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幼儿优势心理特点研究

时间:2022-10-10 06:46:52

国际象棋幼儿优势心理特点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上海市闸北区北站幼儿园和普陀区白玉新村幼儿园各20名大班幼儿(年龄跨度为6.5±0.16岁)为研究对象,分为国际象棋组和普通组。采用瑞文标准测验以及自编题目进行测试及访谈。结果表明:1. 参加国际象棋活动的幼儿在图形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数字推理能力、言语描述以及自制力方面,要优于普通组幼儿;2. 国际象棋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化,“教棋育人”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幼儿认知和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象棋幼儿;推理能力;自制力;空间知觉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28-05

【作者简介】林泳海(1964-),男,山东诸城人,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姚炳辉(1983-),男,福建泉州人,华东师范大学2005届本科生;周燕云(1989-),女,上海人,上海市闸北区万荣幼儿园园长,高级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2001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三种棋类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1]。《通知》下发后,各地学校、幼儿园纷纷响应。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国际象棋进学校的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据统计,国际象棋进学校超过1000所,涉及20多个省份,并且处于进一步的增长当中。幼儿园开展国际象棋活动,主要作为一项智力方面的竞技体育活动。

有关国际象棋的相关实验研究国内并不多见。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谢军(2001)曾以197名10岁~14岁少年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瑞文标准测验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国际象棋活动对儿童、少年的智力发育具有积极作用[2]。刘适兰(2003)则通过对国际象棋训练班的跟踪观察[3],得出结论:国际象棋活动对儿童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智力开发的必要条件。2004年在苏州召开的“百校国际象棋进课堂研讨会”,随后出版了论文集,收集的87篇论文中有关幼儿园的占47篇,基本上分为经验总结和教案教学法两种类型。这些研究体现以下特点:1. 停留在实践层面上,以经验总结为主;2. 缺乏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持和理论分析;3. 实验研究主要在中小学青少年阶段,而幼儿园层面的实验研究较少。

本研究目的是:通过设实验组和比较组,探索国际象棋活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为幼儿园开展国际象棋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上海市闸北区北站幼儿园和普陀区白玉新村幼儿园大班各20名幼儿,年龄跨度为6.5±0.16岁,男女各半,分为国际象棋组(以下简称CG)和普通组(以下简称GG)。北站幼儿园以国际象棋为特色,所选被试从小班即已开始学习下棋;白玉新村幼儿园被试由跟班教师指认中上水平幼儿。两所幼儿园均为二级园,师资力量以及幼儿的家庭背景相似。

(二)测试工具

通过在北站幼儿园近一年不定期观察、听课,与教师、孩子交流,并且搜集、翻阅教师国际象棋教案。在此基础上,进行测试设计,通过瑞文测验以及自编测试材料,测试图形推理、空间知觉、数字推理、言语发展和自制力等方面内容。

(三)测试一:图形推理

1. 测试材料

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进行测试,避免知识经验以及语言的影响。瑞文测验由60道题组成,分为5个系列,每个系列各有其重点与操作水平,每个系列12道题,在难度比较上,A系列最易,E系列最难。

2. 测试过程

测验为个别进行,幼儿选择答案时有两次判断机会,可以自我更正。

3. 记录与计分

以幼儿第二次答案为计分依据,每项正确得1分,错误不计分。

(四)测试二:空间知觉

1. 测试材料

从霍佛(Hoffer,1977)提出的七项空间知觉能力中[4],通过中大班幼儿预测试,挑选出三项与中班幼儿有区分性的题目对大班幼儿进行测试,分别为:图形―背景知识能力(Figure-ground perception),即能辨认出嵌于背景中的图形,在充满交叉与“隐藏式”图形的复杂背景里指认一特殊的组成部分;空间关系知觉能力(Perception of spatial relationships ),即有能力看出二三个物体与自己的关系或这些物体间彼此的关系;视觉分辨能力(Visual discrimination),能指认物体间相似或相异的能力,像分类物体、几何模型教具、属性积木等。

2. 测试过程

测验为个别进行。教师向被试说明指导语,然后由被试独立完成,主试记录实施过程中被试的操作细节。

3. 记录与计分

主试对测试结果进行赋值,三项中最高分均为5分(完全正确),依次分出五种相关情况,最低分为1分。

(五)测试三:数字推理

1. 测试材料

力图降低任务难度,减轻幼儿负担,减少两园由于教学差异造成的影响。主要从五方面入手,分别为:顺数、倒数;奇数、偶数;相邻数;联数(末尾等于第二个序列的开头)四个维度进行测试。

