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规曹随”与“不相师友”

时间:2022-10-10 08:35:21

西汉惠帝二年,萧何之后,曹参接任做相国。他凡事一无变更,完全依遵萧何原制。一些朝臣来他府上议事,曹参就让他们一块喝酒。惠帝责怪相国不理政事,就让他儿子回家后试探着规劝他,结果被曹参打了一顿。到了惠帝正面与曹参谈这事儿的时候,就有了一段关于治国理政的经典对话。

曹参问惠帝:“陛下觉得自己与高祖皇帝谁更圣明英武呢?”惠帝说自己比不上先帝。曹参又问:“陛下看我与萧何谁能力更强些呢?”惠帝说:“好像也比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参是说,您说的极是,既然您我都不及刘邦和萧何,他们“法令既明”,那么您只要垂拱而治、我只须遵守既定法令即行,为何一定要刻意搞新花样呢?惠帝听了,豁然开朗,接受了曹参的意见。

曹参这种不刻意搞创新、玩政绩的做法,是一种深沉的大智慧。曹参任相三年,清静无为不扰民,使得西汉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稳定。他死后,民间有歌谣称颂他:“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史称“萧规曹随”。

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记载:雍正年间,进士朱轼在浙江做巡抚,他依据古代规制规定了结婚、丧殡、祭祀、宴宾等社会仪制,禁止灯棚、水嬉、妇女入寺烧香、听戏之类活动。于是那些社会低层民众,特别是以肩挑贩卖为职业的“卖浆市饼之流”没了生意,“默默不得意”。

朱轼之后,行武出身、后来两次做直隶总督的清代名臣李卫到杭州接任为官。李卫曾受到朱轼的提拔,两人有师生之义,但李卫“为政不相师友”,他推陈出新,凡事遵从民意,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管理社会经济,于是“歌舞太平,细民益颂祷焉”,市场繁荣,老百姓称颂不已。

“萧规曹随”与“不相师友”,两样理政,一样智慧。

“萧规曹随”这个“随”,不是随意、随大流,而是尊重前人累积的创造和智慧,体现了不刻意“创新”、不折腾、不好大喜功、不搞政绩比赛这样一种“求实”思维。史载曹参为相后,“弄巧好名”之徒尽皆斥去,国政一任萧何旧制,推动了汉初经济繁荣。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协助惠帝废除秦时禁锢,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西汉在并不太长的时间里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惠帝的短暂之治实际上成为“文景之治”的先声,或者说,直接开启了后来的“文景之治”。这种治政哲学,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朝代都显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功效。

“不相师友”这种“不相”,不是轻师,搞刻意翻新,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拘囿固有、不因袭前人,体现了即使是“师友”也不陈陈相因这样一种“求新”态度。朱轼是“醇儒”,片面抑制人们消费,导致低层社会无以为生。李卫对朱轼虽有尊师之义,但李卫没有简单“师从”,而是以一种开放务实的态度来发展民生,积极鼓励人们消费,市场一下繁荣起来。这种做法类似当年范仲淹兴利赈灾的做法。这种“为政不相师友”,中国历史上也有不少类似事例,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甚大。

前一种是“求实”治政理念,不简单搞“超越”前人,通过“与民休息”发展经济民生。后一种是“求新”治政理念,不简单照搬照抄前人,通过“听从民便”的开放态度发展经济民生。两者貌似迥然不同,实则异曲同工,都体现了求真务实态度,达到的社会效果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先贤们这种治国理政的智慧,是值得体悟和学习的。

上一篇:大型客机主要气动噪声机理及先进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武术文化对甘肃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