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多源于习得性无助

时间:2022-10-10 04:23:24

我不是学习的料

今年16岁的嘉嘉是珠海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一女生,因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在其爸爸徐先生的陪同下找到我做心理咨询。

徐先生告诉我,嘉嘉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学习很用功,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小升初时,要不是我找朋友帮忙,她根本上不了重点中学。唉,可能是这孩子脑子不灵光。”徐先生唉声叹气,根本不顾旁边女儿的感受,“她去年参加中考,算是超水平发挥,但离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还差7分。没办法,我只好拿了两万多元的择校费。我心想,她进了重点中学,或许能受些熏陶,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将来考上一所重点大学。要知道,这所重点中学每年的一本录取率在50%左右。可是没想到,刚刚一个学期,她就要掉队了!”原来,前不久的高一期中考试,嘉嘉成绩不理想,全年级800多名学生,她名列第512名。

我转头亲切地对嘉嘉说:“重点中学竞争激烈,可能嘉嘉不大适应。”

嘉嘉胆怯地看我一眼,匆匆点了一下头。

徐先生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那别人怎么就能适应呢?”

我接着替嘉嘉打圆场:“那或许是学习方法不对头,高中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跟初中老师不一样。”

嘉嘉不敢回答,低着头不说话。

徐先生推了一下女儿,责备道:“阿姨跟你说话呢,怎么不应一声?没礼貌!”

嘉嘉慌忙抬头看我一眼,小声说:“我尽力了。我不是学习的料。”

徐先生厌恶地说:“这倒是实话!错在我啊,要是早知道你不是学习的料,我就送你去上职业学校了,还能省下两万多元的择校费。”

两行泪水从嘉嘉的脸颊上缓缓滑落。

我不忍再看嘉嘉受折磨,请她到休息室等待,我与徐先生单独谈谈。

看女儿离开了,徐先生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说:“这孩子刚才还说了一句实话,她的确尽力了。每天晚上她都学到12点以后,早上6点不到就起床背英语单词,够辛苦的了。但我不明白,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这孩子用的功都白搭了呢?我请教孩子的班主任。班主任说,嘉嘉不笨,也不懒,就是自信心不足,学习效率太低。您有办法让她的自信心强一些吗?”

我没好气地说:“我有办法让嘉嘉的自信心更弱,甚至完全丧失自信。”

徐先生诧异地盯着我。

我接着说:“只要我像您刚才那样无所顾忌地贬低她,她很快就会认为自己是笨孩子,接着会厌学、辍学,躲在家里啃老。”

徐先生的脸涨得通红,半天才挤出一句:“她是我的亲生女儿。”意思是说,既然是亲生女儿,他就有权随意贬低她。

我继续挖苦道:“既然是亲生女儿,那您为什么不替她学习,替她考试呢?”

徐先生自嘲地大声笑起来,说:“您批评得对,以后我注意点。不过,现在嘉嘉已经有了厌学情绪,她曾跟她妈说过,想退学去上职业学校,所以,还请您帮帮她,万一她是学习的料呢!我不想耽误了孩子。”

无助感从何而来

详细了解嘉嘉小学、初中的学习情况后,我得出结论:“嘉嘉的学习成绩不佳,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她的方法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低级阶段,有待改善,但这是次要原因;第二,她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妨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徐先生问:“哪方面的心理障碍?”

我说:“嘉嘉从小到大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听到了太多的负面评价,使她缺乏进步的动力和信心,认为自己是笨孩子,学习动力不足,对未来持无望态度。这些症状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对学习的心理障碍。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徐先生不解:“得性无助?什么意思?”

我解释道:“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人在经受了很多次的失败或惩罚之后,感到无力摆脱失败或惩罚,进而对现在感觉无可奈何,对未来感觉没有希望的心理状态。这种无助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学到的,所以称为习得性无助。”为了加深他对这个心理学术语的认识,我向他介绍它的出处,“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一条狗关在一个有特殊装置的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会不可逃避地被电击。开始,狗在笼子里拼命挣扎、惊恐哀叫,但被电击了若干次以后,蜂音器再响,狗就不再做无用的挣扎,而是趴在地上颤抖。此时把笼门打开,狗也不逃跑,因为它已经绝望了。”

徐先生说:“狗是低等动物,难道人也会这样?”

