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雅典娜”如何创造传奇

时间:2022-10-10 11:52:09

华尔街“雅典娜”如何创造传奇

艾比・科恩 梅里迪思・惠特尼

华尔街一直是全球经济的风暴眼,作为华尔街的大脑,分析师的言论更是受人瞩目。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卖方分析师虽然在独立性、前瞻性等方面受到质疑,但置身于经济的拐点处,无助的投资者们依然需要他们的帮助来廓清市场的重重迷雾,所以,知名分析师的报告依然牵动着市场的神经。而从两位交替缔造了传奇的智慧女神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要在华尔街扬名立万,除了拥有过人的才智与学术功底,更要勇于坚持自己独到的观点。

艾比・科恩:比牛市更牛

在竞争激烈的华尔街上,分析师之间的较量随时随地都在上演,能在其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扎实的分析功底、准确的市场预见性,还要有坚定的信念,能够在别人人云亦云时坚持己见,曾任高盛首席策略分析师的艾比・科恩(Abby J. Cohen)正是如此。她因为坚持“牛市理论”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名声大噪,赢得了“多头女皇”、“华尔街女股神”、“预言家”等美誉,当时她的声望甚至可以和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一较高下。

科恩于1991年加入高盛集团,凭借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和准确深刻的预测,她在高盛的地位稳步提升,在短时间内就被提升为首席策略分析师。在此之前,她先后任职于联邦储备基金、基金公司T.Rowe Price Associates及当时的第五大投行德崇证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 Inc.),她的“牛市理论”正始于德崇证券时期。

自1991年2月起,科恩就断定美国股市结束了长时间的萎靡不振,开始进入持续上升阶段。那时,美国股市刚刚走出1987年股灾的阴影,徘徊在2300点的低谷。而科恩根据基本面分析认为,当时美国已经逐渐从经济低谷走出,她把那时的美国比喻成“超级油轮”,既有提供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市公司的表现也显示了盈利潜力,同时还保持了很低的通胀率,可以说,对整个市场盈利预期的乐观预测,是科恩坚持“牛市理论”的保证。

然而,美国股市尽管从低谷中逐步上行,牛市却姗姗来迟,直到1996年,股市仍处于一片嘘声之中。而科恩一直对自己的研究观点保持了非同寻常的信心,在孤独的坚持中,她不断给客户打电话,撰写海量的报告阐述自己的观点。她的预测没有让客户失望,道琼斯指数很快由5400点左右突破到了6000点,在1997年更是印证了科恩一段时间内1000点升幅的预测。此时,艾比・科恩“多头女皇”的形象开始深入人心。

1998年7-10月,美国股市经过一段上涨后进入大调整阶段,主要指数大幅下跌,在股市充满慌乱的情况之下,投资者们急需从“多头女皇”那里获得信心支持。在整个1998年夏天,科恩仍然坚持乐观的态度,建议客户保持较高的仓位。詹姆斯・莫拉克,一位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人,在回忆录《一个华尔街瘾君子的自白》中写道:在1998年的彷徨时期,科恩是他的“牛派伙伴”。此后,美联储3次调低利率,股市又重新进入上升通道,在短时间内就创下新高,又一次印证了科恩的预言。

2002年3月28日,由于股市持续上涨积累的风险开始显现,科恩开始建议投资者降低仓位。消息传开后,当天美国主要指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4月初,纳斯达克大跌575点,到4月14日跌掉了1600多点,就在这时,科恩在CNBC的节目上又重拾乐观态度,之后股市连涨两天,效果堪比美联储的调控措施。可以说,她的言论已经成为影响股价变动的一大因素。

高盛聚集了金融界顶尖的行业分析师,这也为科恩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最聪明的下属,市场上最有实力的听众,可以说,高盛为科恩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最好的舞台。

1991-2000年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华尔街股市也在这十年中牛气冲天,从1991年的2900点上冲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11497点,期间虽然起起伏伏,但是科恩从来没有动摇过对牛市的坚持。她的牛市理论帮助客户赚入几十亿美元的财富,充分分享了资本市场的大蛋糕。而科恩本人也于1998、1999年拿下《机构投资者》杂志“全美研究团队”排名的组合策略分析师第一名,还入选2005年《福布斯》100最有权势女性、2000年《财富》50位女强人等排名。她每年在全球进行约150场活动及演讲,更在1998年高盛公开上市前成为了公司合伙人,名利双收。

