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财:与小麦结缘的光彩人生

时间:2022-10-10 12:37:13

郭天财:与小麦结缘的光彩人生

淳朴宽厚、慈祥随和、博闻强识、风趣健谈,和诸多大师级人物一样,年近花甲的全国小麦栽培专家郭天财亦如此。

回望郭天财的人生轨迹和事业历程,仿佛一条舒缓流淌的宽阔江河,波澜不惊且气魄恢宏。他近乎自然的平和性情和超平寻常的卓越成就完美交织,相映生辉。

贫困中生长的小麦情结

1953年6月,郭天财出生在河南省济源县(现为济源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家庭是贫穷的。上小学时候,郭天财的书包里总要带上妈妈蒸的菜团子。“莱团子是一天的口粮,如果没了莱团子,就要饿肚子。”郭天财回忆说,自己兄弟姐妹八个,上高中时是家中最困难的时期,为了减轻家中负担,他常常到山上打柴、卖柴挣学费。

高中离家有20多公里,郭天财清楚地记得,那时在通往学校的路上有一家工厂,厂里的工人吃的是大米和烩菜,菜里有白菜、肉和粉条。“当时就想啊,如果一星期能美美地吃上一顿这样的饭,此生足矣!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能吃饱饭、能吃上白面馍是最大的心愿。”郭天财说。

农村的贫困生活,使郭天财养成了勤奋刻苦、坚韧奋进的性格。从小学到高中,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74年,高中毕业的郭天财被保送到河南农业大学。“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知道饿肚子的滋味,粮食关系到人民的生存和国家的稳定,选择农业,就是想在粮食上为党、为人民作出贡献。”当年,书生意气的郭天财为自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

对来之不易的大学学习机会,郭天财倍加珍惜,一走进大学校门,他就埋头于书海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即便是在风起云涌的期间,郭天财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学习。“我来大学是学习知识的,任何事情也不能影响到我,只有下工夫学到真本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别人看来,郭天财的学习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当他发现要发展农业,外国的许多先进技术需要借鉴时,便废寝忘食地自学了英语。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大学毕业的郭天财各门功课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同学们的羡慕之中,他顺利地留校从事教学和小麦科研工作。

从此,郭天财便与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执着于小麦研究的他,在接下来的30多年里不懈努力、孜孜以求,为我国小麦事业奠定了扎实根基,作出了卓越贡献。

“家”“国”难以兼顾

凭着渊博的学识,24岁的郭天财一走上讲台,就担任了学校重要科目的教学任务,并很快开始了指导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在教学中,郭天财的敬业严谨是出了名的,他要求学生德才兼修、勇于创新。“教学首先要教学生做人,如果学生的品质不好,学习再好也没有用:学习不能死读书,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郭天财说。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学上始终坚持言传身教的郭天财,如今已是桃李满园,许多学生也都已成为小麦生产领域的佼佼者。作为中国小麦耕作栽培方向第一学术带头人,多年来,郭天财带领着这支精锐之师,在小麦耕作栽培领域一直辛勤耕耘。

“既然选择了这一行,我就必须热爱它,这样才有兴趣,才有动力,才能干出名堂。”

高效栽培技术是郭天财教学任务之外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科研任务,这项任务旨在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生物的内在因素千变万化,研究就是探索未知。每次研究都有收获,都会有新的问题,其奥妙无穷,乐趣无穷。”对于这项科研,郭天财如醉如痴。

“他经常奔波在河南农村,有时遇到大雨,别人都往家里跑,他却往试验田里跑……”在妻子看来,家俨然成了郭天财的旅店,“他心里只有科研,他对小麦的感情比对我们还深。”

“这么多年来,为了小麦的研究,我确实亏欠家里很多――但他们都理解我,支持我。”郭天财意味深长地说,“我国人口有13亿之多,高产优质小麦研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一项艰巨而永恒的任务,我不敢有丝毫的疏漏和马虎”。郭天财清楚,自己担当的是一个“家”“国”难以兼顾的光荣使命。

小麦高产的引领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省小麦平均亩产42.5公斤,农村当时流行一句话‘小麦小麦不过一百’,就是说在当时小麦每亩能收一百斤就很了不起了。现在,随便一亩地就有一千多斤的收成。”谈起我国小麦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郭天财欣慰地说,“中国人多地少,要提高粮食产量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扩大耕地面积,这条路在中国显然走不通:另一条路是通过科学种植,这一条路空间还很大。”

上世纪80年代初,郭天财接任河南省小麦高稳优研究推广协作组组长。熟悉郭天财的人都知道,他是国家“九五”计划以来和河南省“七五”计划以来制定小麦科技发展规划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经常主持河南省和全国小麦生产技术方案的制订。

根据人多地少、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基本国情,郭天财将小麦高产与超高产作为重要研究方向。“九五”伊始,他带领小麦栽培创新团队,以每一个五年计划使小麦每亩增产100斤为目标,展开了全省性、综合性、超前性的小麦高产与超高产攻关研究。

为完成高产攻关目标,郭天财带领课题组从筛选利用品种入手,深入系统地研究了高产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构成特点、形态生理指标等,制定了一系列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并采用“边研究、边示范、边推广”的有效形式,取得了一系列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引领了我国小麦的高产方向,为河南小麦产量连创新高,为农民持续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九五”期间,郭天财承担的“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曾在河南偃师市创造了万亩连片连续两年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纪录,“十一五”以来,作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主持人之一,他领导的课题组连创小麦15亩连片平均亩产717.2公斤、50亩连片平均亩产735.2公斤和百亩连片平均亩产751.9公斤的最高单产纪录:首创了15亩连片平均亩产1064.1公斤的全世界同面积最高产量纪录,并在国内率先创造了在同一块土地上小麦、玉米万亩连片平均亩产超吨半粮(1524.74公斤)的高产纪录。

在人们的惊叹声中,郭天财创造的一个个神奇纪录迅速轰动全国。

把论文书写在土地上

同一个小麦优良品种,为什么有的地方能创高产,而有的地方不能呢?

