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发现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时间:2022-10-10 04:48:58

不会发现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摘要: 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与我们的教育不重视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有关,本文侧重从在语文课上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入手,结合具体的事例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运用的方法。

关键词: 培养发现问题能力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某外国教育专家到某学校听一位极富经验的名师的课。当课文上完时,课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被解决了。老师满意地问:“还有问题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没有了。”课后评课时,中方听课者对这节课均赞叹不已,而外国专家则面色凝重,一言不发。再三询问,他才勉强回答:“我觉得这节课糟透了。学生们一开始表现很好,发言提问都很踊跃,但课上到最后却什么问题都没有了,这样的学生哪还会有创造力呢?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出问题来的。”

专家的意见未必全对,但他所说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很多老师以将学生教得无问题而自豪,而学生对此也早就习以为常了。而可怕的是,放眼当今教坛,一大部分教师都持这种观点:只有将学生的问题都解答完了,使学生不再有问题了,这才是好的课。殊不知,这种教法,恰恰易使学生的创造性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无疑问中逐步走向衰亡。

长期以来,基础知识掌握好而发现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差一直是中国学生的通病,这就使得我国的学生普遍善于考试而不善于实践。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数并不比美国少,但我们每年的发明创造却远远比不上美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而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出在我们这种满足于将学生教得无问题的教育模式上。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教会他们如何去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造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写作运用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增长。

就语文课而言,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呢?简而言之,一要善于启发诱导;二要热情鼓励;三要耐心等待。下面我试结合具体的事例对此三项原则的具体运用方法加以阐述。

李镇西老师在上公开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时,要求学生提问,一开始学生可能是因为紧张无人发问。于是老师便循循善诱地进行启发诱导:“没人问我,那我问你们吧!――请问‘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的‘长’怎么读?”这下便开始有人回答了。或许在听到老师的提问时,有些学生在这样想:这也可以提问啊?看来找问题并不难。于是课堂便开始活跃起来了。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学生的问题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据李老师所言,在随后的教学中,短短时间内,学生一口气便提出了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字词含义、句意理解乃至课文主题。可见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与老师的启发诱导有极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当学生找不出问题时,往往是因为教师只是泛泛地要求学生提问,使学生一下子觉得茫然无措,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去找出问题,这时往往便会出现冷场。此时老师启发诱导的方法一是明确寻找问题的方向,比如在上一般记叙文时,李镇西老师要求学生围绕记叙文的要素、详略、结构、表达方式、中心几方面去读;二是教师作出榜样示范,使学生有例可循,有法可效。有榜样示范,又有寻找问题的明确方向,学生自然就容易读出问题来了。当然老师在做示范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难度的示范问题。一般而言,难度宜低不宜高,要使学生心理易于接受,并且为问题难度的逐步提升做好铺垫。

有时基于诸如畏惧或迷信权威、担心问题浅显会受人讥笑等多种原因,学生尽管有问题也会三缄其口,或是提问者寥寥无几,或是固定只是某几个人提问。这时教师便要审时度势,热情鼓励,促使学生打破心理的壁垒,敢于、勇于发问,去发现更多、更有深度的问题,促使更多的人加入提问者的行列。要审时度势,就要仔细辨析,学生的不发言是属于哪种情况,根据情况,相应作出不同的鼓励。倘若学生畏惧或迷信权威,教师便可讲点权威犯错的故事,比如牛顿晚年企图以上帝的力量来对物理现象进行解释等,设法让学生感到权威其实也是平常人,也会犯错,受人质疑其实也是常事,以此打破学生迷信或畏惧权威的心理,鼓励他们向权威质疑、挑战。倘若学生担心受人讥笑,教师便要作出示范,让学生明白只要敢于提问,其实便已战胜了自我,便是学习的榜样。倘若学生提出浅显的问题,老师除了认真解答问题外,还要诚挚、热情地加以表扬,号召其他同学做一个敢于为自己负责的人。热情鼓励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对于那些缺乏提问问题习惯的人而言,这便是促使其发现更多问题、培养其发现问题能力的最好方法。

耐心等待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必不可少的方法。有时教师已启发诱导过,也热情鼓励过,但一大部分学生可能仍然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或是只能提出一些非常浅显的问题。当此时,性急的教师,或为学生中沉默的大多数,或为学生无法举一反三,往往倍感失落,大受挫折,甚至重又走上灌输式教育的老路上去。其实学生的沉默或提的问题浅显,也许是因为正在思索,也许因为思维局限于某一隅无法扩散开去所致。此时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鼓励、表扬与耐心等待,或是进一步启发诱导。此时教师应能放平浮躁的心态,明白罗马的建成非一日之功,耐心去倾听学生的看似浅显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去寻找答案。须知此时学生已开始入门了,只需加以引导训练,这些貌似浅显的问题,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加强,便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对于那些思维转换较慢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做出示范,提醒同学可在诸如文章结构安排、语句逻辑等方面去寻找和发现问题。面对冷场,我们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一些。我曾亲眼目睹一位特级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出现长达近两分钟冷场的场面。其间该教师便耐心地站在讲台一侧,静候学生思考、回答,而学生则大多数低着头,看似根本不会接招的样子。终于,在一段令人窒息的沉默之后,学生陆续举手回答了,而且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可见,只要引导得当、足够耐心,学生们便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我们一定要相信他们的能力,诚如李镇西老师所言:“我有这个信心:只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一定能提出来的。”

美国活跃的课堂气氛常常令我们赞叹不已。美国人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一些技巧,而提出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而想象才是人类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美国的中小学直至大学里,学生提问是司空见惯之事,老师也鼓励学生提问,课堂气氛也往往因此而异常活跃。只要老师都转变观念,不再认为只有把学生教得“全都懂了”才好,而认为“不会发现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并开始努力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的课堂也就会活泼生动,易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九州出版社,2006.

[2]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李镇西.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J].镇西在线.

上一篇: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重视“首因效应”,争取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