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居民财产性收入

时间:2022-10-11 12:25:27

浅析居民财产性收入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充分说明国家让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财富的决心。但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单一,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比重比较低,在目前银行储蓄存款实际利率为负、投资渠道较少的情况下,分析如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不仅能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而且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财产性收入的含义

财产性收入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之一。一般来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前三部分依次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赡养捐赠、社会保险、辞退金、出售房屋财产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此外是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收入。它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和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财产性收入是财产所有者通过让渡财产所有权或使用权获得的经济利益,是财产所有权在经济利益上的实现,是居民通过所拥有的财产参与收入分配体系而获得的非劳动性收入,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范畴。

财产性收入是居民的非劳动性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获得的收益,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合我国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现实情况,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二、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

(一)居民财产性收入占年收入比重较小。虽然我国居民收入逐年提高,但在城镇居民收入来源中,工资收入仍占绝大多数。但财产性收入比例一直较低,特别是2001年以来,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有下降趋势,2002年只占1.25%。与美国相比,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比例很低,美国家庭股票收入占家庭财产的比例在1945年时已达30%,1999年超过35%,比我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高很多,如将美国家庭的其他财产性收入计算在内,这一比例将会更高。

(二)财产性收入结构不合理,来源渠道单一。一是居民资产结构单一,资产配置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居民的资产结构中,储蓄所占比重较大,且居民储蓄增长有加快的趋势。银行储蓄是最主要的资产形式,其他资产所占比重较小。居民资产配置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资产收益不高,影响了财产收入的增加。二是储蓄存款量大,利息收入水平低。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持续增加,但我国的存款利率水平较低。因此,通过储蓄存款来获得的利息收入所占比重较小。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居民储蓄的目睹多是为保障今后的生活。同时,由于缺乏较好的投资途径,导致大量资金储存在银行,从而造成财产性收入的减少。三是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低。我国居民的资产多以银行存款形式储存,债券、股票、基金等金融性资产比例很低。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可增值性资产。其中股票资产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居民持有的股票市值占金融资产之比,最高年份2000年只有9.03%,最低年份1994年只有2.14%,平均比例为4.7%。股票资产的收入是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股票资产比例低是造成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

(一)增加劳动报酬。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首要一点就是通过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来实现。收入和财富是一个存量和流量的关系。我们所有的财富都是由收入转化而来的。过去中国人的那一点收入只够温饱。没有什么积蓄。现在中国有个说法叫中等收入者阶层,国外叫中产阶级,开始有财可理了。真正能够进入中产阶层,首先要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补偿过去历史上我们长期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情况,在一段时间里面我们的收入增长要快于经济增长。去年和今年我们有一部分的居民已经做到这一点。今年1到9月份,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增长是8%到9%。十七大已经做了很多关于增加收入的战略部署,未来逐步实现,这是有望可及的。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于调整劳资关系。就社会总体来说,劳动报酬是居民收入的主体,而劳动报酬的主要部分是职工工薪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相应降低资本利润在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意味着企业内部的分配要向劳动者适度倾斜。

(二)建立合法的财产保护制度。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保证,就是要建立合法财产的保护制度。随着我国《物权法》开始实施,目前我国还缺乏一个制度,就是理清哪些是合法财产、哪些是非法财产。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对的社会弱势群体财产权的保护。比如农民的土地,比如果贩的三轮车,比如小摊贩的摊位和工具,比如农民的工资。尽管与富人的财产相比,这些在社会财富总量中所占比例几乎不值一提,但这却是很大一部分公民的谋生之本,是他们维持基本生存和生命尊严不可或缺的财产。简单的道理是,一旦穷人维持基本生存的活命财产都丧失了,那么无论政府怎样“创造条件”,他们也不可能拥有“财产性收入”。因此,更大力度地保护穷人财产以及他们在任何地方靠劳动吃饭的机会,是最应该被“创造”的“条件”之一。在财产方面,我们必须正式的是一个贫富分化比较严重的现实。而财产性收入是一种衍生财富,没有财产就不可能有财产性收入,于是就可能产生一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从而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因此,在对待财产性收入时。应该有不同的政策安排:对那些更有可能为穷人获得的数量有限的财产性收入宜于免收一切税费,比如居民储蓄利息;而对那些更有可能为富人获得的数量庞大乃至惊人的财产性收入宜于根据暴力程度的不同采取累进税率。

(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增加财产性收入必然涉及到各种投资行为,除实业投资外,必定涉及到金融产品的投资。因此,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是提高人们的投资意识,确保现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防止盲目投资或炒作,应加强对人们投资理念的引导,在增加人们投资效益的同时,提高人们对于投资风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供更多投资渠道。只有在正确的投资理念指导下,才能使人们获得更多、更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四)确保居民的储蓄财产不贬值。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是要确保居民现

有财产不贬值。当前,我国居民货币资产的主要形式是储蓄存款,其目的是为保障生活。因此,政府首先应保证这一部分财产不贬值,在此基础上,寻求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途径。对储蓄存款的保值主要是实际利率水平不能为负,即在通货膨胀存在的情况下,要保证储蓄存款的实际利率为正,从而确保居民储蓄不贬值。这就要求政府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来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防止出现过度的通货膨胀,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影响。

(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制度建设,维持资本市场稳定。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关键是为居民的资产提供适当的投资渠道,一方面保证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经过合理的,能使这些分散的资产为经济建设提供支持,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资本市场是吸收和利用居民分散资本的有效场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步晚,市场规模不大,各项制度也不够健全。因此,国家应积极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完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为群众提供公平、健康的投资理财环境。如,实行积极稳健的政策,使股市充分发挥财富效应,促进虚拟资本的增长及其向现实财富的转化。

从总体上看,鼓励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路,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这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可谓一脉相承。而在整个宏观经济的良性运行上,让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也有明显的意义。当人们普遍都有一定的财产性收入时,也意味着整个经济的消费结构处于比较合理的阶段。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而中等收入阶层的存在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相反,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国家人均GDP的增长主要反映在高收入者收入的增加上,要拉动消费谈何容易。由此可见,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失为一项重要的措施。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对我国股票发行向注册制过渡的思考 下一篇:我国巨灾保险市场政府干预的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