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

时间:2022-10-10 03:50:37

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

[摘要]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机遇,也使我国面临文化强权的挑战与威胁,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努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我国文化的科学发展创造安全环境,是当前我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

[作者]陈蕾,广西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2-0037-004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科技、信息、观念、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由于经济霸权等因素的影响,各国文化在平等交流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这也是人们对文化全球化的认识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其实,与经济全球化相同,文化全球化也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只是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差异,导致对文化全球化的不同理解。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它是一种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推广与扩张。《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阶级。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资本主义文化也必将驾驭文化全球化,进而走向全世界。当然,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乃是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的扩张,它将导致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不利于构建全球文化共同发展的图景。

关于“文化全球化”,学术界有以下两类观点:一类是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泛化。另一类则承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但其中观点各异。主要包含三种观点:第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全球文化同质化,即某些具有共性意义的文化特征在全球获得的普遍认同。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既体现民族特性,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集民族性与世界性于一体。全球性问题诸如人类面临的生态、资源、伦理等问题的凸显,迫切要求人类采取一致行动,维护共同利益。此种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体现了人类文化同质性的特点。第二,文化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即美国文化的全球化。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真正意义的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的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他甚至认为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其他各民族国家文化将遭遇边缘化的威胁乃至破坏。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实质上是文化霸权的体现。在全球化过程中,某些西方大国利用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军事、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将本国文化制品、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以便按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以强势文化压制、打击弱势文化的做法,体现出民族国家间文化交往的不平等。这种基于文化霸权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是我们所反对的。第三,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国家文化的高度互动化,是强调交流、冲撞范围的全球性。经济全球化,为各国文化提供了普遍交流的平台,也日益凸显出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文化多元化日益显现。

笔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种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并与之相伴随的现象,它不可能使全球文化完全同质化,也不可能是全球文化共同美国化,而是各民族国家文化基于平等基础上的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过程和趋势。文化全球化过程充满悖论,它既为各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提供普遍的机遇,鼓励文化的平等交往与对话,又被西方大国所主导。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文化交流的主导者和规则的制定者,他们凭借经济强势,施行文化霸权,以获得经济、政治利益,在文化上影响甚至“同化”他国。因而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不自觉中沦为了某些西方大国推行文化霸权的工具。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大舞台,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是大舞台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中国文化不会也不能脱离文化全球化而存在,相反它必须以积极的角色融入全球化进程,才能有所作为。一方面,中国文化需要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吸收新鲜血液,才能丰富发展自身。另一方面,文化全球化为中国与外界异质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和“走出去”。但是,文化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中国在充分利用全球化舞台的同时,必须对其中的“不和谐”因素保持高度警惕。由于受“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安全带来了严重挑战。主要表现在:

首先,我国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遭遇挑战。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发展的灵魂,也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然而,西方强国和平演变中国的图谋不会改变。新形势下,他们“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我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传扬民主”是西方搞乱我国人民尤其是青年思想的一种主要做法,目前我国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正是西方宣扬自由、民主所取得的成果。“六个为什么”之所以首先强调“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也是党中央针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复杂情况而提出的。

其次,我国民族文化遭遇文化全球化的冲击。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丧失文化,民族将变得无所适从。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在中华大地随处可见,NBA风靡校园,不仅使美国获得了巨大的物质利益,而且流行音乐、快餐、流行运动“也能在价值观的沟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地方政府搞所谓的“公祭”、“文化旅游节”等等,也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成为了实现GOP增长的手段而非目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民族文化也是如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需要口传心授的各种技艺、礼仪等在西方文化横行的当代中国,逐渐鲜为人知。

第三,对我国先进文化的冲击。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的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那些健康、积极向上、科学的文化,发展有利于体现时代要求、反映当代中国精神需要的文化。先进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全球化大潮中,各种思潮鱼目混珠,封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

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极为不利的。总书记强调,对于中国共产党和领导干部来说,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就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而目前,这些腐朽落后思想正对我们的社会风气带来严重的破坏。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在生活各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它的意义和所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及发展的方向,不带任何‘文化复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但同时也不主张‘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先生将他所主张的文化自觉历程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四句。笔者认为,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需要主体高度的文化自觉。它既体现在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历史有清醒认识和深刻认同,又体现在主体对自身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做出理性判断,并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已将自身文化发扬光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维护我国文化安全,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以发展促进安全。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作为“四位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文化科学发展之路。因此,中国文化需要从以往“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儒学复兴”等众多“体用”二元对立的争论中解放出来,自觉探索文化科学发展之路,也就是文化综合创新之路。以民族文化为主体,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指导思想,积极吸收兼容其他异质文化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综合创新。坚持以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应对外来文化挑战,中国文化的安全度也就提高了。

第二,坚持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综观我国国情,中国文化要实现内容创新,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转化。同时,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了大众化、时代化,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才能切实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坚持文化创新,需根据时代特点和人民群众迫切的文化需要,不断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才能有效维护我国民族文化安全。现阶段,如何切实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对于维护我国文化安全至关重要。坚持文化创新,还必须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文化需要的重要手段,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党的理论有效掌握人民头脑有重要作用。而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集意识形态属性与经济效益于一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传扬中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动漫、游戏、软件等产业,开展诸如法兰克福书展等活动,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手段。

第三,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为中国文化营造安全的外部环境。新时代,中国文化必须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去,才能赢得发展的空间。中国文化只有融入对方,成为对方文化的一部分,而非消灭对方文化,才能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存活下来。因而,建构科学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对于中国文化、对于各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都是尤为重要的。我们所主张的国际文化新秩序,是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做法,积极倡导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与对话,使各民族文化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共同构建人类文化的百花园。同时,中国文化必须利用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舞台,在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打好对外文化交流牌,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文化赢得广泛的国际市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概念在我国的历史演变 下一篇:“民族社会问题”涵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