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教科书的地位及其作用

时间:2022-10-10 06:33:12

长期以来,教材被看成教学的“蓝本”,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学生必须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掌握知识点,做到“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一次又一次地朗读、讲解,再朗读、再讲解,甚至解词、分段、归纳中心……直至把一篇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方才罢休;数学教师则以“练”为法宝,直至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方肯罢休。这种“教材至上”,“唯教材是从”的思想可谓“深入人心”。“教材是什么?我们该如何使用教材?教材的生命又是什么?”在一次专题研讨会上,一位专家提出了这些问题。是啊,从教近20年了,笔者对教材可谓忠心耿耿,从未对它质疑过。在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教师应该重新审视教材,对教材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

一、教材的定位――教学材料,不是经典

“教材: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现代汉语词典》对“教材”一词的解释是这么简单。可见,教材是“材料”,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材料创生材料,丰富材料,提升材料价值。每当新教材刚发下来,笔者总是先让学生学习目录,带领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感知教材,了解本册教材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等,并以教材为基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目的地了解与教材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通过查找、粘贴、记录资料的办法,让教材变得丰厚起来。同时,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比如师生外出旅游,有目的地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景点;进行社会调查时,关注有关人物及事件;观看或收听新闻节目时,留意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这样,通过教材这一“材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搜集积累资料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建构知识的能力等。期末,学生手上的教材变得沉甸甸,充满个性化、人文性,是那样真实可感。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教材、删减教材、重组教材、创造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材料”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教材的使用――用教材,不是教教材

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才能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呢?笔者觉得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1.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针对具体的教材,我们在深入挖掘课内资源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开发利用各种校外资源,这样才能使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近日,笔者听了一老师的《鸟的天堂》一课,颇有感触。课前,教师布置了三项作业:第一,搜集“鸟的天堂”的有关资料;第二,了解适宜鸟类生存的相关条件;第三,了解鸟的天堂的目前状况,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利用假期到鸟的天堂,亲身感受“鸟的天堂真不愧是‘鸟的天堂’”并拍下照片,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搜集关于鸟的天堂的有关文字介绍及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适宜各种动物生存的自然风光图片。如此丰富多彩的资料,极大地开阔了同学的视野。这样,课未始,同学们就以教材为基础,积累了大量的学习材料,开发了课程资源。课伊始,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朗诵会,之后,组织讨论:假如你是鸟的天堂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么介绍自己的家?现在鸟的天堂已经成为一个旅游胜地了,为旅游部门写一则广告词。一节课,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读着、说着、写着、想象着、交流着,不亦乐乎。

2.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科联系。把教材当做载体,使教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以教《鸟的天堂》一文为例,其一,师生跟随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习课文的精妙语言、积累词汇;其二,通过对鸟的天堂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调查分析,了解鸟儿之所以能长期在那儿生存繁衍的科学道理,增强环保意识,懂得应该保护鸟类,密切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其三,通过与鸟儿的对话,把课文改编成一篇童话、课本剧或编一首《百鸟欢鸣曲》;其四,通过写广告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其五,把想象中的鸟的天堂的美景画下来,警示人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增强环保意识。

3.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教学不仅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除了收集加工课程资源,密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之外,如果能使学生依据教材展开联想与想象,就会更好地激发其创造潜能,更有利于教材资源的开发。学完《鸟的天堂》一文后,我们分三个层次展开联想:第一,根据课文内容想到了什么?第二,通过交流收集的课外资料有何感受?第三,看了关于对鸟的天堂管理员的采访录像后有何想法?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探讨,学生不仅想到了鸟的天堂的美丽,想到了保护环境的意义,而且意识到了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动物,意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教材是为教师教学提供的文本,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教情、学情,采用不同的方法。课堂教学具有多向性,它不应该有太严谨、太清晰的界线,你可以把语文课上成自然课,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探索的乐趣;可以上成思品课,让学生在思辨的、富有哲理的故事中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可以上成音乐课,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情感陶冶;还可以把它上成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思维。总之,笔者认为,能让学生四十分钟过得有价值、有意义、有所收获,即为高效教学。

三、教材的生命――珍视体验,尊重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曾先后出现15次“体验”一词,13次出现与它基本同义的“感受”一词,由此可见,珍视学生独特体验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识别真、善、伪,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可见,在教学中,我们既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尊重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正确处理“独特体验”和“价值取向”这一对矛盾,赋予教材以鲜活的生命力。

笔者多次观摩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加以归纳,大体有三种教法:第一种是在初读课文后,直接让学生说说圆明园有多美,该不该重建圆明园,学生一致认为应该重建圆明园;第二种是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进入意境,通过细细品读,交流圆明园的有关资料,并通过观看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课件,深深地感受到:圆明园真是太美了,真不愧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学生的美感升华到极致时,播放帝国主义者毁灭圆明园的录像,之后让学生谈谈体验。第三种是让学生针对上面这两种观点,畅所欲言,展开辩论:“究竟该不该重建圆明园?”学生争论后统一认识:重建可以再现祖国的灿烂文化,但怎么建也无法恢复原貌了,那些奇珍异宝一去不复返,那是历史留下的永远的遗憾;不重建能让世人永远记住历史的耻辱,让帝国主义者永远记住对中国人民欠下的债……

显而易见,第一种教法过早地给下了结论,形成了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独特体验,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发展。第二种教法尊重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但忽视了恰当引导,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三种教法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体现了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符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识别真、善、伪,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体现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研读体会、合作讨论、自由辩论,适时甄别和评价,达到语文育人的目的。

总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材,领悟教材的精髓,千万别被教材捆住手脚。

上一篇:论学校志愿服务文化的培育 下一篇:落实三个“三”,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