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本教学谈

时间:2022-10-10 07:33:42

自读课本教学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230-01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自读课本,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而配合教科书编选的,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内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扩展,提高语文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善于指导学生自觉阅读,使自读课本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 阅读;活动;兴趣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自读课本,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而配合教科书编选的,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内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能力,提高语文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自觉阅读,使自读课本充分发挥作用。因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很大差别,所以我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一、低年级阅读部分

低年级是学生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如此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爱书”上。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作为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一般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1.反复诵读法。

尽量提供给学生程度适宜的课外读物,它们大部分是全文注音,为指导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反复诵读既培养了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起到了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少,缺少必要的知识和经验,读一两遍,也许弄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多读了,意思也就搞清楚了。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注意因文而异。总之以读为本,充分利用汉语拼音,引导学生去读,去体会。

2.定向思考法。

一年级课本中设计了不同风格主题的教材(春天、朋友、爱护、愿望等),每一主题的教材我们都先下功夫,花时间“扶”着学生学习一、二课,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同类课文,从而又引导学生采用学习方法去阅读课外读物。如: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根据看图学文的特点精心设计读书步骤,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即⑴先看看课文里有几幅画,按顺序看看每幅图讲什么?然后连起来讲的是一件什么事?⑵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要多读两遍,再把生字词用笔画出来。⑶轻声读课文,找找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图上的内容并用序号标出来。⑷轻声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⑸想想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教学中我们先按这五个步骤一步步带学生学习,再让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体会总结学习方法,接着安排学生按步骤自学自读课本中的相关课文,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最后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去读课外读物。

3.图文结合法。

低年级的课外读物几乎每篇都有插图,有助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低年级自读课本《唐诗三百首》中《静夜思》就画着一个人在静静地望着月亮思考,让学生看图和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前看看图,读后讲讲图,发挥图帮助理解内容的作用。

(二)开展竞赛活动,激发自读热情。

从学生阅读自读课本的动机分析,部分学生是受兴趣的驱使,个别学生甚至手不释卷。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学生是在教师的“逼迫”下,为了应付检查,不得已才自读。还有少数学生认为自读课本的内容不考,没有必要学,即使是自读,也只是看一下故事情节,根本不深思探究。由此看来,激发学生自读热情至关重要。

卢梭说过:“教学不在于教给他各种知识,而在于培养他具有爱好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最好的导师。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及时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并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为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我有计划地开展了一些阅读竞赛活动。每个月,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一次“朗读竞赛”、“讲故事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活动。“朗读竞赛”和“讲故事比赛”按正确(40分)、流利(30分)、有感情(30分)的标准,评定分数(此分不计入学生成绩册)。“语文知识竞赛”不同于语文学科考试,竞赛既注意知识性,又注意趣味性。题目难度不大,题型可采用选择、判断、填空、连线等形式,可笔答,也可口答。竞赛组织形式可仿效电视中的知识竞赛,几人一个小组,共同协作。对阅读竞赛的优胜者要肯定、鼓励,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样使学生想读、爱读、会读。

(三)交流学习心得,彼此促进提高。

一段时间的自学后,可组织一次学习心得交流会。交流学习方法,介绍自读收获,还可说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一年级学生自由表述能力稍差一些,可通过提问进行交流。提的问题要通俗浅显。例如,我布置读《两只小鸟》这篇课文后,我问同学们:读了几遍?这两只小鸟做得对吗?为什么?学生很高兴地回答我的提问,与我交流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爱说爱动,好奇心强,又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教师帮助提供程度适宜的课外书,开展竞争活动,组织交流学习心得,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行的,它是一个过程。从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加强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引领孩子在书海中遨游,做到“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学生既开阔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还形成了良好的习惯,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高年级阅读部分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自读课本往往是被束之高阁,一学期下来,许多学生的自读课本还是崭新的。而从教师这方面来看,由于课时的限制,课上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

鉴于这种现状,为了让自读课本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吃透教材和熟悉自读课本的情况下,多角度探索灵活的方式,把自读课本与课本有机结合起来,让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一)自读与预习的链接。

在预习环节中,可让学生把自读课本的内容作为背景链接,使其在预习时找出自读课本与课本内容关联的地方。如五年级上册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编排了《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第一组课文。在布置预习时让学生自读《同步阅读》中第一组课文:《我的小书橱》、《背书》、《书》、《别了,语文课》、《高尔基的童年》。并要求学生找出两组课文内容相关联的地方,从而拓宽对课文背景知识的深层把握。

(二)自读与学文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渗透自读课本的内容,使其成为触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窃读记》一课时,我用《高尔基的童年》故事内容梗概导入新课 ,在处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时,又让学生积累像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样的读书名言。就这样从中挖掘能与课文内容相互印证的知识点,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三)自读促进习作。

可以通过比较、鉴赏、拓展写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求自读课本与课本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第七册教材上有一篇,略读课文《高大的皂荚树》和四年级自读课本上的《栀子黄了》都是状物的文章。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让学生把两课结合起来学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巩固了学习此类课文的方法,还可以为学生的作文起到示范作用。

还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朗诵、演讲比赛,课本剧排练等让学生对自读课本内的材料活学活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把握好课本与自读课本的关系,把自读课本阅读落到实处,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方法的问题。自读课本,就像是一座桥梁,它将课内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有效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成果。自读课本,又像学生的一块自留地,让学生开垦、耕种好这块土地,就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多一份储备,多一份收获。

自读课本是小学生独立阅读的首选材料,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是开发学生心智,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利用好自读课本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不拘泥一格,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探究,自读课本一定会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上一篇:教育从家庭教育开始 下一篇:“小升初”作文复习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