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发行信息流通的瓶颈

时间:2022-10-10 04:53:48

打通发行信息流通的瓶颈

潘明青认为:市场的需求呼唤着行业流通信息标准化的出现,特别是行业异构系统间信息交换标准的建立。《规则》就是图书流通行业市场化压力下诞生的,它既是行业信息化的产物,也是行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产物。

“买书难,卖书难”是困扰书业的两大难题,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的问题―信息流通的障碍。《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的出台,初衷就是为了给信息流通顺畅打下一个基础。

矛盾催生标准

与其它行业相比,中国书业信息化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应用程度较低。改革开放20多年,图书发行行业改革的设计是以搞活流通为目标,重点是流通体制改革。体制的改革虽打破了新华书店在行业的垄断地位,实现了行业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但产业流通方式仍是初级的市场经济农贸市场式的流通方式,流通的手段落后,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设计产品信息在流通过程中的穿透、延伸和反馈。图书流通供应链上的商流、物流、资金流由于信息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图书买方市场形成,农贸市场式的产业流通方式造成产品信息及交易信息不能在供应链上下游对称流动,出版产业链上、中、下游矛盾激增,不仅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制造了交易屏障,扩大了交易风险。并且风险正逐步向上游转移,进而助长了行业诚信危机。在市场的压力下,出版行业开始引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流通环节中下游企业率先应用计算机管理图书发行业务,使图书流通业在20世纪末实现了一个从传统的码洋管理向品种管理的飞跃。进入21世纪,在行业中率先走上了规模化、连锁化道路的一些发行集团,在实现企业同构系统信息标准化、网络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通上游信息屏障的迫切要求,希望在行业内异构系统实现信息交换,从而提升行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以业务为中心

《规则》以图书流通业务过程为核心,明确了数据交换的内容。其应用范围涉及7个业务环节,通过10种信息类型,体现17种数据记录,完成15种业务处理。规则以图书流通过程为核心明确了数据交换的内容。

产业上游的信息通过三种信息类型,出版物商品信息、供货目录信息、库存商品信息,这三类信息用电子数据的方式及时向下游,主要是方便下游及时、有效地完成向上游的商品采购,同时避免上游产品资源无序的投放市场。其中库存商品信息可以双向使用,下游既可以将上游的库存信息作为采购依据,上游也可以将下游的库存信息作为加印、备货和发货的依据。

《规则》中有四种信息类型是一种类型完成两种业务处理,采购单据信息(商品采购、采购确认),发货单据信息(发货、发货确认),退货单据信息(退货、退货确认),对账单据信息(对账、对账确认)。其设计的理由一是便于在计算机系统里单据的管理,二是便于在信息交换中保持同一张单据两种业务处理的相关性。这四种信息类型是流通信息交换流通环节中的四个重要环节,商品采购、采购确认完成了市场订数;发货、发货确认完成了发货信息和实物收货的核对;退货、退货确认完成了退货信息和退货实物的核对;对账、对账确认是双方财务对已确认的发货和退货账在结算前再一次核对,只有将这四个环节的业务理清楚,结算就顺理成章了。

以行业现实为出发点

作为一个行业规则,不仅要考虑它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还需要考虑现实中的实际,否则规则将难以推行。对于信息化落后的书业来说,《规则》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

《规则》的一个遗憾是,一些行业通用的数据项未采用代码方式。这是《规则》作为一项行业标准存在的缺陷。为什么没有将一些行业通用的如分类、读者对象等数据项采用统一代码,其原因一是目前行业标准化程度低,行业中缺乏相关标准,《规则》在制定过程中无法引用相关标准;二是行业各企业信息系统的数据代码不统一,《规则》也无法去统一各系统当中的数据代码。这个缺陷只能在行业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来弥补,在《规则》的修订过程中完善。