我说:“1975年,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用人做实验,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为了证明习得性无助的危害,塞里格曼又做了另外一项实验,结果是,有习得性无助的受试者,很难完成有难度的工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因为总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还有一个实例:二战中犹太人集中营的幸存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被解救初期出现了习得性无助状态,他们拒绝别人的关心,不愿鼓励自己振作起来。”

徐先生张口结舌:“难道嘉嘉……”

我说:“是的,嘉嘉正深陷习得性无助的泥潭之中。从小到大,嘉嘉参加了无数次考试、测验,无数次成绩不理想,无数次被斥责、嘲笑,久而久之她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于是上课开始不听讲,经常走神,课后学习也不再专注,学习效率肯定不高,又怎么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呢?”

徐先生说:“那这样的学生岂不是很多?”

我说:“没错。中学生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意志消沉等心理偏差,正是厌学的根源。小学和初中时,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但无论怎么努力,最后都要品尝失败的苦涩,很少甚至没有体验过成功的欢乐。一次次的失败,使他们对成绩不佳做出了不正确的归因,认为自己天生愚笨,不是学习的材料,因而主动地放弃了努力。另一部分学生同样努力过,也曾经取得过自认为可以的成绩,但是往往不如他人,很少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长期被忽视,便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变得破罐子破摔起来。这便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学生群体。”

如何摆脱无助感

徐先生问:“孩子的无助感既然是习得的,那也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摆脱,是吗?”

我说:“正确。”

徐先生焦急地说:“那就麻烦您赶快给嘉嘉做心理辅导吧!时间不等人啊,她再不迎头赶上,高考无望啊!”

我说:“我这不是正在给您做心理辅导吗?至于嘉嘉,她最好的心理辅导师是她的爸爸。”

徐先生睁大了眼睛:“我?我是打击她最多的人!”

我笑道:“对,解铃还须系铃人。别着急,我来教你辅导的方法。”

根据嘉嘉的心理状态,我制订了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交给徐先生实施。大致内容如下:

第一,增加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人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内在心理动力。成就动机高的人在活动中能够较多地投入并精益求精,在逆境中也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我要求徐先生给嘉嘉树立恰当的进步目标,循序渐进,让嘉嘉总能获得小小的成就感,进而培养她的自信心。

第二,澄清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人对自己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特征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它能够为人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帮助调节和维持自己的行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嘉嘉尚未全面认识自己,自我评价也较低,所以对学习没有兴趣,人际关系也可能出现危机。当务之急是通过家长和老师的评价,渐渐引导她认识自己,知道自己也有许多可取之处,不能只看考试结果,也要看到用功学习的过程。

第三,改变消极思维定式。嘉嘉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于是以消极的方式对待学习。要改变她的消极思维定式,最好的方式是家长多与她进行无障碍沟通,用脉脉温情和严密的理性推理帮助她冲破消极思维定式的堤坝。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需要极大的耐心。

第四,学会正确归因。人在遭遇失败时的归因方式非常重要。嘉嘉认为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所以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减弱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得过且过。我要求徐先生每次考试后都要帮助嘉嘉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尽量把原因归结于外在的、偶然的和可以控制的方面,减轻嘉嘉的心理压力。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原因可以归结为这次题目太难、所考知识点恰好没有复习到、考试那几天身体不舒服等,然后得出结论:下次避免这些致败原因,就能进步。

送别徐先生父女时,我语重心长地对嘉嘉说了三句话:“你没有心理疾病。每一个女孩都是天使。阿姨看好你!”

后来徐先生告诉我,这三句话出现在了嘉嘉日记本的扉页上。

上一篇:涮羊肉的品味 下一篇:浦东上班,浦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