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镇痛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10-10 01:36:18

电针镇痛疗效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电针 镇痛 影响因素 文献综述

电针镇痛因其“简、廉、便、验”以及几乎无副作用的特点广泛运用于临床中,如电针在人工流产中的镇痛作用、电针治疗痹症疼痛等。近年来,随着电针镇痛作用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电针镇痛疗效的影响因素,国内外也做了较多的研究。笔者总结了近10年来有关电针镇痛的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1、电针参数

1.1电针频率:孙瑞卿等发现电针能减轻神经源性痛,且低频(2Hz)电针的镇痛效果优于高频(100Hz)电针。前者可抑制痛敏和超敏,多次刺激其疗效发生累加作用,而后者治疗效果差,且不易产生累加作用。而东红升等发现音乐电针疗法具有克服电针耐受作用,其镇痛作用明显优于脉冲电针。

1.2电针强度:对于急性关节炎疼痛,在相同波型和频率的情况下,中强度电针的镇痛效果优于高强度电针,而这种镇痛效果可能与中枢的参与有关。

1.3电针时间间隔:赵仓焕等研究电针对大鼠的镇痛作用,每隔3h和6h治疗1次无镇痛作用,而每隔12h和24h有镇痛作用,以24h治疗1次为最佳。

1.4电针时程:叶建红等研究发现,电针15min大鼠端脑cGMP含量降低,45min脑干其含量升高,30min端脑cGMP含量显著降低而脑干其含量升高且痛阈明显提高。初步证实电针镇痛以约30min为宜。

1.5电针次数:李娜等发现单次电针炎症痛小鼠双侧“足三里”和“昆仑”穴后,其镇痛作用在20~30min内达到高峰,45min后基本消失。而2周内予隔日多次电针治疗,其作用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提示多疗程的隔日多次电针治疗对此类疼痛更为有效。

2、个体因素

2.1体质差异:刘苏星等将大鼠分为优针效和劣针效两个群体,其针效至少在两天之内保持相对稳定。发现电针镇痛效果与基础痛阈呈显著正相关。即优针效鼠的基础痛阈显著高于劣针效鼠。周杰芳等测定正常人、急性疼痛病人和慢性疼痛病人的感觉阈和痛阈并进行比较。发现急、慢性疼痛病人有不同的电针感觉阈和痛阈基础,急性疼痛病人相对较低,慢性疼痛病人相对较高。电针镇痛治疗时,电针强度的运用应因人而异。韩济生研究发现凡是脑内CCK-8功能旺盛的,电针效果就差,反之则佳。

2.2穴位与非穴位:张俊海等发现非穴位深刺组的脑功能区变化与穴位深刺组相反,提示非穴位深刺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甚至疼痛,穴位的准确定位可能是影响电针镇痛疗效的重要因素。而李娜等通过研究发现,电针靠近下肢病灶的穴位,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而针刺远离下肢病灶的上肢穴位,治疗效果不佳。提示针刺位于与病灶相同或临近的脊髓神经节段的穴位的镇痛效果明显,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穴位作用的特异性。

2.3其他因素:动物电针镇痛研究大都需要将动物制动和扎针。万有等发现:塑料套筒制动的小鼠,无论扎不扎针,其热水甩尾潜伏期(TWL)均较纸板/布兜制动组延长。可见电针的镇痛作用,除了来源于电流刺激外,制动引起的痛阈升高也可能是重要因素。

3、化学药物因素

3.1加强电针镇痛疗效:周敏明等的实验中褪黑素复合电针刺激后,大鼠甩尾潜伏期显著延长,加强电针镇痛效应。而向大鼠中缝大核内微量注入催产素后,能明显增加电针镇痛效应。在大鼠侧脑室、PAG或脊髓蛛网膜下腔微量注射神经降压素NT后,都能明显加强电针的镇痛效应。曲马多与电针合用可加强电针镇痛作用。鞘内注射芬太尼可加强电针镇痛作用。鞘内注射生长抑素可提高大鼠痛阈,使电针镇痛效应加强。向侧脑室内微量注射L-NAME,大鼠痛阈明显升高,明显增强电针镇痛效应。

3.2减弱电针镇痛疗效:徐满英等瞳叩发现侧脑室注射CCK-8能对抗电针所引起的镇痛作用。小鼠脑室内注射少量CaCl2及腹腔注射钙通道阻断剂异博定,均可抑制电针的镇痛效应。肖丹秦等研究发现单侧丘脑中央下核内微量注射噻庚啶可使强电针的镇痛效应明显减弱。向大鼠中缝大核内注入抗催产素血清、抗神经降压素血清或NT拮抗剂后,电针镇痛效应明显降低。赵仓焕发现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炎症局部注射β-内啡肽抗血清或亮脑啡肽抗血清后,电针镇痛效应减弱,且以β-内啡肽抗血清更明显。而白波等又发现抗NT血清在降低大鼠基础痛阈的同时,使电针镇痛作用显著减弱。鞘内注射生长抑素拮抗剂可使大鼠的痛阈降低,并减弱电针镇痛的效应。同时鞘内注射生长抑素的镇痛作用可被纳洛酮和米胺色林所抑制。侧脑室内微量注射L-Arg或NO供体物质SNP后,大鼠痛阈均表现明显的降低,且大鼠的电针镇痛效应显著降低。而延髓中缝大核微量注射L-精氨酸也有同样作用。还有学者在电刺激甩尾测痛模型上,观察到鞘内注射孤啡肽能剂量依赖地降低痛阈,具有致痛敏作用,并减弱针刺镇痛。

3.3双重作用:纳洛酮是一种阿片受体拮抗剂,应用于大鼠,在1~10mg/kg范围内能对抗吗啡镇痛和电针镇痛。而崔彩莲等发现极小剂量的纳洛酮能增强和延长2Hz EA的镇痛作用,该发现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综上所述,电针镇痛疗效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为临床上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更为将来开展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进行科研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

上一篇:蜂胶配伍西洋参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复发35例 下一篇:运用肺络理论治疗肺系疾病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