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校本课程开设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时间:2022-10-10 12:12:36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校本课程开设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建设的需求,整合具体课程资源,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足的第三级课程形式。因为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校本课程主要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具有鲜明的校本特色。

1.开发校本课程,要重视科学性,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而且要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完善和课程特色的培育。校本课程的规划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制定;要选择贴近时代、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课程内容,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用科学的方法引领学生在实践和研究中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打破年级、班级、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形成开放的校本课程实施空间。校本课程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要从指导思想、课程意识能力、师生参与度、师生创造性、学校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现行地理教材(必修、选修)的课程容量及内容设置比例使部分学生只形成了初步的地理思维,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校本课程的开设,要考虑如何科学引领、充实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与实践,形成个性,学出特长。

2.校本课程开设要重视趣味性。在实施校本课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倡开放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口、手、脑真正地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更好发展,尤其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地理校本课程也不例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近年来微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相应软件技术的发展,更加促进了CAI与CBE的飞速发展。目前CAI与CBE已逐步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课件全面运用于地理校本课程教学中,以渲染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地理校本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就是在因特网环境下,向学习者提供大量与专题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习者通过网络协作学习的工具,围绕特定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越浓,学习自觉性就越高,主动性就越强。有兴趣学生才会去钻研,学习才会有实效。

教师准备地理校本课程,要依托学校、立足实践,同时要通过巧妙的课堂教学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日常接触的事物中找到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体现在学习观上的根本转变”是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新型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而是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地理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等。如地理小论文写作、地理科技制作、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等校本课程就是以探究性和开放式学习为主。此类课程在地理基础教育中所占比例虽不大,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不只是讲台,也不局限于讲台。教师讲解教材不一定拘泥于单一的知识点,而要把握住其科学性与趣味性,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还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千万不要吝啬一句表扬的话,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提高自身的修养,真正做到爱学生、关心学生、服务于学生,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使教育更具说服力;要始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达成,以促进学生自由、主动的学习与活动,真正让学生自信、积极地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学习中来。[S]

上一篇:论信息技术环境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下一篇:创新教学,减负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