“主要原因是栽培技术的差异,致使良种的增产潜力产生了差异。良种配良法,才能创高产。”郭天财解释说。

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十分困难。从事小麦研究的人都知道,作物栽培技术的研究不但难出成果,而且立项难、争取经费难,是一项被视为为育种者“作嫁衣”的课题。无名无利的现实状况,让许多从事栽培技术方面的科研人员纷纷转行。然而,郭天财深知栽培技术的重要性,从不半途而废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一如

既往地坚守在这块被人冷落的阵地上。

为促进河南小麦在持续稳定增产的同时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郭天财及其团队首次以加工品质为依据,对河南小麦品质进行了生态区划,制定了强、中、弱专用小麦栽培技术。特别是他首创的优质小麦产业化开发模式,被总理赞誉为“郑州模式”。

为了让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郭天财长期奋战在小麦技术研究和推广的第一线。多年来,每逢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人们经常能在田间地头看到他熟悉的身影。他要么是带领着课题组在田间考察小麦的生长状况,制定麦田管理对策:要么是为农民讲课,现场指导农民科学管理小麦。经常身处农村的郭天财,已成为许多农民的良师益友。“要想创高产,种啥?咋种?咋管?得问郭老师!”这句话,在许多农民中间交口相传。

2010年,郭天财去商丘民权县搞技术培训,一进培训现场几个农民就说,今天来讲课的是小麦专家。“我问你咋知道我是小麦专家,他们说,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你。”郭天财笑着说,“我办公室电话也是公开的,许多农民都知道,经常有农民打电话来咨询问题;还有一些农民亲自跑到我办公室,他们种植小麦,好像也要找专家挂号,只有专家说了才放心。”

在郭天财心中,指导农民生产,必须要和他们有感情。“农民渴望掌握科学技术,作为专家,我们不能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写论文,要把论文写在土地上,要把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变成农民的粮食增产――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令人景仰的卓越成就

“9月份以来,河南省阴雨天气多,降雨量大,给整地播种带来一定困难。此外,在连续3年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的极端气候条件下,河南省小麦产量仍连创历史新高,一些地方认为粮食生产的问题已经解决,从而产生了盲目乐观的情绪,这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这是郭天财今年10月3日分别写给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和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的建言信。在信中,郭天财提出了自己对今年小麦种植的担忧,并对症下药给出了解决良方。

经历过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对粮食都有一种敬畏之情,而这种情感在小麦专家郭天财的身上,似乎体现得更为强烈。

“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的肩上是有责任的,河南的粮食不敢出问题。河南1亿人,光自己吃饭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总书记来河南考察时说的这句话,郭天财记忆犹新。

“小麦是河南的一张靓丽名片:河南小麦的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产量也是国家和世界粮食价格的晴雨表,地位举足轻重。”郭天财说,去年秋天河南的一场大早,让国际市场以为中国的小麦肯定会减产,因而今年1月份国际小麦市场期货价格比去年6月份涨一倍还多。

跟随郭天财行走在广阔的小麦世界里,无时无刻不被他的务实求真的渊博学识和心系国民的博大情怀所折服、所感动。

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的那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作为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的首席专家,郭天财在干旱的土地上来回奔走,详细调查旱情和小麦病情,现场指导农民科学管理麦田……为战胜旱魔夺取丰收,他可谓殚精竭虑。

2010年年底,旱情再次席卷中原大地。2011年1月21日,郭天财陪同总理到河南省鹤壁市和安阳市调研小麦生产时,针对当前小麦苗情和旱情,他提出的“以浇为主,措施前移,分类指导、科学应对”的建议与温总理的想法不谋而合。

2011年3月21日,郭天财陪同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许昌调研小麦生产。在车上,回良玉听取了郭天财对当时旱情、小麦苗情的分析,以及如何抗旱的建议后,对陪同考察的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像老郭这样既有水平又熟悉生产实际的专家实在太少了。”

如今,在我国小麦的栽培领域,郭天财无疑是最具号召力的引领者。面对自己拥有的非凡成就和炫目荣光,郭天财平和的语气之中充满感恩:“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和农村有着很深的感情。是河南农业大学培养了我服务三农的知识和理念,是河南这个农业大省给了我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有人说,懂得感恩是人最宝贵的品质。不知道是不是这份淳朴厚重的感恩之情,促使郭天财对小麦事业无可抑制地不解追求,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在小麦领域所创造的卓越成就,将永远弥漫于广袤的农村大地,映照着他光彩的人生历程。

上一篇:“农家书屋”,惠农实事任重道远 下一篇:关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