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建筑:“地产发烧友”的人文关怀

时间:2022-10-10 10:01:17

中间建筑:“地产发烧友”的人文关怀

中间美术馆并非在“拯救”传统文化遗产,而是通过展览或者演绎,让这些传统艺术用自身的魅力证明它们的生命力。

写满厚重历史文化的海淀,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因其汇集了全国最著名、最权威的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智力库”。这种得天独厚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使高科技在海淀率先发展起来,这里汇聚了众多知名的科技园区,同时吸引了诸多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巨头企业扎堆海淀,形成了一片“科技之海”。

在最近的10年里,海淀区内众多科技园区拔地而起,其中很大一部分科技园区出自于具有影响力的高等学府。转眼间,科技、教育几乎成了海淀区的代名词,而灿烂、深厚的文化却孤单影只,艰难地支撑着海淀“文化之海”的旗帜。

当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失衡,一个区域的发展就难以突破瓶颈,甚至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将丢失创造、创新的激情与想象。为了实现海淀区发展模式从教育和科技“比翼齐飞”向文化、教育和科技“三足鼎立”的转变,海淀区决定在“十二五”时期全力推进西山文化创意大道建设,重新诠释“文化艺术之海”的内涵。

规划中的西山文化创意大道位于海淀区四季青地区,自紫竹院西段延伸至杏石口路沿线一带,在几公里绿化带旁形成一条集多媒体艺术、剧场演艺文化、画廊和展示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大道。

现已建成的中间建筑艺术区位于西山文化创意大道的西端,已成为北京西部为数不多的综合性当代艺术机构,包括中间美术馆、艺术家工坊、创意工作室、中间影院、中间剧院……

中间建筑艺术区的建筑整体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凯主持设计的,其中“艺术家工坊”还被评为中国建筑界最高奖银奖的第一名。这些造型独特的现代建筑和多元素的艺术机构让人们终于品味到艺术与科技的盛宴。

地产商变“发烧友”

中间建筑的诞生,缘于地产商和艺术家思维的碰撞。

若干年前,投资者们通过清华美院的李睦教授,得知一直无人问津的海淀杏石口路四季青锅炉厂所在的工业用地让几位艺术家产生了群聚而居的冲动,于是投资者们在与艺术家的充分沟通之后,将这片废旧的工业土地转瞬间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艺术区。

为了将中间建筑艺术区打造成为海淀区、乃至北京市的文化标志,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创意中心,投资者们牺牲了眼前的利益,严格控制购买工作室的群体,拒绝了不计其数的商人,将这里全部留给了真正的艺术家。为此,艺术区的80多套工作室至今愣是空置20余套。众人眼中金钱至上的地产商,似乎在这一刻变成了“发烧友”。

“其实我们不是没有挣扎过,单拿中间美术馆来说,早在2008年中间美术馆就做了第一次展览,但直到2011年底,我们才下决心正式将其注册为民营美术公益机构。”北京中间艺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冬梅说,“股东们之所以最终下定决心做公益美术馆,也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我们‘被高尚’了,忽然觉得自己似乎有那么一种力量,能够支持自己做些回馈社会的事儿。”

没想到的是,“发烧友”们的公益之举一发不可收拾。除了公益美术馆外,中间建筑中间影院、中间剧院,还预留了三套独栋工作室供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使用,最多可以容纳8-10位艺术家居住和创作。除了为国外驻留艺术家们提供场地外,中间艺术投资公司还为他们提供食宿,甚至还为一些签约艺术家提供材料上的支持。

中间建筑艺术区用这样的方式吸引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汇集于此,努力让艺术跨越国界,让中国艺术家来到这里与外国艺术家互动,彼此感受异域的艺术文化。

采访途中,记者走进了一对美国艺术家夫妇Nicola和 Gandalf的驻留工作室,一面“艺术墙”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那些被人们丢弃的废弃材料,被他们信手拈来,竟变成为了一种如此美的享受!

大家的认可正是郑冬梅的欣慰之处:“盈利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赢得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才是我们最想要的结果。”

为科技工作者敞开大门

随着中间建筑建设的不断完善,创意街区、中间影院、中间剧场也将在今年和明年陆续开放。

“由于偏离繁华闹市,仅有美术馆一种艺术形态就显得太单薄了。配套的创意街区、影院和剧场的出现会吸引更多的人气。由于海淀西部的明显的稀缺效应,麦当劳在进驻中间创意街区的第一天营业额就达到近7万,后来一直稳定在5万元左右。希望这种稀缺效应也能在未来开放的影院和剧场上出现,这样艺术区才能真在‘活’起来。”郑冬梅说。

就在记者采访当天的早晨,海淀区宣传部部长陈名杰和著名诗人、“中国第一编剧”邹静之先生专程到访这里,二人此行正是为了给邹静之先生所在的龙马社寻找固定剧场。

“龙马社自2008年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固定剧场。”邹静之先生说。吸引邹静之先生前来中间剧场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和高端的文化定位。

为了将中间剧场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最好的民营剧场之一,郑冬梅的确将底线抬得很高。“中间剧场要靠内容说话,这里绝不选择浅薄、搞笑的,暂时赢得票房,过后被人遗忘,甚至唾弃的内容。”

从中间美术馆,到中间剧场,再到中间剧院……这里的每一个艺术机构都是独树一帜的。郑冬梅以牺牲利益为代价来保证艺术区的品味,就是为了“吸引艺术爱好者,特别是大学生和科技园区的工作人员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来参观。”

在科学界与艺术界几乎不沾边的中国,艺术园区想要吸引科技园区工作人员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而这正是郑冬梅颇感失望的所在——“在国内各种类型的艺术展中,很少能见到科技工作者参观,在中国,科学与艺术几乎是两条平行线,很难产生交集,这是一种严重的缺失。实际上,艺术在很多时候能成为是科学家创新思维的来源。”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先生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他在国画、书法、诗词、音乐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认识到,科学创新的思想火花是从不同领域的大跨度联想中激活的,而这正是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他一再强调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道路,因为创新才是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灵魂。

上一篇: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下一篇:“科学视角主义”是新经济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