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10-10 03:24:04

儒道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舒儒道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儒道思想渗透于教学的意义、价值,力图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人生时,能进能退,能屈能伸,用进取的心态和自由的心灵去应对,健全人格。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儒道思想 渗透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儒道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语文教学中对儒道思想的渗透不够重视,即使有涉及,也是浅尝辄止,导致学生的儒道思想教育缺失严重,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不高,在面对顺境或逆境时,不能理性积极地面对社会,不能很好地理会和处理人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儒道思想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因此,如何渗透儒道思想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两股文化,两者以其高度的哲理性、深刻的思想性、积极的实践性赢得了后世人们的亲睐与膜拜。历代许多文人在追求建功立业的时候,往往会以儒家思想的“出仕”精神来激励自己,即使面临困境,也百折不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比如屈原、杜甫。也有相当一部分文人在遭受挫折、遇到逆境时,不自觉地走向道家思想中的“归隐”情怀,通过在田园山水中低吟浅唱提高人生修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陶渊明。当然,在更多情况下,是二者的结合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接受不同的思想主导,年轻时意气风发,胸怀天下,济世之心溢于言表;中年为官场黑暗而苦闷,为各派势力角斗而焦心;晚年无意世事,向往田园,恬淡自然,比如苏轼。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由于人生际遇的差异会表现不同的人生形态,但逃脱不了以上三种人生形态。

儒家思想以孔孟思想为代表,它要求人们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精神。道家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代表,它要求人们不执着于功名利禄,内在的修为才是真正的德行,要追求自然,向往田园,本真率性,不为世俗所牵绊。真正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儒道兼综,孔庄并重”,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儒家的思想“干”,用道家的思想“活”。个体生命的穷达除了主体自己的努力之外,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当个体生命的外在诉求得不到实现和满足时,必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挫折感和失落感。此时,则要教育学生要由外在诉求转向内在诉求,由儒家的积极进取、责任担当意识转向道家自然通透、乐观旷达的精神,通过个体生命的内在修养与完善来实现心灵的安顿,达到一种无所利念的洒脱、无所欠缺的圆满。

二、儒道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儒道思想的可行性。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追求与认同感越来越强烈,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这是前提;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这是关键;语文教科书中选取更多的体现儒道思想的经典文章,这是载体。儒道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国的历代作家及文人或多或少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而且大多数作家的人生经历都有一个转折期,也就是儒道在作家思想弈的过程,是进是退,是仕是隐,成为很多文人苦苦思索的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也实践了儒道思想中的生命、生存哲理,铸就了一个个伟大的个体生命,创造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人文图景,让后人有一个可以学习的模板。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儒道思想的主要途径:“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在这里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思想与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作者讲解,让学生认识作者形象,通过选文的讲解,阐述选文中蕴含的儒道精神。

1.杜甫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讲到杜甫时,首先要介绍杜甫经历了由盛唐到中唐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诗人先天的敏锐感让他比一般人更先体验到唐朝的衰退,在看清事实后想极力扭转局面却又无力挽回,内心充满悲痛与矛盾。但是他面对任何遭遇都不退缩,永远古道热肠、忧国忧民,儒家思想深深地烙印在杜甫其人其诗上,也成就了其诗“诗史”之名。其次要通过杜甫诗歌讲解,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杜诗歌甫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表现了诗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热血豪情和雄心壮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为“天下寒士”呼号的理想;《登高》流露了作者一生颠沛流离、漂泊辗转的凄凉孤独之感;《兵车行》反映了唐朝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和人民妻离子散、生活困苦形成鲜明对比,《蜀相》表达了对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的向往,以及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无比惋惜之情……杜甫在诗歌中记录了当时真实的历史和深刻的人生体验,集中反映了自身的儒家情怀。教师通过对学生学过的和没有学过但很有代表性的杜甫诗歌进行专题讲解,可让学生深化对杜甫其人其诗,以及体现在杜甫诗歌中的儒家思想的认识。除此之外,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体现了他们对人民的深情,对真理的执着,对生命的进取,对挫折的挑战,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髓。

2.陶渊明是道家思想的实践者。讲到陶渊明时,首先应该介绍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抉择。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陶渊明曾经多次出仕,但每次都以归隐告终,到《归去来兮辞》序文中说明了当官的理由:“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但是“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从诗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愿意当官,当官只不过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为了使自己和家人不挨饿,最后辞官是为了顺从自己“质性自然”的本性,不愧平生的志愿。在陶渊明的诗歌里处处有自然,如“采取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里的“自然”,一是指大自然,诗人要回归到大自然中,本丘山,也就是道家思想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唯一”;二是指恬淡朴素、自然通透的澄明之境,也就是本真、率性的人生之境,也就是《逍遥游》中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的精神境界。陶渊明也因此被钟嵘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人的人生抉择成了中国文人的一种精神范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仕隐”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内涵的学习,能让学生懂得不要汲汲于富贵,不要汲汲于名利,要懂得进退,当遭遇挫折时,要懂得寄情于山水自然,做回本真的自我。

3.苏轼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紧密结合体。他的为人处事、人生态度都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能进能退,能仕能隐,乐观旷达,人生范式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年轻时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读书刻苦勤奋,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胸怀儒家匡国济世之志,报负满怀。在仕途上,平步青云,21岁高中进士,但由于新旧党之争,先是被旧党诬陷,酿成“乌台诗案”,接着又为新党所排斥。因此,苏轼一生几经起落,先后被贬到黄州、颖州、惠州、儋州(今海南),在仕宦沉浮过程中,苏轼也由儒家的积极进取、以拯救苍生为己任向道家悠游淡泊、乐观旷达、自然通透的人生境界转变。比如:“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诗人年轻时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和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表现的是一种历经磨难后的淡定、平静和无所欠缺的情绪。教师应通过教学苏轼儒道思想转变的始终,引导学生以自由的心灵、洒脱的心胸、真诚的行为去面对人世,面对人生。

以上通过“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举三个典型的案例向学生介绍和阐述了儒道思想,以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儒道思想的践行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也可以根据选文进行拓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感知和实践中国儒道思想的精髓,能进能退,能屈能伸,用进取的心态和自由的心灵去面对社会人生,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戴建业.老子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上海:新世界出版社,2004.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用“庖丁解牛”之法解析中职语文教学 下一篇:短期班留学生初级汉语语法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