但是,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牛市不再,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预测失误使科恩从“股市预言家”的神坛上彻底退出。2007年8月,科恩预测S&P500指数在2008年底将会达到1600点,到2008年3月,她仍表示当年S&P500至少会达到1550点。但是,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S&P500在2008年11月只能以741.02点惨淡收官。2009年,科恩被高盛免去了首席策略分析师的职务。

梅里迪思・惠特尼:在危机中走红

当牛市结束,华尔街研究的新力量开始出现,其特点是能勇敢地跟市场唱反调,独立性更强,其中个性最鲜明的就是奥本海默公司(Oppenheimer&Co.)的银行业分析师梅里迪思・惠特尼(Meredith Whitney)。与科恩的“牛市理论”相背驰,惠特尼以“悲观理论”而著称。大部分分析师的成名多半得益于牛市,但是惠特尼恰恰相反,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她事业三级跳的转折点。

早在2005年10月,惠特尼已经发表报告指“信贷市场将出现空前的亏损”,但是,当时的房地产市场还相当热火,没有人会在意华尔街一家二流投行的一个小分析师与市场行情不符的悲观言论,这份报告石沉大海。终于在2007年,惠特尼抓住机会证实了自己的观点。

2007年11月1日,惠特尼的一纸报告给华尔街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报告将花旗银行30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指出花旗面临着削减分红或是变卖资产才能保证分红的选择。这份报告引起了轩然大波,华尔街股市在一片惊讶声中跌掉362点,一天之内市值跌去3690亿美元。花旗银行董事长及CEO查尔斯・普林斯如惠特尼预测的那样,于4日的董事会紧急会议后退休辞职。惠特尼在一片跌声之中一炮而红,奠定了“苛刻银行评论家”的形象。

惠特尼的激进评论拉开了2008年经济危机的序幕,在大家还怀疑是否会有转机的时候,她进一步预测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即将开始。她勇敢地站到了各大银行的对立面,除了不止一次下调对花旗银行的盈利预期,美国银行、雷曼兄弟、瑞银相继出现在她的危机名单上。

高调看空使惠特尼与大部分分析师的谨言慎行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敢于唱反调的行为都是之前不能想象的。2003年之前,分析师还要为投行业务进行服务以赚取佣金,因此不能随意发表负面观点,甚至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提高股票的推荐等级。不过,随着防火墙制度的完善,华尔街分析师的独立性逐步增强。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买入”评级的比例由2000年的75%降至50%,“卖出”评级的比例则由1.5%升至6%,这表明分析师的观点更加客观了。

另一个让惠特尼勇于推广“悲观理论”的原因是,对冲基金成为了投行佣金的最大来源,即使股市每天都在跌,对冲基金经理依然能赚到钱,他们对乐观派和悲观派一视同仁,只要预测准确都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市场认可了惠特尼的危机论,一边为她的悲观预言战栗,一边又不得不追随她的预测,因为事实正如她所料。而银行则不得不接受惠特尼的苛责,花旗银行就曾流出一位前主管对惠特尼的无奈妥协:“当你讨厌的人总是作出正确的判断,你会怎么办?答案就是,找到她,把问题交给她,她会解决问题。”而美林也在听取了惠特尼的建议之后将受损资产折扣清理,在危急中筹集了85亿美元的新资本。

金融危机让梅雷迪斯・惠特尼站到了分析师的塔尖上。2008-2010年,她入选《福布斯》最有权势女性榜前50名,2009年入选《财富》40岁以下富豪和全球最具影响力商界女性榜。

2009年,惠特尼离开了老东家,开创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投资咨询公司―梅瑞迪丝・惠特尼有限公司(Meredith Whitney LLC)。此时的惠特尼,已经不仅仅是一名投行分析师了,她自己就是这个公司的金字招牌。在经济危机中积攒的人脉这时显示出作用来,她能轻而易举地为客户联系到各个金融公司的高管。身份的转换同时也意味着地位和财富的提升,惠特尼现在的身家已然达到4400万美元,研究为她本人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上一篇:本土PE的投资逻辑 下一篇:马骏:本土与海外券商研究差距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