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性总结

时间:2022-10-10 09:39:22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性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工具性能力培养在于语文实践,人文性在于熏陶。二者相辅相成。拓展性总结正是依据语文学科这种综合性的特点,注重语言学科诸要素的联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有效地沟通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相关内容能够在逻辑上密切地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相互渗透。共同作用手学习对象。

拓展性总结这一形式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抓住教材某一信息点向教材以外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联的知识过程中,达到综合学习的效果。相对于那种据守于一隅、孤立地处理教材的形式,这种扩展延伸式对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而这正是我们的学生所缺乏的,也是我们教师要着力研究的。

一年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评价,引导学生走人文本、走进主人公,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抒发内心的感受,从而获得心灵的震撼,懂得人生的意义和做人的道理。

一、研读文本,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索,我决定从课堂教学人手,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适时地引导学生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对文章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把握和感悟,从而学会深层次的阅读方法,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海伦・凯勒》这篇文章记叙了海伦・凯勒一岁半的时候遭受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极大不幸后,在沙利文和萨勒两位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终于战胜了自我,找回了自信,重新燃气了生命之火,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决心投身残疾人事业,奉献自己全部的爱。教学中,我围绕“不屈不挠”这个词语设计教学环节,促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感悟海伦的可贵品质。并通过“我想对你说”这一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充分地流露出来。指导过程如下:

1.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品质

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她“学盲文”和“学唇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不分昼夜”“拼命摸读”“不停地写”“甚至摸出了血”等词语上展开想象,体会海伦的“如饥似渴”,让学生懂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海伦对生活的热爱。

在指导学生体会海伦学习唇语的艰辛时,我不但要求学生能准确地找到“夜以继日”“反复高声朗读”“甚至要读几个小时”“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等语句,更是引导学生想象海伦学习唇语的艰难程度:这种连学生睁着眼睛都难以学会的唇语,海伦学会了,是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啊?

海伦的博爱精神和乐于奉献的品质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她把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转化为对残疾人事业的全身心的投入,才使得她“在世人心目中永留”。

2.与海伦“对话”,感悟人生哲理

为了使学生能把自己通过学习获得的感受充分地表达出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作为拓展性总结。在短短的3分钟时间里,全班有90%以上的学生写出了近200字的内容,既表达了对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钦佩之情,也抒发了自己的心声:刻苦学习、关心残疾人、珍惜每一天的美好时光……海伦・凯勒的光辉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二、联系生活。获取行动内驱力

语文教学要紧密地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不断激发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启发、获取经验,从而养成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好品质。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自然的奥秘”。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单元的教学目标、体会法布尔的执著精神,我提前安排学生对小虫、小动物等进行观察。写出了观察日记。为课堂教学进行了铺垫。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持久的探究欲望,我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抓住“迷”字,维系文章结构

在教学的第一阶段,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找出3个意思相近、但表达的程度不同的词语。学生们兴趣盎然,愉快地投入到阅读中。通过圈、点、勾、画和相互交流,最后选定“着迷”“迷恋”“痴迷”这3个词,正是这3个“词”引导法布尔最终走进了科学的殿堂,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结果非常满意。

2.图文结合,维持学生的注意力

文章中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他寻找“纺织娘”和捕捉小甲虫来体现的。“纺织娘”到底是什么样?小甲虫到底有多漂亮?学生们不得而知。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惊喜和愉悦的心情,我在学生学到这两处时,及时地投影出了纺织娘和小甲虫的图片。看着学生们脸上惊喜的表情,听着他们嘴里“哇!哇!”的惊叹声,我想我成功了。图片的出示,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喜爱上了这两只小虫子。学生朗读起课文来显得是那么的开心,仿佛这两只小虫子也装进了自己的衣袋。

3.交流反馈,维护学生的自信心

当法布尔满载而归回家的时候,得到的不是赞赏,而是父母严厉的责骂。面对这一状况。我引导学生分别从邻居和小法布尔的角度出发对父母进行劝说和解释。善良的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婉转的建议,劝父母支持孩子的兴趣,我都一一给予肯定。当―个调皮的学生生气地对父母说:“我就爱捉虫子!你们不让我捉,我偏要捉!”时,大家都惊呆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小法布尔没有反抗,是把小虫子放进了垃圾堆的。但大家也知道,小法布尔没有放弃对昆虫的迷恋。对于这样的真情流露,我当然给予表扬和肯定,同时也建议他和父母说话要注意态度和方式,否则是行不通的。

4.拓展总结,强化学生的探究欲望

了解了法布尔的童年生活后,学生们都觉得法布尔似乎就生活在他们的身边,是他们伙伴中的一个。我安排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日记读给大家听,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最后评选出的几名“昆虫迷”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看着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我也为学生们的成功感到骄傲。

三、陶情冶性,健全个性品质

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走进文章中的主人公,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乐观向上的个性品质。通过“拓展性总结”把作者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可谓一举两得。

“春光无限”这一主题单元安排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只拣儿童多出行》《早》和描写春天的《古时两首》。在习作中要求学生能写一篇观察作文。

为了达到这一单元的读写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引导学生联系文章中的具体文字进行想象力的拓展。如在《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寂寞多年的荒山。如今已枝繁叶茂。当风儿吹过的时候。便涌起阵阵林涛。”想象植树前的荒山景象和植树后的青山碧岭的景象,并把诗歌中的小鸟、小兔、松鼠、小猴恰当地融入到自己的想象中,给人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拓展,为作文教学进行了有效的铺垫。

为了进一步让美丽的春光映入学生的眼帘、映入学生的脑海,我在给学生的课后作业中布置了观察训练,让学生留意:春天已经悄然来临了!在学生的观察日记中,有记录日出情景的。有描写春风春雨的,还有描摹柳枝发芽、桃树开花的……这些来自生活的观察,更加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也为教学和习作做好了充分的素材储备。

在教学《游园不值》和《宿新市徐公店》时,我让学生扮演作者,以出访和游玩的形式,把诗中描绘的春光表现出来,说给大家听。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美丽的田园风光、布局精美的私家花园……一一呈现在大家眼前。这些拓展,既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推敲,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积累。

课文学完了,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有以“春天来了”为题的,有以“春风”“春雨”为题的,用“……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坡上……”“……来到小河边……”或“……滋润了田野……”“……唤醒了果园……”“……吹绿了山冈……”等排比段的形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同时引用古人诗句。把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洋洋洒洒地流露到笔尖,流进了读者田……

上一篇:让课堂成为师生体验生命成长的平台 下一篇:对提高高中生数学解题教学方法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