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时间:2022-10-10 07:06:33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摘 要:我们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既要大胆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强学生观念,把自主探索的权利留给学生。渗透创新方法,树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正如陶行知所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创新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获得新知,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融入贴近生活的、有趣味的、探究的、开放的情境数学课堂将会散发出独特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焕发生机。

一、情境创设的具体实施方法

1. 设计故事情境。

故事情境的创设是指将数学知识点结合特定故事(多为与数字计算有关)表现出来,让学生从具体的故事进展中,领会抽象知识点。故事情节选择要引人入胜,与知识点的结合要自然调理。如讲解“什么是半径”时,老师可以用小朋友从圆形广场中心出发,怎样才能最快到达广场边缘的冰激凌店,并在黑板上画出广场示意图,让学生在上面画出小朋友的行走路线。这样一来,创设了一个学生实际动手,共同参与比较的的情境,使学生在参与交流中得出“半径既是连接圆的中心与边缘之间的任意一条线段”的认识。

2.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求知欲望来源于其主动设疑,传统的课堂师生问答模式中,学生被动跟随老师的设定思路,师云亦云,长期如此,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麻木消极,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要经常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疑点并引导其,勤于思考、勇于提问,自行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在讲解“平均数”概念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两元店中的商品平均价格是2元,小明拿着2.5元进入这个商店,是否可以随意购买一件商品?”学生对此给出几个答案:可以,买完还能剩余5毛钱;不可以,因为有的商品会超过2.5元;不管钱够不够,赊账是可以卖出来的等等。这样,在轻松活跃的课堂环境中,针对问题,学生不仅可以学到问题所对应的知识点,还可以拓展学习,进行知识创新。

3. 创设游戏、活动情境。

经常组织游戏活动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巧妙地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欢乐地游戏和活动中,领会枯燥抽象的知识点。这种方式经常到学生的欢迎。如在讲解“排列组合概念时”,老师可以选择A,B,C这三个字母,让学生说出可以的排列,这时学生会零星地说出ABC,ACB,BAC,BCA等等组合,然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小组,由小组推举一人说出全部的组合。在这样的活动中,要让学生在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中找到规律,对于此类的问题,能够快速准确地得出答案。

4. 创设生活实践情境。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每天都能接触到的情境,以此加强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如在讲解“Kg、g”等质量单位时,可以在课堂模拟“超市买鸡蛋”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掂量鸡蛋的重量,实际感受物体单位差异,通过买卖环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数字和单位结合才能正确表示物体重量。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建立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要有“发展性”,从“接受化”到“创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维活跃程度大相径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维更为敏捷,迸创新的火花,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还较差,创新思维的潜力正待发展。而学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学习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推行探究性学习,重在教师根据需要创设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间。我认为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首先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然后用语言描述使用凑十法的过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DD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又如我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我利用教学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收集数据后提问:“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学生提出打“√”、打“正”等,并提出用“举手”来统计更快些,后来的教学中我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比较“表1”和“表2”的问题,从而探索出“复式统计表”。

三、要有“真实性”,从“虚拟化”到“逻辑化”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有些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但有些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诱发学生质疑的猜想,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下一篇: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题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