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模型

时间:2022-10-10 08:09:28

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模型

摘要:网络课程的学习是学习者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过程。生态学为人们研究网络课程学习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从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出发,分析了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特点和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模型,通过对模型结构的生态分析,阐述了基于生态学的网络课程特征。

关键词:网络课程;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4000403

作者简介:徐飞飞(1989-),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化网络课程;蒋园园(1988-),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

0引言

生态学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学习或在线学习方式正挑战着人类传统的学习方式。目前,生态学原理已经被应用到各个学科领域。而网络课程作为虚拟学习或在线学习的实践载体,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去研究,为维持网络课程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系统内的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中的各组成要素借助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以及物质循环,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网络虽然不向外直接输出物质和能量,但信息本身可以创造财富。其中的生态主体是指网络课程生态系统中的学生、教师和助学者,生态环境则是指网络课程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环境因素,如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等。

1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

1.1生态因素

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首先需要对生态系统的种、种群及群落进行界定,其次需要对生态系统中反映种与种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以及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界定,同时还需要对生态系统的输入输出进行分析。只有通过这些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才相对完整,基于生态系统构成与结构所建立的生态系统模型也才相对完整\[1\]。

网络课程生态系统由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构成\[2\]。个体,指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生物个体。在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中个体主要是教师及学生个体。学生个体是学习者,网络课程的使用者,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则是指提供教育者、课程搭建者,并解决学生在平台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种群,是指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同种个体组成的群体。对于一门网络课程来说,其生态系统中的两大种群就是由教师组成的群体及由学生组成的群体。

网络课程的生态环境主要以学习者为主体,教师和助学者为辅。由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三大子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构成的综合系统\[3\]。

(1)物理因子。物理因子指的是物理环境,包括物化的硬件、软件和信息等,是构成网络课程生态坏境的基础要素,支撑着学习的发生,承担着信息存储、能量传递等职责。

(2)社会因子。社会因子又称社会环境,这里主要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关键要素,承担着建立环境内主体间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职责。

(3)规范因子。规范因子又称规范环境,主要指学习者在相互作用和联系过程中形成的观念、道德、行为准则、法律法规等,在生态环境中主要表现为学习氛围、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等,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承担着维护环境氛围与秩序的职责。

在整个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中,生态主体与生态主体之间、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

1.2生态系统输入和输出

网络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要维持其生命力,就需要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外的信息输入到系统中,同时系统中的信息、能量也不断输出到系统外,及时更新系统中的信息,以维持系统的平衡。输入系统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输入、经费输入及物质设备输入等;输出系统主要包括学习资源输出等。在网络课程的输入输出生态系统中,按其对信息的处理可以分为三类角色:信息生产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这三类角色比例关系协调是保证网络课程学习环境平衡的关键\[4\]。

如图2所示,一般情况下,在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中,“信息生产者”(教师、助学者)所输入的信息正是“信息消费者”(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当信息的输入满足信息输出的要求时,网络课程中的信息环境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生产者输入的信息大于消费者所需要的“信息输出”,就难以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就会产生“冗余信息”,这些多余的信息,将会干扰学习者的学习,造成学习负担,从而影响学习效率。要使该环境重新回到平衡状态,就需要生态系统中另一个重要角色――“信息消费者”来“分解”这些冗余信息,保持网络课程的环境清洁。如果生产者输入的信息小于消费者所需要的信息,同样也会造成网络课程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信息消费者”就会认为该网络课程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从而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系统中的每一个学习者都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义务成为信息的分解者\[5\]。但在网络课程特定的环境中,学习者往往是信息的主要消费者,教师主要承担信息生产者的职责,课程管理员或助学者扮演着信息分解者的角色。

