论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义务

时间:2022-10-11 12:59:42

论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义务

【摘要】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义务是法律基于其特定身份而赋予的法律义务,不同于普通公民的见义勇为行为和人民警察的危难救助义务。人民武装警察履行危难救助义务时,必须在危难状况尚在持续中时;对于危难公民,必须及时救助。履行危难救助义务与履行法定职责发生冲突时,应首先履行其法定职责。

【关键词】人民武装警察 危难救助 义务 职责 法律责任

人民武装警察危难救助义务的内涵及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武装警察法》(以下简称《人民武装警察法》)第十八条规定:“人民武装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及时救助。”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制度。危难,是指危险和灾难;救助,是指拯救和援助。危险可能来自动物的侵袭,也可能来自人的不法侵犯,如遭遇抢劫、抢夺等。灾难是指灾害事故,如地震、车祸、坠楼、溺水等使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面临紧迫危险的突然事故。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义务,是指人民武装警察在遇见公民的人身、财产受到侵犯或处于危难情形时,应当及时进行拯救和援助。

其核心意义在于首次通过立法的形式,将危难救助明确列为人民武装警察的法定义务。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互助互爱、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武警部队一直倡导的良好风尚,也是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将其上升为法律义务,强化了人民武装警察的责任,也进一步密切了武警部队和人民的关系,有利于展示武警部队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

不履行危难救助义务的法律责任

根据《人民武装警察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危难救助义务是人民武装警察的法定义务,不得放弃。人民武装警察遇到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所能采取的一切手段向群众提供帮助,使之摆脱困境、脱离险境,不能袖手旁观、借故推诿,否则可能构成不作为。根据《人民武装警察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人民武装警察不履行危难救助义务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一、刑事法律责任。人民武装警察对公民的危难见死不救,导致人身重大伤亡或财产重大损失,符合罪的构成要件时应认定为罪,追究刑事责任。二、行政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是指人民武装警察不履行危难救助法定义务,其不救助行为尚未构成犯罪,依法给予的行政处分。

人民武装警察危难救助义务与普通公民见义勇为行为的区别

普通公民的见义勇为,是一种道德责任,是不负特定职责或义务的公民不顾个人安危而实施的危难救助行为。与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义务相比,有如下不同:

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普通公民的见义勇为是在没有义务要求的情况下,在他人危难时主动实施的一种利他行为。法律虽然倡导和鼓励普通公民的见义勇为,但是见义勇行为,在本质上仍然属于公民自由权利的范畴,公民可作为,也可不作为。即使公民有条件作为而不作为,最多也只受道德谴责。而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是一项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而非可为可不为,法律对其是一种强行性规定。

实施见义勇为的公民有权要求补偿适当费用。《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因防止、制止国家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适当予以补偿。”同时,民法从广义的角度,规定无因管理的管理人有权要求受益人支付必要的费用。而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是一项职业义务,无权要求受益人进行补偿。人民武装警察因履行危难救助而伤亡的,按照国家有关军人抚恤优待的规定给予抚恤优待。

人民武装警察危难救助义务与人民警察危难救助义务的区别

危难救助是人民警察具体职责的体现。人民警察按照职责分工,预防、制止、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因此,当人民警察发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必须实施危难救助,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而且必须“立即”实施救助,不得借口履行其他职责而拒绝履行。而《人民武装警察法》中的危难救助,虽然也是法定义务,但是,由于人民武装警察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履责范围不包括日常的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的具体事项,危难救助并非其具体职责,而是法律基于人民武装警察特定身份而赋予的一种概括性义务,因而是“及时”救助。人民警察不履行危难救助义务时应根据国家普通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行政等法律责任;而人民武装警察不履行危难救助义务时主要是根据军事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刑事、行政法律责任。

人民警察具备更强的救助技能和条件,救助的职责范围更大。人民警察主要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治安事务,熟悉处警区域自然情况和警力分布情况,公安机关的日常训练中也包含危难救助的具体项目。相比之下,人民武装警察教育训练的重点主要是执勤、处突、反恐能力,个体的人民武装警察不具备专业的救人、救灾及医疗救护技能,要求每个人民武装警察具备妥善处理各种危难情况的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虽然也是法定义务,但救助程度要求较低。人民警察危难救助的职责范围也远远大于人民武装警察。公安民警对遭受家庭暴力的公民的救助;公安交警对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救助;老人、儿童以及智障人员、精神疾病患者等人员走失,人民警察在一定范围内的帮助查找等危难救助义务原则上不属于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范围。

人民武装警察危难救助义务的履行时机和履行要求

履行时机。人民武装警察履行危难救助义务时,必须是危难状况尚在持续中,具有紧急性的特征。公民若不能获得及时援助,就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如果虽然发生了公民人身、财产安全被侵犯的事实,但已得到了有效的救济,危险状态解除,则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义务无需履行。比如车祸后交警迅速赶到、伤者已被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则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义务仅限于在交警需要协助时提供必要的协助。实践中,一般在公民处于尚没有有效的国家公力或公民自力对这种被侵犯的状况进行救济的情况下,人民武装警察的危难救助义务才必须履行。

履行要求。必须是及时救助,这是对人民武装警察履行义务的时间要求。即人民武装警察对于危难公民,不仅必须救助,而且必须及时救助。即尽快、尽力予以救助。对于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处于其他危难情形的公民的帮助要求,或者因公民处于危难无法提出要求,只要人民武装警察遇到,都应当及时履行救助义务。因为危难救助多具有紧迫危困的特点,任何延迟救助的行为,都会使受害人的人身、财产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因此,这种救助义务只是一种概括性、抽象性的规定,具体如何施救,以及救助的程度、方式等法律并未作具体规定。实践操作中人民武装警察只要按照符合危难公民利益的原则,在能力范围内尽力救助即可。人民武装警察对正在遭受不法侵害的受害公民进行救助,也不同于普通公民的正当防卫行为,要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进行。如按照《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规定,使用警械时,必须经警告无效后才能使用;使用武器时,除来不及警告(口头、鸣枪)或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外,一般情况下须口头、鸣枪警告,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武器。

人民武装警察履行危难救助义务的原则

正常情况下的及时救助原则。对于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处于其他危难情形的公民的帮助要求,或者因处于危难无法提出要求,应当尽快、尽力予以救助。

与履行法定职责发生冲突时,履行法定职责优先原则。这是由人民武装警察职能任务的特性所决定的。首先,人民武装警察执行任务、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是履行法定职责,不可放弃。而履行危难救助义务,是基于人民武装警察特定身份而赋予的一种概括性义务,并不属于法律明确规定的武警部队的具体任务;第二,人民武装警察执行任务,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武警部队的武装力量性质决定了人民武装警察对命令必须服从、不能违抗。而履行危难救助义务,并无命令的因素存在。因此,如果人民武装警察对公民的危难救助义务与人民武装警察执行任务履行法定职责发生冲突,应在保障法定职责履行的前提下尽力救助。在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况下,应当首先保障法定职责的履行,不能为了履行危难救助义务而放弃履行法定职责。如哨兵发现哨位附近有人晕倒,应在保障哨位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救助,不能为了救人而擅自离开哨位,使警戒目标处于危险之中。(作者为武警工程学院基础部法学教研室副教授)

上一篇:近年反腐形势及趋势研究 下一篇:论安理会立法权的法律基础及宪法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