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0 08:01:14

试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一个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探索的过程,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贵在构建触类旁通的知识结构,关键在于创造实践锻炼的条件,激发创新的智慧火花。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朱青(1963-),女,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师。(江苏 南京 21009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44-02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竭的发展动力,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从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到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构建,以及创造激发智慧火花的环境,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从创新人才所具有的条件看,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对未知的探究和对真理的追求,从事创新活动的基础是广博的知识和坚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创新的源泉来自于社会现实和生产实践活动。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构建触类旁通的知识结构、重视打造实践性教育平台。

一、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精神包含着探究未知的兴趣,追求真理的执着,造福社会的责任,敢为人先的勇气,积极进取的品质。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

1.探究未知的兴趣

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更多的是注意引导。研究生大多具有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但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对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兴趣,需要加强引导和培养。一是教学培养。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启发思考,学会运用,懂得发散,避免纸上谈兵,空对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能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二是研究培养。让研究生尽早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在实际的研究工作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增加兴趣。三是自我培养。通过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研讨会,用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在研讨活动中积极探究,激活思维,深化兴趣。四是信息反馈。学生的每一个新想法,每一点新进步,教师都要给予及时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五是竞赛激励。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在研发参赛作品的过程中,引导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竞赛中获奖更是对学生兴趣的最好嘉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追求真理的执着

追求真理的执着关键在于学会质疑,不唯书,不畏权威。其核心是科学精神教育,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倡导尊重事实、探索真理,发现和创造新知,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科学严谨、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求真务实是基础,敢于质疑是品质,勇于创新是境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育要从入学教育开始,纳入教学要求,融入各门课程,体现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导师的以身作则和严格要求是最好的榜样教育。研究生导师应当是追求真理的引导者、严谨治学的示范者、良好学风的督导者,这样才能在研究生中形成一种尊重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的风气。

3.造福社会的责任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科研价值观对科学研究活动有激励与引导作用。研究生要有造福社会的责任感。一是教育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刻苦研读、追求真理,用不断创新来造福社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二是严格学术纪律。要自觉抵制学术造假和学术失范行为,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科学家王选说过:“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们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三是团队精神教育,个人的利益服从团队的利益,只有以合作的态度融入团队,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优势,攻坚克难,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智慧和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团队目标。团队精神的培养,要通过导师示范、制度规范、文化感染、实践反馈等教育途径实现。四是进行创新使命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研究生是科研的重要后备军,肩负着发展科学、创新文化、服务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要教育和培养研究生不辱使命的责任感,这是勇于创新的社会责任所在。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品质表现为创新的精神。

二、构建触类旁通的知识结构

所谓触类旁通,就是掌握了某一些事物的规律,就能推知同类事物。自然科学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专业学习并不是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窄的领域,而是使自己在拥有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成为具有一专多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的知识结构的人才。重视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建立触类旁通的知识结构,是进行创新活动的知识基础。见多识广,才能更清楚地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一专多能,才能更有利于集成、借鉴、创新;构建触类旁通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充满创造活力的创新人才。

构建触类旁通的知识结构,一是要对学生有要求。研究生入学伊始,学校和导师就要提出要求,研究生在学习时阅读领域要广泛,读书要精深、广博,更要融会贯通。既要关心学科最新发展,也要关注相邻、相近学科发展;既要关心自然科学,也要学习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有要求,学生学习就有目标、有意识地构建触类旁通的知识结构。创造力不等同于知识,但丰富的知识是进行创造的重要条件,没有卓越的知识就难有持久的、敏锐的创造力。二是要对教师有要求。教学工作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既要简洁深入,也要旁征博引,活化知识,授人以渔。把创新思维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既是授业解惑,更是创造性思维的学习和训练。三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课程。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需求各不相同,学校要为研究生构建符合自己兴趣的具有自己特点的知识基础和拓展知识领域创造条件。允许学生跨专业选课,并承认所修学分。在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集成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拾遗补阙,触类旁通。四是要丰富课余活动,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把知识的学习积累、眼界和思维的开阔融入到生动活泼的各种文化活动中。特别是学生社团,要有目的的组织各种专业活动,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对话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五是要让研究生更多地接触前沿性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用创造的智慧开启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学校要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开设各专业的前沿性、前瞻性讲座,介绍不同学科的研究进展、难题破解,以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六是要鼓励新见解、新认知、新思考,创造学术自由的氛围和环境。创新本身就是个性化思维的结果,也是个性化品质的展现,可以说创新就是一种带有个性化特征的活动。因此,要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要鼓励不同观点、见解、视角、思路、方法的碰撞,以激荡脑力,激发创新火花、创新灵感和创新思维,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学术环境。

三、创造实践锻炼的条件

加强实践锻炼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对于研究生运用知识、增强能力、发现问题、启发想象、知行合一、激发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是学以致用的实际演练。一是实践是研究生理论学习的关键环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化对专业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对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二是实践是研究生能力发展的关键环节。知识和理论转化为能力离不开实践,只有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知识和理论才能转化为能力。三是实践是激发研究生创新的源头活水。在实践中不但能发现问题、了解需求,还能积累素材、启发想象,实践是寻找方向、探索变革的活水。四是实践是激发研究生创新冲动的源泉。在实践中会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新机遇,创新往往来自于对新情况的把握,对新问题的解决,对新困难的攻坚,对新挑战的迎接,对新机遇的把握。现实的需要更能激发创造的意向,点燃起心灵的智慧。五是实践是检验创新性成果的重要标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必须十分重视实践性教育平台的构建。

构建实践性教育平台必须注意研学结合、产学结合和社会实践。研学结合是研究生教育应该专业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要在研究生进入学校后就开始,导师要让研究生尽早介入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这样有利于研究与学习互相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为印证。产学结合是学校与企业在研究生教育上形成资源互补,企业是研究生参加生产实践的基地,企业的专家是熟悉生产和工程的技术导师,能帮助研究生尽快融入到企业中,使研究生在实践中增长能力、锻炼才干。社会实践是利用课余和假期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研究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拓展视野、服务社会、增强责任的重要形式。要注意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上的作用,使他们更多地感受社会需求和社会责任,更多地体验服务社会和尝试创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2]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

上一篇:基于Packet tracer仿真环境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 下一篇:【发展篇】沿着目标笃定前行 以观念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