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播音乐的种子

时间:2022-10-10 01:49:52

散播音乐的种子

提到奥地利,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音乐:脍炙人口的圆舞曲、蜚声世界的电影《音乐之声》、一年一度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天籁之声……

奥地利是个音乐之国,几乎人人偏爱音乐,无论教授还是出租车司机、官员还是酒店学徒,人们聚在一起,音乐永远可以成为共同的话题。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称: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我将一事无成。研究亦证明,音乐有助于人类大脑的发育和成长,不仅有益于人们的心灵,对人体的健康发育也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在奥地利中小学普及教育中,音乐教育受到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在针对孩子们的全面综合教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前音乐教育

奥地利人有热爱音乐的传统,不少家长在孩子3~4岁时就送孩子去学音乐。幼儿园老师也会对孩子进行一些音乐启蒙教育,如让孩子分辨狗叫、鸟鸣、汽车轰鸣等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声音;教他们儿歌并随着节拍做动作;让他们听一段音乐,来区别欢乐和悲伤。不过这些还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

义务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奥地利的义务音乐教育为9年,针对6~15岁的孩子,任务是帮助学生开启进入音乐世界的大门,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向其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学生经过几年的音乐教学后,拿起乐谱能唱、能奏、能舞;听完音乐会、看一场歌剧,能说出点道道,就达到了音乐教育的目标。这个目标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奥法律规定,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接受音乐教育,教学大纲对目标也有详细规定,如要求一、二年级学生,在歌唱方面要学会正确的姿势、呼吸、发音、起唱、松弛;要练习同步和分步合唱;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地域的歌曲,学会清唱、伴唱、伴舞唱。在演奏方面,要掌握基本节拍,能跟着节拍击打乐器。在伴舞方面,学会基本动作和自由动作,能随曲起舞。对三四年级的学生,一方面继续巩固和深化已学知识,另一方面增加同步和分步演唱;加大即兴表演;结合流行经典介绍不同文化圈的经典舞蹈动作;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进行评述;结合旋律、主题、现有设备,开展词、典和舞的自创活动;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分析、欣赏20世纪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等。

费迪南说,一至四年级,是对孩子进行系统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每周不少于两个课时。奥地利小学一般没有专门的音乐老师,也没有专门的语文教师、算术老师,而是一个老师要讲所有课。其好处是老师可以在讲语文课、地理课等其他课时,插入音乐教育的内容。其弱势是,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有同样的音乐背景,老师上岗前虽都受过培训,但有差异很正常。这就使音乐教育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

对五年级至八年级的学生,音乐教学大纲要求其有一定的音乐生产和较高的音乐欣赏与理解能力。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董得音域的区分、学会使用音乐软件和麦克风、了解音乐生产的基础知识;掌握音级和音色的排列原则,学会用图表来表现音乐;具有通过听作品或看总谱,把握作品主题及其表现形式的能力;能以代表作为基础,了解音乐史,熟悉音乐剧、电视剧、舞剧、歌剧、爵士、流行、歌曲、器乐曲等各种音乐风格的保留曲目,能分析音乐消费的特点。七八年级的学生要有将音乐转变成舞蹈、将音乐与其他艺术表演形式相结合的技能,能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能比较不同时期音乐发展的重点和特点;能理解音乐表达的信息和内容,区分音乐对受众的影响;能从音乐中解读出作曲者与社会文化、政治宗教、哲学环境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对同一作品的不同演绎,结合自身的音乐实践和认识,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从实践到理论

费迪南介绍说,五年级后,每周只有1节音乐课。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是“从实践到理论”。老师经常会带学生去听音乐会、看歌剧、音乐剧等等。八年级后,学生有一次分流,一部分进技校或职业学校,基本上不再上音乐课。另有部分进入文理中学,他们可以在音乐课和艺术课之间选择。

总体来看,奥地利音乐教育的宗旨是把对音乐的爱播撒到孩子们心中。通过普及音乐知识,提高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为数不胜数的音乐厅、歌剧院和音乐节培养有欣赏能力的热情观众,形成“曲高也和众”的社会氛围――也惟有如此,才能为传统和现代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造就这一方热土。酷爱音乐的传统和对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视与普及则是造就奥地利全民音乐素质普遍较高的重要因素。

在童话故事中学当“小小安徒生”

步入“想象幼儿园”的其中一个教室,犹如走进了童话世界。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装扮成美丽的白雪公主、可爱的灰姑娘、可怜的丑小鸭或凶恶的大灰狼――当然,仅仅当演员是不够的,孩子们还需要常常“想象”出更有趣的童话故事、更多的童话人物或更美好的童话世界,努力使自己成为“小小安徒生”。在被命名为“太空世界”的教室里,孩子们可驾驶模拟太空船邀游浩瀚的宇宙,而在进行太空旅游时,孩子们最重要的使命仍是想象:想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一定还有或可爱或凶残的生命,然后再想象一下,他们的外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嗜好,接着想象一下最好通过什么方式与外星人沟通。

模拟古代生活,思考现代生活

相比之下,另一些教室似乎显得平淡无奇。有一间教室布置得像个农舍,家具和装潢都十分朴素。一架老式的织布机立在一角,让孩子们自行纺纱织布。镰刀、锄头和铲子让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想象出农夫劳作的艰辛。破旧的摇篮里,躺着几只或断腿缺臂,或表情呆板,或衣衫槛楼的布娃娃,正等待着孩子们为她们穿上新衣,或另行设计、组装。当然,这也需要想象。在教师的启发下,孩子们想象着:200年前的祖先如何耕作、收获、生活,继而能理性地比较出现代生活方式的优点和缺点。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也是发展其想象力的好课堂。在手工间,孩子们使用特制的小型刨子、锯子等工具,切割着不同形状的小木块,并涂上颜料,最终制成一套积木;在缝纫间里,孩子们(包括男童)也学着穿针引线,为玩具熊或洋娃娃缝制自行设计的新衣;在烹饪间里,孩子们试着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美味的家常菜,并从中体味到劳动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与此同时,他们还想象自己变成为大人,在为自己的孩子或自己年迈的家长甚至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操劳着――于是,这些最简单原始的劳作都被赋予了积极的社会意义,也向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注入了无私和奉献等高尚的思想。

艺术课促进想象创造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当然离不开艺术,在绘画课上,孩子们被要求通过朗诵或欣赏诗歌来描绘出诗歌的“意境”。对学龄前的幼儿来说,这似乎有点勉为其难。然而实际上,绝大多数孩子都能胜任这样的创造性工作。如,在欣赏儿歌《萤火虫》时,有的孩子把萤火虫想象成“打起灯笼找妈妈”,或“相互在玩捉迷藏游戏”,有的还别出心裁地想象萤火虫打着手电在巡夜,活像“警官”――此外,孩子们还上雕塑课和木刻课,为的是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帮助孩子们在更宽广的“想象世界”里飞翔。

引人注目的是,在人类社会已步入21世纪的电脑时代之际,这所幼儿园并不设电脑课,甚至也不鼓励孩子多看电视。幼儿园园长对此解释说,电脑当然要学,但不是在幼儿期,而是学龄后,因为技术虽给人类带来了方便,也给人类带来了懒惰乃至不思进取。相反,他们企望通过种种努力使孩子们获取一种“平衡”,或至少让他们明白:动手加动脑其乐无穷,而且即使科学技术发展至顶级时期,人们仍需要从事许多极原始、极平凡的活动。

上一篇:木制玩具的新生 下一篇:割舍不下的中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