2. 测试过程

测验为个别进行。教师说出指导语:“找一找,下面的数字排列有什么规律,下一个应该填什么数字。”然后由被试独立完成。

3. 记录与计分

四个方面计7个空格,总分7分,错一格扣1分。

(六)测试四:言语发展

1. 复述材料与计分

采用儿童熟知的“猪八戒吃西瓜”的典故,为避免主试口语表达的干扰,分为三句话:第一句“猪八戒吃西瓜”,第二句“猪八戒喜欢吃大西瓜”,第三句“胖胖的猪八戒喜欢吃甜甜的圆圆的大西瓜”。主试讲完一句,被试跟着复述一句。

采用现场记录的方式,把被试复述的话记录在卡片上。总分为5分,被试在复述的过程中凡是出现以下四种情况的:缺词、词序颠倒、添词、没有说完,出现一次扣一分,扣完为止。

2. 描述材料与计分

主试向被试呈现一幅画,画面内容为:一个小男孩坐在椅子上,男孩左旁站有一个小女孩半举着右手。主试说出指导语:小朋友,请问你看到了什么?期待被试回答: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坐在椅子上,一个小女孩在和他招手(打招呼)。

采用现场记录的方式,把被试复述的话记录在卡片上,为5分制计分。评分要素如下:男孩、女孩、坐在椅子、招手(招呼),描述符合句子结构且含有一个要素为2分,两个要素为3分,三个要素为4分,四个要素均表达且符合语言逻辑得5分,罗列具体要素而没有呈现逻辑性为1分。

(七)测试五:自制力

1. 测试材料

经过预测,决定设计由1和0两个数字构成的约40×20矩阵,上面不规则分布着73个数字0,要求被试把所有的零划掉,即“划零测验”,并设计观察记录表,记录被试在回答过程中的小动作。

2. 测试过程

每次测验由两个被试同时进入独立房间,轮流测试,其中一个进行测试,一个在一米开外玩玩具。在测试开始时,主试拿起一块糖果告诉被试:“等你把纸上的零划掉,这颗糖就是你的了。现在老师把糖放桌上,你可以开始划零了。”

3. 记录与计分

用“正”字记录,每出现一次记录一笔。主试从以下三方面考察记录被试作答过程中的表现:一为不时抬头看糖果,二为停顿观望旁边的小朋友玩耍,三为有点累的时候会停下笔休息再完成任务。划零结果与观察结果均赋值。频率在0次~3次的为5分,4次~6次为4分,7次~9次为3分,10次~12次为2分,13次~15次为1分,16次以上为0分。

三、研究结果

(一)两组幼儿测试结果

表1显示,CG幼儿在图形推理(p=0.000)、空间知觉(p=0.009)、数字推理(p= 0.002)、言语描述(p=0.027)以及自制力(p=0.002)方面要优于GG幼儿,存在显著差异水平;在言语复述(p=0.09)方面GG幼儿得分略高于CG幼儿,但没有显示差异水平(参见图1)。

(二)图形推理测验结果

进一步考察两组幼儿在图形推理方面存在的实质差异,对图形推理能力测验作进一步的细化,我们发现:CG幼儿与GG幼儿相比较,A组成绩,即知觉分辨能力、图形比较能力方面(p=0.022);B组类比、组合能力方面(p=0.000);C组比较、推理能力方面(p=0.004);D组排列与系统变化方面(p=0.012)均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其中B、C两组达到极其显著差异水平。E组互换、套合等推理与综合能力,两组幼儿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组得分,说明该组难度较大,经检验p>0.05,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水平。为了更好的说明结果,现把两组幼儿各项得分成绩展示如下(表2)。

(三)空间知觉测验结果

由表3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三种空间知觉能力的平均成绩,A组“图形―背景知识能力”一项中两组幼儿平均得分相等,经检验p>0.05,不存在显著差异;B组“空间关系知觉能力”中,p

(四)自制力测验结果

对于自制力测验,主要从幼儿划零测验结果和划零过程观察记录进行评分。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两组幼儿在划零测验结果的成绩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划零过程观察记录得分则显示差异达到极其显著差异水平(p

四、讨论

(一)国际象棋幼儿心理特点分析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CG幼儿无论在图形推理、空间知觉、数字推理,还是言语描述以及自制力方面,其成绩得分均高于GG幼儿成绩,CG幼儿心理能力要比GG幼儿明显得高。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国际象棋活动对幼儿早期的认知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表3表明,国际象棋活动对幼儿图形推理能力的促进作用是不均衡的,CG幼儿图形推理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其中“类比、组合能力”以及“比较、推理能力”方面发展较为显著,次之为“知觉分辨能力、图形比较能力”和“排列与系统变化能力” ,对于“互换、套合等推理与综合能力”一项,则与GG幼儿没有差异。鉴于两组幼儿的得分较低,我们趋向归因为幼儿的心理尚未发展到这个水平。

