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2-10-10 07:54:41

《蝈蝈和蛐蛐》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

《蝈蝈和蛐蛐》是人音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之一。本单元的主题是――京韵。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复习认识反复记号、装饰音(前倚音、后倚音)。

2.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2.难点:歌曲的第三乐段

四、歌曲《蝈蝈和蛐蛐》分析:

《蝈蝈和蛐蛐》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它俩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做人。

教学预案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后,课件播放《说唱脸谱》活跃课堂氛围。

二、导入

师:首先,我想请问,同学们有听到过这首歌曲吗?

生:有!有!(学生众说纷纭)

师:那叫什么题目呢?

生:《说唱脸谱》。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那么,大家是否清楚这一类说唱歌曲是从我国的五大剧种: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中的哪一类题材衍生而来?

生:有说京剧、有说豫剧、有说评剧,但绝大多数学生都赞同京剧。

师:(伸出一个大拇指)同学们的知识非常广博,判断也很正确。接下去我再考考大家,老师一开头给同学们欣赏的歌曲题材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后稍作停顿导入京歌概念:就是许多优秀的音乐人将京剧元素、现代音乐元素融合,创作出了具有时代性的优秀作品。然后再导入《蝈蝈和蛐蛐》歌曲。

师:这兄弟俩怎么啦?(课件出示)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吹牛皮。

师小结: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很好,同学们也听得非常仔细。鉴于你们如此出色的表现,老师决定额外再影响点知识给大家。两分钟“广告”过后马上回来――(课件播放一段天津快板武松打虎),

并让学生回答京歌与快板书最大的不同点在哪?

生:快板只是说话。

师:其实京歌与快板的不同点在于形式、京歌的特点是说唱相结合,快板只是“光说……”从而引申出《蝈蝈和蛐蛐》有说唱结合并让学生分段。

生:三段,(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分段教学

(一)第一段:重点解决曲谱

师:第一段有什么特点?

生:前几句话都有倚音。

师:你觉得在这里出现这个倚音有什么作用(教师范唱)?

生:有了倚音京剧的味道就更浓了,更加的诙谐幽默。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1―3小节的曲谱是一样的。

师:对,很好。还有这一句,蝈蝈说我是哥哥的时候趾高气昂所以旋律走向向上行,而蛐蛐说我是弟弟卑躬屈膝的旋律走向往下行,那请你来试试。(回答的学生唱)还有吗?

生:5 5 5上面有顿音记号。

师:(板书顿音记号)顿音要唱得短促轻巧又有弹力,要有一顿一顿的感觉

师:请同学们来试试

生:试唱

(二)第二段:重点解决对白式演唱:注意儿化音、节奏型、轻蔑、得意的语气

师:这小哥俩吃饱了肚皮就开始吹牛皮了,听听他们是怎么吹的呢?竖起耳朵听。

师范唱第二段(范唱时要注意儿化音,一定要唱到位。)

(板书:老弟呀,嘿嘿的节奏型)

师:念得这么好听,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合作一下,老师唱你们说。

师生合作第一次。

师:不错,能不能再说的得意一点,把轻蔑的语气说出来,再一起试试。

师生合作第二次。

师:恩,同学们跟老师配合得十分默契。你现在会说了,那你会唱了吗?

注意“听我说你可别着急”,既然是别着急了,你就等等再说,看看要等几拍?

生:两拍。

师:让我们来试试,还有哪句歌词不会唱?(教师指导)

师:既然都会唱了,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生:齐唱第二段。

师:这一乐段主要表现的是它们俩个相互说大话,很风趣,同学们在唱的时候也要表现得很得意,但是我觉得还可以更夸张一点,我们再来试试。

(三)第三段:重点在于表演

师:当蝈蝈和蛐蛐正得意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你们听。

课件播放范唱第三段。(或录音机)

师:大公鸡来得太突然,蝈蝈蛐蛐还没反应过来就把他们吞落肚子里了。这句话有个小小的“陷阱”你们反应过来了吗?

师:“没想到”的前面恰当运用了一个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唱,恰到好处地描述了大公鸡来的突然,要把半拍休止出来。

(板书:01 12 3 561 23 3 -)

反复练唱。

师:唱得都非常好,我们把第三段完整的唱一下。

生:齐唱第三段

师:分组来表演蛐蛐和蝈蝈。老师占个便宜,当公鸡。也可交换来,这环节关键是配合的神态。

(四)巩固实践

师:大家觉得应该用什么情绪来唱这首歌曲?

生:骄傲自豪。

生:齐唱。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分分组,这边蝈蝈,这边蛐蛐。老师来唱旁白。

师生合作。

师:请同学们分组来表演一下。推荐优秀表演者“蝈蝈、蛐蛐、大公鸡”上前表演,其余所有同学旁白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学唱这首京歌大家有什么收获?

生:歌曲讲述了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他俩互相比说大话,到头来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要踏踏实实做事,不能浮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了一首京韵儿歌。还学到了一些常识:蝈蝈还行,蛐蛐是坏的……中国的五大剧终: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反复记号。

师: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希望我们大家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京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同时同学们也要学会做个诚实的人。

(六)在课件《蝈蝈和蛐蛐》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四、教学反思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上课,是因为此课比较符合五年级学生能动活泼且略带理性的特点。因此课堂中预设内容较多:有京歌概念、中国五大剧种、蝈蝈和蛐蛐形象对比、昆虫中是否是益虫的界定、学唱时称呼语调区别、京歌与快板比较、音乐装饰音的作用,当然还有生成时“绍兴话”的演唱。我认为,本课教学是成功的,因为我始终围绕评价课堂五要素(美、活、情、新、创)完满教学目标。

美:虽本课没有时刻注意语言美,但却完成了生成“美”。

活:学生在多名领导教师听课的压力下有些拘束,所我灵“活”机动在生成课堂时加入了绍兴话,问题迎刃而解。

情:因为我“原产”于农村,用身临其境的知识、歌唱演绎,让同学明白老师对课堂的投入之“情”。

新:自全国多地使用人音版教材起,近几年各种教学版本在网络及周边层出不穷,但用本地方言去演绎,我想这就是一个“新”吧。同样道理,最后我想只要再多作开课演练这堂课肯定能完成“同课异构”中之精髓――创。

另外如果在课前30秒询问“班级中是绍兴人的同学请举手”以此为铺垫;如领导点评所说“让地道绍兴籍同学用绍兴话完整朗读教学”;那么课堂生成效果肯定更佳。

上一篇: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其德育功能 下一篇:浅析声乐教学的方法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