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保顺:俭朴赢得奔富情等

时间:2022-10-11 12:12:04

这天,河北省清河县武宋庄村党支部书记赵保顺和村会计一起去县里联系本村农业开发事宜。已到午饭时间,村会计说:“咱这是因村里的事,今天就破例用集体的钱吃一顿吧。”赵保顺一口回绝:“不行,这个‘例’咱啥时也不能破!”

“舌尖不沾集体一分钱”,是赵保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7年来牢不可破的坚守。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为集体的事掏自己的腰包“贴钱”。一次,县里兴修水利,村里出了25名义务工。当时村集体一分钱也没有,赵保顺就在自己办的梳绒厂里给出义务工的村民做饭,每日三餐送到工地,半个月下来,贴进去4000多元。

赵保顺刚当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有70多户村民搞家庭梳绒,因全村只有两台小功率的变压器,一遇浇地就超负荷,梳绒机不得不停下来,影响了梳绒业的发展。于是,赵保顺去县里请求电力部门支持,先后3次为村里增添了10台大功率变压器,村民们见梳绒机不再转转停停了,纷纷购置设备。现在,全村梳绒机增加到了240多台,还建起了6家有一定规模的梳绒厂。仅靠这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超过一万元。

赵保顺不仅搞起了全村的二、三产业,让农业在全县也拔了尖。武宋庄村共有耕地1300多亩,却只有几眼浅机井,且井水含碱量高,每年小麦浇水时能碱死一二成麦苗,亩产最好时也不过200公斤。赵保顺憋足了劲,要把农业基础设施搞上去。恰逢国家修青银高速公路,占用村里103亩地,村里获得了60万元补偿款。于是他把这些款全部用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打了6眼深井,每台深井配备1台深水泵,还改造了1000多米低压线路,铺设了8000多米防渗管道。搞好基础设施后,农业很快就上去了。如今,全村的1200亩耕地全部变成了“吨粮田”,总产量连年递增。

王福:富裕圆了幸福梦 王建文

走进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安口镇马家堡村,只见新修的村文化广场气派十足,村委会两旁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小康屋鳞次栉比、整齐排列,村前村后的田野里栽满了优质核桃树。正在村文化广场上健身锻炼的退下来的老支书谭德功说:“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可真不小,村民们都搬进了新村,家家户户种上了核桃树,养牛的、种菜的、煤矿打工的都挣了不少钱,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这都是我们村的‘大能人’领导的好呀!”

老支书口中的这个“大能人”就是马家堡村的现任党支部书记王福。四十出头的王福看起来老实憨厚,但自他走马上任以来,一些“不安分”的想法和大刀阔斧的工作风格,却让整个村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这几年,王福通过走村串户搞调研,召集两委班子研究论证,最终决定抓住核桃、草畜这两根“致富神经”,开始大做文章。他带领全村6个生产合作社1214人,经过近3年来的不懈努力,让昔日光秃秃的南、北二山建成了2500亩优质核桃示范园,让“秃顶”变成了“绿毯”,地薄广收的荒山地全都栽上了“摇钱树”,为全村人建成了生财致富的“绿色银行”。

为发展规模化、高效化养殖,村集体率先创办了一个高标准的肉牛养殖小区,由7户村民实行分户承包式经营管理,肉牛存栏共计120多头。随后,王福又积极发动村民建成1300亩双垄沟播玉米示范点,形成了“玉米增收-秸秆青贮-牛畜发展”的链条式循环产业发展格局。

2012年,马家堡村投资120万元,建成了集村委会、卫生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远程教育培训站和农资超市为一体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既要让村民住新房、挣大钱,还要让村民学会当新农民,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基于这样的认识,王福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村民逐渐养成了“茶余饭后进书屋、每天晨起做运动、傍晚时分跳跳舞、农闲时节听远教”的生活新习惯。

上一篇:一位驻村干部的民情日记 下一篇:造房记(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