空间知觉能力指的是“从空间中辨认和区分刺激物,并通过它们与已有经验的联系来解释这些刺激物的能力”(Del Grande,1987)[5]。表3显示,国际象棋幼儿在“空间关系知觉能力”和“视觉分辨能力”的发展优于普通组幼儿,而“图形―背景知识能力”没有显示显著差异。已有研究表明,大班幼儿基本能理解图形的典型特征,并在头脑中形成稳定的某种图形的“标准样式”,同时能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较复杂的组合关系,但存在不稳定性。在“图形―背景知识能力”一项的测试中,测试者呈现给被试的是一幅圆形和正方形相互交叉的图形,幼儿都能按照指导语“用颜色填满圆形”完成第一步任务,而第二步“用线条描出正方形的边”时,很多幼儿描到正方形与圆形交叉的边缘,就停止了动作,没有把交叉在圆形里面的部分描出来,导致两组幼儿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验证已有的结论。

表4显示,GG幼儿“划零测验”得分成绩略高于CG幼儿,但没有显著差异。测试中没有一个幼儿未完成任务而交卷,两组幼儿都能坚持完成“划零测验”这一既定任务。但观察记录显示,GG幼儿停笔观看旁边幼儿玩耍、注视糖果的频次要高于CG幼儿,CG幼儿抵制诱惑、抗拒干扰的能力远比GG幼儿要来得强,由此说明两组幼儿自制力还是有差别的。

这里有必要对两组幼儿言语发展测试结果做一个说明。语言测试分成复述和描述两部分,考察两组幼儿口语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差别:国际象棋组幼儿的句子结构更符合逻辑、也更严谨,但普通组幼儿口语表达的连贯性、完整性则占有优势,这跟国际象棋活动本身依靠内在逻辑思维而缺少外在的语言交流有关。在描述测验中,测试者让幼儿描述所看到了什么,普通组有4个幼儿罗列了具体事物,如:我看到了头发、衣服、椅子、裙子……CG幼儿没有一例;在复述测验中,CG幼儿则频繁地表现出缺词、添词、次序颠倒等。

(二)国际象棋活动对幼儿心理特点影响因素分析

1. 国际象棋特点的影响因素

幼儿对图形的认识是在生活经验中从具体而熟悉的物体开始的,很早就产生了关于物体的概念。CG幼儿从小班起就开始学棋,国际象棋走进他们的生活,成为幼儿身边熟知的事物,而国际象棋本身具有的特性,则深深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国际象棋棋子富于立体化形象化,很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适宜幼儿记忆以及对棋子形状的分辨。国际象棋棋盘是一个8×8黑白相间的64格,棋格左右对称,并且每个格子都有其固定格位。底边从左到右用a-h八个小写字母表示,从白方到黑方用1-8表示,如白车在a1上,每个棋子与棋格一一配对;棋子布局呈左右对称,通过下棋可以明确棋子与自己的空间关系,增强空间关系知觉能力。

另外,棋盘上有正方形、三角形规则,棋子的走动路线有横(车)、直(兵)、斜(象)线;每个棋子都赋予分值(如:兵1分,马3分,车5分等)。通过国际象棋,幼儿可以学到最基本的图形推理(图形分辨、比较、类比组合)、空间关系知觉和数字推理等基础知识。

2. 国际象棋活动过程的影响因素

下棋是要动脑筋的,看着对方落子,既要考虑对策,还要记棋谱。运用前人的经验教训,增强理解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三思而后行的好习惯(刘适兰,2003)[3]。

下棋过程是一个“猜想”的过程。从开局起,出子就有不同的风格。幼儿每下一步棋,就要想下一步接着怎么走,还要猜测对手下一步会怎么走,如何应对,若是对手不这么走,自己又该怎么应对。

下棋过程是一个“判断”过程。国际象棋不仅有严格的规则,也有着多变的战略技术(连环套、送吃、交换、联兵)。所谓“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初学棋者,都要从最基本的残局或策略(三步杀、单后杀王)学起,然后过渡到战略战术应用。在实战中,要充分判断对手使用的战术策略,以期寻求最佳策略。

