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10-10 05:40:48

综合性大学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综合性大学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包括精心选择实验材料、不断更新实验器材、提高探索性实验的比例、编写新的实验教材、实验课堂的内涵培养和延伸。实践证明,实践教学的质量大大提高了。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课堂延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18-02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以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为对象,研究这些植物的形态、组织构造、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学科[1]。药用植物学是高等院校药学类专业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例如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资源学,以及其他与中药和天然药物有关的课程。其中实践教学是这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旦大学作为较早实行通识教育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所有学生第一年全部在本部接受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都从本科第二年正式进入药学院后才开始学习。药用植物学是学生较早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因此药用植物学教学的成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药学专业认同,建立一定的药学专业常识和医药人文素养可以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本课程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植物学》课程有相通之处,但我们的特色在于“药”字,即所谓万变不离其“药”。我们希望这门课不仅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正是出于对生命的热爱,我们的祖先才发掘出了那么多可以治疗我们身体疾病的药用植物,不但使中华名族几千年来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今天更是造福整个人类)、热爱生活。

药用植物学非常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课程由理论课、实验课和野外实习三部分组成。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们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初衷和目的。本文结合本院系的特点,探讨在综合性大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推动下,进行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概括起来,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探索和改进:精心选择实验材料、不断更新实验器材、提高探索性实验的比例、编写新的实验教材、实验课堂的内涵培养和延伸。这一系列的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质量。

一、精心选择实验材料

植物分类学是药用植物学的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只有充分观察比较实物材料,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所讲述的专业术语,特别是跟植物形态有关的内容[2]。传统的切片观察存在无法全方位展示一个植物材料的弊端,因此我们在这个部分采用的新鲜植物材料占到90%以上,例如十字花科的油菜、诸葛菜,毛茛科的毛茛、洋地黄,豆科的蚕豆、紫荆,唇形科的丹参、野芝麻等,都是我们常用的典型材料。但近年在异常气候越来越多发的情况下,这些材料的花期难免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一方面学院想方设法地开拓材料的来源。首先是校园观赏植物中具有典型特征的植物和花卉,如蔷薇科的红叶李、木犀科的迎春花;其次是周边绿地、药草园中资源的挖掘,如瑞香科的结香、唇形科的白毛夏枯草;再有就是花卉市场中购置的如景天科的长寿花、玄参科的金鱼草、兰科的洋兰等;开课期间实在无法得到鲜品的则利用保存浸泡的植物标本,如豆科的合欢(盛花期主要在暑假)。另一方面每个春季学期开学后,每个任课老师都要随时留意物候,以便随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3]。

我们的原则是:材料的选择不仅务必新鲜和完整(苗花果兼备),而且力求既符合专业考察的要求,又贴近同学的生活。如此每次同学们走进药用植物学实验课的教室都很惊喜和新奇,他们看到的不再是冷冰冰的切片和标本,而是不同科属的赏心悦目的新鲜花卉材料。以上做法虽然给药用植物学带教和准备的老师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同学们的上课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很多同学甚至对课程充满了期待,因为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认识了更多的生活中常用常见的植物和花卉,更增添了生活情趣。

二、不断更新实验器材

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促进了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尤其体现在实验器材的更新上。十年前药用植物学实验所使用的教学器材都很单一落后,学生在观察子房胚珠的时候所使用的还是手持的放大镜。2006年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成立后,不断投入经费以改进教学仪器。当年的第一笔经费购买了首台示教用体式解剖镜,放在讲台上用以展示花的微观构造,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进行镜下观察。到2008年实验中心搬迁至新校区后,中心统一购买了一整批学生用体式解剖镜,学生每人一台进行观察。实验器材的改进使得以往胎座类型等观察难点被克服了,学生对于花程式和花图式的理解和掌握更完整了。2012年,随着数字教学的不断引入,实验教学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到PPT和投影仪,因此我们及时购进了2台示教用的数码体式显微镜。现在,教师上课时可在讲台上进行实时的花的解剖,利用数码体式显微镜将图像捕捉和投影到幕布上,再不需要每位同学轮流到镜下去观察了。

实践证明,实验器材的更新和升级使同学们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的掌握了植物的形态,从而大大提升了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效果,使同学们真正进入到“一花一世界”的境界。

三、提高探索性实验的比例

近年来我们逐步提高探索性实验的比例,目前已达到每堂实验课都有未知材料的检索。理论课上我们重点介绍的被子植物部分已包含了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常见的22个科。理论课内容的拓展,在每次实验课上都会选择1~3种带花、果、茎叶的新鲜植物材料,这些材料大多属于理论课未涉及的科属。我们要求学生解剖每一种实验材料的花果,写出其花程式,画出其花图式,并要求学生使用植物分类检索表,鉴定出每一种未知材料的科。这个探索性实验对带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必须在预实验时先鉴定每一种材料,对于个别未知材料的常见变异也要了如指掌。且每个学期,根据气候情况,每次选择的未知材料多有不同,需要实时调整。

事实证明,以上举措效果良好。经过本课程的训练,学生随便拿到一个未知植物材料,只要标本完整,都可以通过检索知道其科属,再查知其植物名。通过这样的训练,对于校园中出现的栽培植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识。学生对校园及其周边植物的认知能力大大提高,而这样的认知能力对于平时生活是大有益处的。

四、编写新的实验教材

我们结合近年的实验教学和改革,新编了研究性大学药学实验系列教材之一《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指导》,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并投入使用。本教材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精简,精心选择、删除陈旧的、不易开展的实验,增设了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药用植物学课程紧跟互联网教学的步伐,我院于2013年积极申报校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并获得资助,拟利用现有的仪器条件,将实验材料拍摄搜集成图片库以美化和提升课件的质量,并将部分实验内容开发成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慕课(Moocs)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做前期的准备。

五、实验课堂的内涵培养和延伸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其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在学时数不断被压缩的大环境下,我们不得不转变思路,努力加强课堂的内涵培养并尽量使之延伸。当前我们的尝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秀报告展示,引导互相学习。每次实验课后,我们都要评选出2份优秀实验报告,并将其张贴在教室门口的展示窗中,供其他同学观摩参考。在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建成后,挑选出每次实验课上特别优秀的实验报告,扫描后放在的“优秀实验报告展示栏”中加以展示,以鼓励同学们认真对待每次的实验报告并互相借鉴。

2.自制植物标本,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野外实习等机会,对校园(或山林)植物进行调查和识别,并制作一定数量的腊叶标本,同时将腊叶标本的制作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当中。这样的调整突破了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使得基础课堂成为学生热爱生活的教育课堂,也成为亲近自然的教育课堂。对于制作精美又符合专业要求的自制标本,我们将其做成展板展示在教室的外墙上,不仅美化了实验教学中心的环境,更增添了药用植物学实验室的专业氛围。

3.时刻贯穿“药”这条主线。在课堂和野外实习的过程中,我们除了重点介绍植物学的知识外,还将药用植物学的课程内容延展深化,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解某些科属的材料,如同学们对扛板归的故事、金樱子的故事都很有兴趣。如此一来,看似简单朴实的每种植物就与“药”联系在了一起,更多地使同学们了解和感受到祖国医药文化的魅力。

总之,在建设实验教学中心的契机推动下,通过多年的努力,我院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药用植物学课程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对过去的总结就是为了以后做得更好,我们将一直坚持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夯实专业基础课,激发学习兴趣,并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多的发现大自然的美,更富于人文精神,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郑汉臣.药用植物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彭华胜,王德群.实物教学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0,26(3):43-45.

[3]康云,谢晖,雷春.药用植物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97-98.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 下一篇:工科类专业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