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议写”课程改革

时间:2022-10-10 03:33:34

“读议写”课程改革

摘要:主要探讨美国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教学效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问题。该课程是对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进行以内容为依托、以语言输入与输出为教学理念的“读议写”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读议写;美国历史与文化课程;内容依托教学法;语言输入与输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2-0118-03

一、引言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要求在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开设听、说、读、写、语音、语法、英语技能综合课(基础英语),意在帮助学生“掌握昕、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保证学生获得“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所以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主要开设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课来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技能。这种技能本位论教学理念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却存在诸多弊病。许多专业教师和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英语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思辨能力差,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偏低的问题。于是,有专家认为,仅关注“听说读写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恐怕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事实上,《新大纲》不仅关注对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还明确规定了要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为了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新大纲》在课程设置上也做出了规定,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而且还规定“一般均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目前,很多高校英语专业院系已经接受了用英语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教学的理念。

那么依托专业的学科知识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模式在外语教学理论上有没有依据?美国学者从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人类学等视角,探讨了用英语讲授专业学科知识的可行性,尤其对文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为文化教学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有关文化教学的论著与论文在中国并不少见。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内容依托教学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以学科知识为语言学习的内容来促进语言的学习)和语言“输入”与“输出”等进行了理论介绍,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探索性试验。戴庆宁、吕晔、常俊跃、袁平华和俞理明等对内容依托教学理论进行了介绍,对在中国实施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他们还进行了颇具成效的个案教学实验。虽然外语界对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和语言“输入”与“输出”假设理论关注颇多,但在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借助“内容依托教学”理念和语言“输入”与“输出”认知理论实施课程改革,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为数不多,本文将以美国历史与文化课程教学实践为例,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

二、教学理念和目标

美国历史与文化课程是“湖南师范大学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部级教学团队”三大教学改革模块中“读议写模块”中的一门课。本模块的教学实施“人文通识教育”,努力培养“人文教育、英语学科特点与教师教育相融合,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将技能发展与学习策略、能力培养于一体,与人文教育知识拓展融合,注重恩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并举”。将中外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知识课程纳入读议写的教学内容中,是一种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的创新课程。

这门课程的理论意义在于:第一,打破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突破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将目的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在传授知识中学习语言。第二,总结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总体特征、经验教训及其内在规律,揭示语言学习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为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科学的理论依据。而其实践意义则体现在:第一,通过对美国历史与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直观、具体地了解美国,提升他们对当今世界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理解力和洞察力;第二,借助原汁原味的语言材料,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如词汇、语法、篇章结构),通过真实的信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以“内容依托教学法”和语言“输入”与“输出”认知理论为理论指导,通过讨论、陈述、辩论和大量写作任务将所输入的语言材料和信息内化后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实践

1 教学内容

主要介绍美国从殖民时期到美国现当代的主要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线索,尤其侧重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不同时期美国思想、政治、文化演变的介绍,包括美国的奠基时代及立国时所确立的美国精神和原则、美国的崛起、发展与壮大的动力、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美国领土的扩张和西进运动、内战与重建、进步主义改革、美国的种族和少数族裔群体的问题以及多种文化融合的演进、少数族裔为争取自由平等而进行的斗争以及不断发展的美国经济等。课程将围绕暂定教材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紧扣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部级教学团队”对英语“读议写”课程的具体要求,选择丰富多样的方式(文字、图像、音频)和内容(知识点、网上链接等)来提高学生对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知识和英语语言本身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将知识、技能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研读大量英语原著,主要包括美国通史类教科书对美国历史与文化的介绍和美国历史上重要历史文献的研读,以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围绕、拓展阅读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和开展思辨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从事英语写作活动,体验英语写作过程,在写作过程、课堂互动中形成积极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用地道的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尽量避免外语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2 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湖南师范大学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课部级教学团队”教学理念与思路为指导,结合“读议写”课程模块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其一,主要实行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每周阅读泛读材料50至90页,精读文章(主要包括美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如美国宪法,权利法案等原始文献)2篇,并要求每周完成1篇作文,前8周写300字左右的摘要,后8周写主题作文。另外还采用综合型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辩论,培养和锻造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二,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信息资源,创建网络教学平台,逐步建立、修改、补充和完善大型的教学资源库,增加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机会,如利用直观而有效的影视教学手段,精心组织学生观看反映目的语国家历史与文化的经典影片,使学生置身真实的语言与文化环境,启发学生思

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讨论,激发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实现教学目的。

3 评价手段

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多元而非单一的评价体系。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监控上。每次课由2~3名学生首先进行3~5分钟的课堂陈述,老师当场评分并进行简短点评,每周写1篇主题作文或摘要,由老师指定专人(2人)记录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将课堂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期末老师以此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参照系。完善终结性评价,实现考核手段多样化。考试采用口试、笔试、读书报告、课程论文、课程教学设计等多种形式,以此取代以试卷形式集中进行期终考试的传统评价方式。

四、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通过两个学期的尝试和从学生中回收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读议写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学生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应对与解决。

