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 6期

时间:2022-10-10 01:11:45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数年如一日悉心照料身患重病的父母、公婆,被乡邻称为难得的“好女儿”“好媳妇”;她继承高超医术,先后开办了中医诊所、福利医院悬壶济世。多年来,她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无私的爱心,为无钱治病的患者和孤寡老人减免治疗费和医药费10多万元;她“砸锅卖铁”自筹资金近百万元,建起了当地唯一的公益性敬老院,义务赡养孤寡老人;她节衣缩食,自掏腰包14万元,为村里修路、打井;她还资助多名贫困学生上高中、读大学。她就是滑县康太福利医院院长、康太福利敬老院院长王竹梅。

王竹梅言语朴实,衣着朴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把她与一个拥有上千万元固定资产的民营医院院长联系在一起。40多年来,在古都安阳这片土地上,她尊老爱幼、孝老助老的感人事迹,远近闻名。2013年王竹梅以高票荣登中央文明办依托中国人民网评选表彰活动2月的“中国好人榜”。

走进滑县留固镇程新庄村滑县康太福利医院,温暖的阳光洒满干净整洁的院落。院内健身器材,休闲凉亭一应俱全。王竹梅告诉我们,这是她2004年兴建的,占地20多亩,门诊病房楼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医院设有中医外科、中医内科、西医外科、西医内科、骨科、眼科和生化室、彩超室、心电图室、X光室、消毒室等。有30余名医生和护士,60张病房床位,这大大改善了村里的医疗条件。康太福利敬老院,有70个房间,满足了不同人员的入住要求,现在入住的22名老人中,有16位是她义务赡养的老人。

尽自己之力,为百姓解忧

王竹梅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酷爱中医。1961年,初中尚未毕业的王竹梅告别了课堂,颇有悟性的她,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下,很快就脱颖而出,并能独当一面。之后,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程新庄的对象。父亲一听急了,程新庄可是当地有名的穷得叮当响的村啊。家里其他人也极力反对。王竹梅不吭声。家里人无奈,只好由了她。不久,她嫁到了程新庄。婆家弟兄五个,家境贫寒。她在田间劳动,拼命地干活,她不安心于贫穷的日子,在蹒跚而沉重的人生路上寻觅着自己的机会。

贫苦人家百事忧。在婆家,她看到村里许多人家因为没有钱,有病也不去医院就医,在家里痛苦地熬着,王竹梅心里很不是滋味。天生热心肠的她,凭着自己在娘家学到的医术,开始尝试着帮助这些可怜的人们。她发誓要让没钱医治病痛的乡亲,在她这里解除痛苦。

她鼓起勇气走进一个熟悉的患病的街坊家。刚开始患者顾虑到钱的问题,说什么也不让治。王竹梅说不要钱后才放心地接受了治疗。她用他们自家配的药,病人很快恢复了健康。一个患者好了,又一个患者好了。慢慢的,王竹梅的善行遍及了程新庄,后来一些外地人也慕名而来。1971年,王竹梅创办了属于自己的滑县济世中医门诊部。

在娘家跟随父亲给人看病的时候,父亲常对她说:“金钱如粪土,名誉值千金。”这话已深深地印在了王竹梅的心中。刚开始的几年中,她为数百名贫穷的村民治好了病,分文未取。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竹梅的神奇医术和神圣医德越传越远。

有种爱叫大爱

30多年前,她母亲突发脑出血去世,为让父亲安享晚年,她经多方联系奔波为父亲找到了合适的老伴郑氏。继母过门后,王竹梅像对待母亲一样对其进行关心、照顾。继母临终前,拉着她的手泪流满面地说:“我一辈子无儿无女,你就是我的亲闺女!$”她对公公、婆婆也一样孝顺,1993年,公爹患了食道癌,到了后期,吐痰吐不出,她用手慢慢地往外挖,饭水无法下咽,她就通过食管一点点往里送,悉心照料,从不嫌弃。

王竹梅在老家的时候,常常看到一些老人孤苦伶仃的生活着。因为年纪大了,办事情有诸多不便。一次她在街上看到一位老人手里拎了很大一袋子油条,老人告诉她这样就可以至少一个星期不用出门去买吃的了。这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于是她就想自己不如找个地方将这些老人集中到一块儿,一来这些老人们有人照顾,二来生病了离自己的医院近也可以帮上老人们。2004年,她筹资近百万元,将自己的中医外科门诊扩建成康泰福利敬老院。

