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时间:2022-10-10 12:03:38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摘要】本文从世界革命形势的发展、哲学方法应用到经济学领域、劳动价值理论自身的发展需要三方面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历史条件

一、世界革命形势的发展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各国有了很大的发展。产业革命已经在英国完成,在法国正迅猛发展,在德国也己经开始。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已经夺得了国家政权,德国资产阶级也力图夺取政权。但是,产业革命的发展,同时又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在世界工人运动史上,第一次揭开了反对资产阶级的光辉一页。接着,英国发生了著名的无产阶级运动,德国则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52年英、法等国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己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在资本大量积累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日益贫困,贫富对立日趋严重。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虽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己经从经济斗争转为政治斗争,但是,这时的无产阶级还缺乏对自己历史使命的科学认识。如何在经济理论上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并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为无产阶级提供科学的革命理论依据,是这一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大课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正是适应这一历史要求而产生的。

二、哲学方法应用到经济学领域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这一理论不是由经验直接证明的,当马克思1843年初次阅读古典经济学时,他曾出于经验的理由明确拒绝过劳动价值论,他对劳动价值论态度的转变,是与他哲学本体论上实现的变革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要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须要与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整个价值理论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马克思把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扩展到经济领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这种扩展最先在哲学上做了铺垫,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不仅是财富的唯一本质,而且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既然劳动是人类的本质,财富的生产便应该在社会可支配的总劳动量中找到一个相应的尺度。任何一种商品,不仅要以货币这一经验的、外在于人的尺度来衡量,而且要用劳动时间这个理论尺度来衡量。这样一来,马克思便通过劳动价值论在财富世界与人的生活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马克思1847年写成的《哲学的贫困》则是马克思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研究经济现象,并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范畴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学原理,而它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己开始诞生。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学上的具体体现。当然,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的《资本论》的出版则使唯物史观得到了证明。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发现的,早在1845年春,马克思就对唯物史观作了明确的表述,但是当时提出的唯物史观仍然是一种假设,还没有得到具体的证明。而《资本论》的出版,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已不再是什么假设,而是经过科学检验的理论了……”。

三、劳动价值理论自身的发展需要

劳动价值论最早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提出,配第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人的劳动,从而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石。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代表者斯密和李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斯密在创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时,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斯密不仅把价值的真实基础归结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而且把价值量归结为商品内部所凝结的劳动量,这就为劳动决定价值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李嘉图进一步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主张,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同时纠正了斯密的诸多错误,提出了古典经济学中最好、最成熟的劳动价值理论。

虽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论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对劳动价值论的开创性研究并不彻底,不能揭示出价值的真正本质。正如马克思所言:“诚然,政治经济学曾经分析了价值和价值量(虽然不充分),揭示了这些形式所掩盖的内容。但它甚至从来也没有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内容要采取这一形式呢?为什么劳动表现为价值,用劳动时间计算的劳动量表现为劳动产品的价值量呢?”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之所以不彻底,归根到底是源于他们的阶级立场。虽然在他们的理论里,也不时地流露出在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中流行的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但更多的,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合理性的需要。这也是以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劳动价值论能够在资本主义第一次产业革命前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成为主流价值理论的根本所在。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发现,坚持劳动价值论意味着否定资本本身的合理性和资本获得利润的合理性。为了更进一步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合理性、必然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发展到效用价值论,并发展到综合的价值论、价格论。在这种背景下,19世纪40年代,以生产成本价值论为代表的客观效用价值论最终替代了劳动价值论的主流位置,1871年边际革命后主观效用价值论又上升为主流,替代了客观效用价值论的位置。

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非合理性,就必须与这些为资产阶级辩护的价值理论作斗争。马克思的不朽功绩在于,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从使用价值到交换价值,从价值的量到价值的质,从商品二重性到劳动二重性,从现象到本质,从价值实体到价值形式,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等等,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基,并用这一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的来源、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关系。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简介:

彭林果(1990.01-),男,重庆人,研究生,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上一篇:文案人员颈椎病非医学防治与护理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