下棋过程也是“找出错误”的过程。幼儿要能找出对手的疏忽破绽给予痛击,这就需要幼儿有全局观,对局势发展进行演绎推理。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下棋的动态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推理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渗透到对“排列与系统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下棋的静态过程则是锻炼自制力的过程(杨丽珠等,2003)[6]。通常大班幼儿下一盘棋要15分钟~3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要求幼儿要能抵制诱惑,有抗拒诱惑干扰的能力。北站幼儿园范凤岚老师曾举例子:有次她问一个调皮的小朋友:“为什么平时你总是特别调皮,像一只小猴子,可是一到下棋的时间就成了一只小白兔呢?”小朋友说:“因为下棋的时候我要动脑筋,想办法赢别人,如果思想开小差就会被别人赢去了,所以就没办法调皮了。”国际象棋大班幼儿自制力已经发展到相当阶段,幼儿对行为规则的理解和掌握逐渐深入,逐渐内化,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进而来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达到行为与规则的统一。一方面由于自制力的发展和下棋过程的紧张,大班幼儿主要以内化的逻辑思维为主,下棋过程中极少有言语交流。除了产生争议或一方出其不意吃了对方的子,幼儿会发出言语,但交流有限。社会交往说认为,言语的发展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生理成熟,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相关研究也表明:儿童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尤其在与人们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朱曼殊,1982)。[7]这可解释两组幼儿在言语描述和言语复述中所体现的差异。

(三)国际象棋教学活动对幼儿心理特点影响因素分析

1. 国际象棋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

在幼儿园开展国际象棋教育活动,主要以集体教学为主对幼儿施与影响,因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上海广中新村幼儿园在开展国际象棋活动中,大量渗透儿歌,如《棋盘歌》:白一格,黑一格,黑白格子作战场。你一步,我一步,比比谁的本领大。既达到了棋子的教育目的,也涉及了逻辑推理的知识。上海市浦东区金钥匙幼儿园老师的教案则涉及了“数”,诸如“排次序”:教师请小朋友按照分数多少,给棋宝宝排队。分数多的排上面,分数少的排下面,上下排成一排。结果遇到了象和马难分上下,最后由小朋友把马和象并列一起,这又涉及到数的推理知识。

传统的国际象棋学习主要以专门训练为主。国际象棋国家少年集训队(职业化,已不接受正常学校教育)的群组在本次测试中的成绩落后于同龄的在校青少年(谢军,2001)[2]。这为幼儿园开展早期国际象棋教育提供经验教训,国际象棋活动在幼儿园开展应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

深圳银鹰第一幼儿园万鸽庆在教学中融入成语故事,不仅“帮助孩子理解国际象棋中不易明白的战术”,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成语的欲望”。上海市龙江幼儿园开展了国际象棋游戏化教育,“带动了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证明多样化的国际象棋教育是幼儿发展的有利辅助。国际象棋教育形式多样化有助于幼儿的交往表达,弥补了幼儿下棋长时间静思的不足。

2. 国际象棋教育训条对幼儿心理特点影响

从接触棋起,教师就把“落子无悔”这一训条传达给每位幼儿。严格的棋规能帮助幼儿形成“落子无悔”遵守规则的作风。大班幼儿下棋已经形成一种默契:一有争议,只有在“落子无悔”这个规则的范围内,争议才会有效。“胜不骄、败不馁”则又是每位学棋的孩子要牢记的准则,没有永远胜利的将军,也没有永远失败的小兵。诸如此类,对幼儿从小养成静心、耐心、专心的行为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学习国际象棋不可忽略的潜在教育价值所在。

国际象棋国家队原总教练刘文哲在阐述国际象棋教育目的时说:“简单的说,四个字:教棋育人。”在教学结构的安排上,他指出学龄前(5岁~6岁)主要为“游戏性、娱乐性;利他主义、集体主义”,这符合结果中一些项目CG幼儿与GG幼儿没有显著差异的结论,进一步说明国际象棋教育活动开展,要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

五、结论

(一)CG幼儿在图形推理、空间知觉、数字推理,言语描述以及自制力方面,要优于GG幼儿,说明早期国际象棋教育活动有利于幼儿心理整体发展。

(二)国际象棋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化,“教棋育人”,符合幼儿心理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幼儿认知和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文哲.国际象棋中国学派[M].成都:蜀蓉棋艺出版社,2001:210-246.

[2] 谢军.国际象棋教育与发展儿童、少年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01):47-49.

[3] 刘适兰.浅谈国际象棋与智力开发[J].中国学校体育, 2003,(03):53-54.

[4] 周淑惠.幼儿数学教育新论[M].台北:心理出版社, 1996.

[5] Del Grande J.Spatial perception and primary geometry. In Mary Montgometry Lindquist (ds.).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metry, K-12[M].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Reston, VA. 1987:126-135

[6] 杨丽珠,宋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1):53-58.

[7] 武进之,朱曼殊.影响儿童语言获得的几个因素[J].心理科学,1982,(05):25-30+66.

上一篇:刍议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谈化学工艺流程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