1 教学效果

首先是对学生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第一,很多学生认为,美国历史与文化课程的开设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语言环境,增加了他们接触语言的机会,还创造了用英语进行沟通的机会,尤其有利于他们读、写、议等语言技能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英语词汇量,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课堂上的讨论和老师的讲解提高了他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他们将英语用于特定的知识领域;而对美国历史文化中的某些特定概念和术语的了解,也为他们接触更广阔的知识打开了大门。第二,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将语言学习融入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于一体,在枯燥乏味的语言学习中有了生动有趣的故事、鲜活的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作为调味品,语言学习变得有趣了;相关专业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兴趣,不仅激发了他们探索更广泛领域的兴趣,也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更注重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第三,通过大量的课后写作和课堂讨论,基本达到了通过大量输入而实现有效输出的课程目标。在2009级学生上这门课时,要求他们每周阅读至少50页的泛读材料,1~2篇精读文章,前8周要求学生对泛读材料进行总结,后8周要求学生写1篇主题文章。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承认,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们的写作水平和恩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二年二期上课的学生指出,因为自身语言能力的提高、知识结构更为多面,加上助教对他们作业耐心细致的修改,任课教师有效的课堂组织和宽广的知识面,他们感觉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最为突出。

其次,美国历史与文化课的教学实践也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学生面临更大的压力。这门课要求学生每周对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进行大量阅读,尤其是精读材料都选自美国历史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学生在阅读这些材料时不仅要面对许多陌生的概念、术语和专业知识,还必须面对大量生词、复杂的语言结构的挑战。这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与其他语言文学课程和公共课发生冲突不可避免。对于一部分知识面广、语言基础好、勤奋好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压力是好事,但对于知识结构不够全面、语言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就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容易让他们失去持久学习的动力。

整体而言,学生基本上认同这种融知识课与技能课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且认为稍加改进的话,很有必要大力推广。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殛对策

本课程改革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尝试。最初该门课是在学生一年二期时开设,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因为信息量大、词汇量猛增、知识点太多,加之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索养不够深厚,学生感觉非常吃力,压力很大,授课教师也感觉上课效果不佳,于是将该门课改在学生二年二期时开设,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题组成员在课程结束时对该门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他们上课的思考和体会,发现以“内容依托教学法”和语言“输入”与“输出”为理论指导的读议写课程改革很有必要,而且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因为是尝试,还是存在诸多需要解决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一,教学时间不足。读议写课程改革是从原来的阅读、写作和高级英语课程改革而来,改革前本院一、二年级英语阅读与写作课每个星期各两节,改革后读议写课程的相关课时数每周减为两节,而用英语进行相关专业知识教学的课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些相关知识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还要对阅读、写作技能进行讲解。在收回的问卷调查中,一年一期上这门课的学生中有32%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4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阅读和写作策略的学习。二年二期上这门课的学生比例稍有减少,但还是有2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阅读和写作策略的讲解。如何“依托内容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何使学生有效地进行语言“输入”并达到高效的语言“输出”,笔者认为教学时间上明显存在捉襟见肘的问题。因为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而学生对美国历史文化问题又很感兴趣,但往往因为时间不够,很多问题不能深入探讨而匆匆带过,老师学生都有意犹未尽之感。这是以后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想办法尽量解决的问题。

第二,教学班型过大。读议写课程最核心的教学理念是通过大量课外目的语国家的语言输人,以“议”和“写”的方式实现有效的语言输出。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教学班级人数太多,一个班40多人,真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人数有限,这与国外那种小型班级的讨论课非常活跃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也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基本功以及他们的准备程度有关。而以“写”的方式输出这一目的在第一次上这门课时,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够理想,如班级人数太多,教师无法一一为学生批改作业,学生作业得不到及时指导和反馈而影响了写作的积极性,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言的有效输出。在二年二期学生上这门课时,课题组成员引入了助教辅助教学的模式,由本院毕业年级的研究生承担协助授课教师修改学生作业的任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要求学生前8周写作不超过300字的摘要,助教每次都对所有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细心指出他们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由助教和授课教师一起给学生讲解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注意的事项和写作技巧等。后面几周要求学生就每周所发精读和泛读材料写一篇主题作文,作业批改同前。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因班型过大影响“写”的输出问题,但“说”和“议”的输出仍是亟待解决的瓶颈。

第三,使用的教材存在问题,相关专业课程的图书资源欠缺。成功的教学需要有合适的教材和充足的图书资源,但因为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要在短期内开发出高质量的教材很难,而已有的教材知识老化,更新速度过慢,且不一定适合我院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要引进原版教材又过于昂贵,同时也是需要经过慎重选择和精心准备方能为我所用。至于图书资料的匮乏就更加明显,相关专业资料严重不足,相关图书陈旧不堪,很多都是老掉牙的资料,因为这门课原来就是边缘学科,现在虽然变为主干课,但并没有添加多少新的图书资料。我院图书馆内很难找到新出版的相关专业书籍,尤其是原版书。值得庆幸的是,丰富的网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窘况,但鱼龙混杂,需细心挑选。

总之,本课题组受到了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已在收集资料和教材编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课程改革理念和改革实践基本认可,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相信假以时日,“美国历史与文化”课程改革定能在现有基础上取得更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刘润清,吴一安,中国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黄源深,思辨的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马秋武,是语言能力,还是非语言能力?――外语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2005,(2):8-12

[3]杨自俭,关于外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2004,(1):14-16

[4]邓颖玲,郭燕,输入与输出假设理论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6):109-110

[5]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2004,(4):16-20;常俊跃,赵秀艳,李莉莉,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2):24-29;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59-63

[6]常俊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用英语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影响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36-40

上一篇:自主开放式光学实验教学模式探讨 下一篇:留学生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