《规则》在使用过程中的最大困难是行业商品信息ISBN号使用不规范。ISBN号作为图书商品进入流通的唯一身份证号,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在流通领域当中存在着“一号多书”现象,即多种商品使用同一ISBN。这种现象的存在给信息交换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一是在信息的交换过程中,产品信息是流通信息的一个“根”,每一项业务处理都涉及到产品信息的标准。由于产品信息的不唯一,因此在信息交换前期交换双方需要人工做大量的产品信息确认工作,这对于数据交换自动化、流程化的供应信息链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负担。第二,虽然《规则》在定义可以采用企业内部系统的商品ID参与信息交换,但这种方法的弊病一是只能解决一对一商品信息交换的识别问题,随着交换对象的增加,商品编号的对照关系将日趋庞大;二是如果每批交换数据中只要存在未建立对应关系的商品信息,信息交换就会有问题。因这部分数据仍需人工确认,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换流程的自动化问题。因此,“一号多书”现象的存在是行业未能严格执行《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图书行业信息流动不畅的根本原因之一。各出版机构严格执行《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是《规则》推广实施的有效保障,希望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力度,加快实现《规则》制定之最终目标。

遵守规则的额外工作

《规则》的实施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行业各方面的努力。作为一个企业间的信息交换接口标准,《规则》本身不涉及企业内部各自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规则》使用单位是行业供应链成员,它又必须涉及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它与信息交换有着密切的关系。完成行业供应链各成员单位的信息对接,工作量巨大。避开各成员单位对《规则》的认识态度问题不谈,仅从行业信息系统现状看,信息对接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

原有信息系统的改造。目前,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的信息系统只是完成了内部业务功能的处理,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没有整合,也就无从提供本企业之外的信息来源的处理平台。因此,对于使用成员来说,企业系统都要依照《规则》进行信息转入转出的改造,系统条件差的改动量大,系统条件好的改动量小。再从《规则》支持的15种业务处理来看,由于信息交换的内容涉及企业业务采购、收货、发货、退货、对账、结算、销售的全流程功能的改造,这种改造是有一定工作量的,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措施和技术实力的支持,这对于全行业各种规模企业来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信息对接的前期具体准备工作。(1)将各自系统数据字段的定义与《规则》所定义的字段做一个比对,使系统字段的概念与《规则》的概念保持一致,以避免交换信息的二义性;(2)信息交换双方要进行文件接收目标地址的约定;(如FTP、Web Service 、网站、邮件等方式;)交换文件名命名规则的约定;(3)根据业务的需要,确定信息交换内容和交换的时间频次;(4)由于信息交换数据采集的获取过程涉及交换双方企业业务的各个环节,它既涉及数据的导入、导出,又涉及业务环节员工对系统信息的操作,因此还要进行信息操作规范的约定。如,采购环节的不满足订数的处理、收货环节的差错处理回告的原则等等;(5)信息交换双方建立系统产品ID的对应关系;(6)进行传输文件样例的确认。在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双方的系统就可以按照《规则》进行信息交换了。

(《规则》起草小组组长周立伟、副组长白晓伟对本文有贡献,在此表示感谢)

记者手记

行业规则背后的商机

可能是因为大的发行集团自身的业务需要,他们推动了规则的发展,而影响不限于他们自身的业务。一些对信息化不大感兴趣的出版社和书店,他们的发货和销售还是手工操作为主。通过网络下订单、通过网络传输文件等方式在书业流行,他们将无法加入到新的游戏中来,这将会迫使他们加快信息化的进程。不仅是全国500多家的出版社,还有2000多家民营书商,遍布城乡的书店,他们将成为IT企业新的客户。而且,规则的出台将导致原有信息系统的改造,IT企业可以提供新的升级版本。

这种情况在各个行业都有,行业的追随者本来对信息化不积极,但是为了和行业领导者建立合作关系,上信息化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也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特点。而对规则本身有清楚的了解,是IT厂商进入这个领域的游戏规则。

上一篇:加快出版社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 下一篇:领跑中国Linux驾驭自动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