敬老院建起来了,是非也来了。村里好多人不理解她,出去都问她办养老院一年能挣多少钱,都说国家给的钱这些老人们根本都花不完,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些开支都是她自己掏的腰包。王竹梅也不解释,有人问起,她只是笑笑。其实当时国家还没有相应的补助政策,所以各项开支基本上都是自己出钱,县乡领导们来看她,问她万一以后开支大没有办法继续赡养这些老人,那时候该怎么办?王竹梅对领导们说,自己有能力养也养,没有能力了就是要饭也要跟这些老人们在一起。自敬老院开业以来,她精心照料这里的每一位老人,十几年来,全家人吃住都和老人们在一起,定期为他们免费检查身体,补贴入住老人生活费和医药费累计20多万元。不仅如此,她还主动捐资助学,帮助多名困难学生重返校园。

八里营乡郭庄村郭波的儿子瑞林小时候身上长疮,因为家境贫寒,贻误了治疗,肌肉大面积溃烂,王竹梅知道后,利用祖传秘方刮骨治疗,并免除了全部治疗费用。2002年和2004年,王竹梅又先后两次各出资1000元资助考上高中的瑞林上学。2003年秋天,家境贫困的村民程国领的妻子常年有病,正在上高中的孩子程晓辉面临失学,王竹梅得知后,免除了程国领妻子1000余元的药费,又拿出300元钱让孩子上学。八里营乡程丁厢村的程曼曼,考上了大学,家庭困难,王竹梅送去了500元。近几年,王竹梅拿出了万余元资助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

她行医30多年,收到省内外患者送来的“妙手回春、医德高尚”,“药到病除、济世救人”的锦旗就多达300多面,牌匾500多块,累计治愈重症患者2万多名。几年来,王竹梅为无钱治病的患者和孤寡老人减免治疗费和医药费就多达10余万元。2006年至今,她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敬老之星”“感动安阳十大人物”和“安阳市第二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无私奉献,不言悔

王竹梅家世代行医,因为药方是祖传的,自己研制配置药方的时候,王竹梅总是亲自品尝,用量、药性、用多少能达到什么效果,每一点都马虎不得。是药三分毒,她这样做严重地影响到了自己的身体,致使她不能生育,这辈子不能有自己的孩子了。谈到这点儿,王竹梅很淡然,她说她不后悔,想到自己的辛苦努力能够为百姓的安康做出贡献,她说很值。“人大代表就应该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我做这些事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其他,就想着为大家做些事情。”

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们,有些是儿女常年在外面打工无人照顾的,有一些是无儿无女的,其中也不乏生活不能自理的,家里不太愿意管的。在这里住的有一位88岁的老奶奶,耳朵聋了,王竹梅很是担心,担心她出门听不见汽车喇叭声出事,经常叮嘱她在院子里面活动,别一个人出去。老奶奶告诉我,她们两个经常“吵架”,因为王竹梅对她太好,说这些时,眼睛湿润着。“她就是对我太好,太好。”

“那个屋里的两位老人,大小便失禁,每天都得给她们换三四回衣服,收拾好多次屋子。像这位耳聋的老人都是好的,这里更多是些不能自理的老人。”

刚建好养老院的时候,因为人手不够,王竹梅一家都是24小时的服务在这里。在这里的老人们,一周七天中午不吃重样饭,餐桌就餐。2008年,她又投资200万元,扩大敬老院的规模,改善敬老院的条件,在义务赡养孤寡老人的同时,尽力满足入住老人的需求。为把敬老院真正办成老人安度晚年的幸福乐园,王竹梅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将滑县留固镇康太敬老院办成了“吃饭餐桌式、住房宾馆式、环境花园式”的敬老院。

采访即将结束时,一位老奶奶走到我跟前说,她可好,可好……嘴里反复地说着这样一句话,眼睛里还闪着泪光。王竹梅给老奶奶拢了拢头发,送老人回屋里了。

上一篇:科技门诊 6期 下一篇:普职联动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