2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模型

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的三大因子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下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即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网络课程环境中的人和物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由于环境中生态主体的需要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为了保证与主体变化相适应,其直接的生态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等)也必须与主体的需要保持同步。另外,环境对主体也存在反作用,主体的变化应该与环境的变化相呼应。“学习可以被看成是对一些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6\]。”例如,不同的人对学习活动的形式和学习方法的要求不同,而学习平台上不可能提供适合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形式和学习方法,因此就有一部分学习者必须要去适应平台上提供的活动形式,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总的来说,网络课程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与环境是一个相互适应、彼此促进的过程,并最终达到协调统一的状态。网络课程生态系统的整体模型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信息、能量的流动不仅存在于网络课程生态系统的内部,而且也存在于系统之间。系统中学习活动的进行维持着网络课程机体的新陈代谢。为完成同一个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完成途径,这就促成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既然学习途径存在多样性,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网络课程平台的资源应当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流动,平台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情境的创设也应当根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差异性,自适应性地调整。自适应性机制可以对系统中的数据源进行分析,掌握学习者的入门情况和学习风格,根据学习者情况提供与之相符的课程信息、课程资源、辅助资源、讨论答疑等内容,这就促成了相互关联的学习资源自主流动,组成因学习者需求的不同结构和情境的学习单元\[7\]。因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网络课程机体总是处于不停的同化和异化、资源组合和资源分解过程中,而Web2.0的可读写促进了网络课程的社会参与,如wiki,就为“创作共享”提供平台,促进网络课程机体的新陈代谢\[8\]。每个学习者在创造资源的同时也在消费和分解资源,保持着资源的流动状态。因此信息、能量在系统内外交换时,助学者的监控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环境的生态平衡。

3网络课程生态系统的特点

3.1系统性

系统性强调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网络课程的生态环境是由教师、学生以及助学者和各种支持学习的条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功能实体,是众多要素的统合。系统的总体功能依赖具有良好系统性的学习环境。例如,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安排应当符合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尽量根据现有的学习资源;学习策略的选择也应当与学习内容、活动的设计相呼应,只有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网络课程时才不会觉得空洞、学无所依。

3.2平衡性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核心理念。一个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是保证系统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各部分的稳定发展被认为是一种平衡。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展和协调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而网络课程的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习者与虚拟学习环境之间在各个方面都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一个优秀的网络课程学习环境,应具有良好的系统平衡性,实现网络课程中的资源优势最大化。

3.3开放性

网络课程生态系统是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的一个子系统,与生物界的生态系统一样,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需要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生命。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资源的开放性,通过信息、资源的流动实现自身知识的更新,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第二,系统的开放性,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流,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资源。因此为避免网络课程犹如一滩死水的问题,增强网络课程学习环境的开放性才是关键。例如在网络学习平台中可以引入“外来物种”来调节角色的失衡\[9\],“外来物种”带来的新鲜血液就会给网络课程注入新的生命力量。

3.4自适应性

系统的自适应指的是系统本身所具有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在网络课程的生态系统中,自适应能力的实现通过核心监控调节机制的设计来实现。例如,当系统发现某位学习者需要帮助时,就可以根据诊断系统来判断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因为学习活动设计不恰当,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不正确,又或是学习资源的不合理;教师或者助学者进一步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适应学习者的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并完善虚拟学习环境。

4结语

生态学不仅为网络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学习者学习网络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在今后的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中,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如何为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资源提供便捷?如何提高学习者在网络课程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如何提高教师在网络课程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实现系统的自适应功能等,成为设计和开发优良网络课程资源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顾曰国.教育生态学模型与网络教育\[J\].外语电化教育,2005(8).

\[2\]曾祥跃.网络远程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及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9).

\[3\]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张立新,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6).

\[5\]周衍安.网络学习的生态观透视\[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6).

\[6\]张立新,张丽霞.生态化虚拟环境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郭三强,陈炳木.基于学习生态观的网络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9(8).

\[8\]杨玉芹.学习对象的生态设计――促进知识共享与创造\[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

\[9\]张立新,刘圆月.生态视角下网络课程中的互动失衡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1(7).

上一篇:高校学生质量评价初探 下一篇:浅析计算机在基层业务中的作用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