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特征合理利用

时间:2022-10-10 10:40:45

【摘要】苏教版数学教材为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安排了“思考题”。“思考题”的教学资源不容忽视,怎样才能把握教材编排意图,抓住思考题的特点,突破局限,合理利用呢?本文试图通过对“思考题”在教材中的特征和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局限性出发,探究合理利用思考题资源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考题 特征 教学局限性 合理利用 方法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安排了思考题,小学阶段一共安排了123道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有些涉及的数学知识更宽些,思维要求更高些,能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有些涉及的数学思想深刻一些,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要求高一些,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积累探索数学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在苏教版新教材的安排中,思考题的设置更能被大部分学生所接受,这类题不仅灵活度更高,而且方法多样。怎样才能抓住思考题的特点,突破局限,合理利用呢?下面试图从它的特征和教学困惑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一、小学数学思考题在教材中的特征

1.思考题的外部特征

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有“例题”“试一试”“练一练”(“想想做做”)和练习题,除此之外,有的单元还有“你知道吗”和“思考题”等特色栏目。思考题与一般练习题外观上的区别在于思考题前面没有题号,但是有一个卡通形象,并且整道题目都用带蓝色底纹的长方形方框凸显出来,较一般练习题而言更具有独立性。

2.思考题的内部特征

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问题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非常规的问题,这类问题设置的情境相对复杂、条件隐含、答案开放,没有现成的解法可以套用,常称之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思考题就属于非常规的数学问题。因此,它也就具备这类数学问题所具有的特点。

(1)复杂性的特点。

本题出自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5页,学生在思考这道题目时,一般是尝试求出三位数与一位数的积,然后通过比较来判断大小并填空。很少学生会先思考确定一位数与百位上的数相乘积最大或最小,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判断两组数据的大小,就可以完成填空。此题复杂之处在于方法不容易想到,其次计算量较大,需要学生思路清晰,计算能力过硬。

(2)隐含性特点。

本题出自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5页,在这个天平上,虽然左右两边的物体不一样,但是质量一样。此题隐含了“一个菠萝与3个苹果一样重”这个条件。只要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通过对比,就能够找出这个隐含的条件,从而较为轻松地解决该题。

(3)不唯一性的特点

本题出自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8页。针对第一道题,只要保证十位上的数字比4小就可以了,所以可以填0、1、2、3当中的任意一个。第二道题要想确定商末尾有0,就要先确定百位,然后再判断个位上应填几。这两道题目的答案都不唯一,考查学生对竖式计算的理解程度,根据学生探究的过程,尽可能地写出所有情况,突破固定思维,打破答案唯一性的束缚,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二、小学数学思考题在教学中的困惑

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个单元的练习题中都有穿插题量不等的思考题,这些思考题形式多样,内容接近学生现实生活,是课内知识的有效延伸。它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思考题的教学面临哪些困惑呢?

1.学生对处理“思考题”灵敏度的差异性

思考题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对于优等生来说,反应很快速;对于中等生来说,可能需要给予一定的时间来思考;对一些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基础的练习题全部掌握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何况是有难度的思考题。很多学生认为思考题是留给优等生做的,自己可以不用思考,甚至有的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在这些学生面前,教师对思考题的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2.教师对“思考题”备课的不充分性

教师对思考题的教学备课的不充分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直接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但不给予及时反馈。第二,很多思考题的解决方法都不唯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去引导学生该如何思考,而不是让学生先思考再引导,这种情况下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三,教师很少能有从思考题在教材中出现的地位、作用出发去选择怎样的方式怎样的教W方法的,这种备课的不充分性,决定了合理利用思考题的不可能性。

3.课堂“思考题”教学时间的有限性

在课堂教学中,一堂课40分钟,教师往往是把练习题处理得很扎实,而对于思考题往往会因为课堂时间的问题,不传授或者作为课外作业,更有甚者老师直接包办代替,把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走个过场而已。有的,明知道部分学生是学有余力的,也不让他们尝试一下。如此一来,教材中虽然安排了思考题,却不能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时间一长,给学生一种凡是遇到思考题,我就可以不动脑思考的坏习惯。

三、抓住思考题的特点,突破局限性,合理应用

1.让学生把困难当作乐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注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对于那些最消极和注意力最差的学生,应当用各种方法吸引他们开动脑筋工作。”从整体上来看,为了能够让思考题更好地将学生们的注意力以及脑筋都转移到数学学习中去,不但需要老师充分了解习题系统,同时还需要老师正确地认知习题功能,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将数学学习的困难之处转化为学生们的兴趣所在。通常情况下,思考类的习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们综合运用自身知识经验和实际问题相互融合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并借此提升他们的浓厚兴趣。例如,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比较新颖、开放的题目,设置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堂知识,充分锻炼并提升学生们整合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到实践操作当中去的能力,和它相关的题目要具备强烈的综合性以及发散性。

除此之外,一些看上去比较刻板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灵活的思考题,将原本教材中显示出来的静态、枯燥、乏味的信息进行有机转化,转化成动态的知识,这样不但能够把困难弱化,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小组沙龙”解决思考题的有效途径

现代“沙龙”本身的意义主要指规模较小、议题简要、非正式化的,由行业内的人员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的会议或活动。我们可以把它延伸移植到思考题的课堂教学中来。思考题的教学本身就需要比较频繁的沟通才能够实现其真正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用思考题的教学,并且通过思考题的教学,把学生放在主置,为他们的合作交流提供条件,同时积极鼓励学生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实现“老师学生、学生老师、学生学生”这样的三个良性沟通渠道。在小组沙龙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的观点,多问几个诸如“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想”的问题,在交流、争辩、碰撞中解决思考题。例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7页,每个菠萝都同样重,每个苹果也同样重。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的几倍?很显然学生可以想到本题用了“替换”的思想,至于如何进行替换,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想法,那就让学生去做、去说。

3.让学生的“课堂时间”更充裕

思考题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掌握方法,并能应用这些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知识的正迁移。思考题教学的P键是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解决问题方法。这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一节课就40分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实在有限,这样一来容易造成思考题的教学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让课堂留下诸多的遗憾。我目前的做法是每一单元结束后,抽出一节课时间专门针对思考题进行交流汇报。每个学生发放一张白纸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利用此白纸或画或剪或写算式,然后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有4人,分别给他们编上序号,一般4号是后进生,1号是优等生)先让4号同学在小组里交流,接着是3号补充,以此类推。当思考题答案不唯一时,小组可以讨论结论是否正确或者是否还有其他答案。半节课争取讨论出解决这个思考题的一种方法,并在剩下的时间内编写出三道类似的题目,来考考其他的小组成员。

当然,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思考题,不仅依赖于对思考题特征的分析和对课堂教学局限性的认识,而且依赖于对所教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程度,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艺术修养等诸多方面。因此,教师实施思考题教学时不仅要掌握教材的编排体系,还要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对学生实际情况有切实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思考题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实现思考题教学的普适性和学生学习个性的有机结合。

上一篇:我与老舍先生与酒 下一篇:为了他,她赌上了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