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净化”的桶装水

时间:2022-10-10 04:28:41

亟待“净化”的桶装水

生产设备未达国标、空桶清洗消毒不符卫生要求、送水站不具备营业资格、进货渠道五花八

门、质量把关不严、“早产水”……一系列无视消费者健康与行业规范的做法,正将武汉桶

装水市场推向危险的崖边。

2010年6月,一份《关于武汉市桶装水产能过剩问题的建议报告》,即将被递交到武汉市质监局相关领导的手中。

“截至今年3月武汉市质监局颁发的桶装水生产许可证(QS证)企业有120家左右,加上无证小作坊在内,市场上不下于140家。按照目前武汉市桶装水企业制水和罐装设备,每年生产能力可达到7000万桶,而全市去年一年桶装水销售才1500万桶左右。目前上海一年桶装水销量也才三四千万桶,武汉桶装水产能显然严重过剩。”武汉市桶装水协会会长蒋伟群告诉《鄂商》记者。

据了解,武汉市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中,年销售量在100~400万桶的企业不足10家,80%以上的企业年销售量在10万桶以下。

如果单是产能过剩,或许并不是大问题,但目前表现出的是市场已陷入无序竞争状态。去年7月,湖北省质监局曾通告称,我省桶装纯净水合格率不到10%。

厂家造假,经销过程被污染

2010年6月,武昌小东门彩电中心附近。

晚上8点,几间破旧的平板房的大门打开,两辆面包车缓缓驶进院内,门口站着一个中年男子,向四周望了望,又关上大门。十几分钟后两辆面包车开出,透过面包车的窗子看到里面满满一车桶装水。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是一家无证生产假水的小作坊,里面人的警惕性很强,白天关门生产,晚上做买卖,一般只卖老客户,外人很难进去。

据附近居民透露,这家水厂早在2008年就已经存在了,每天晚上就听到抽水机抽水的声音。

这样无证生产不合格水的小作坊,已经屡见不鲜,每年都在查处,但每年仍然还在发生。

2009年7月21日,武汉质监局查处了位于汉阳钟家村显正街的老东风织布厂内的一家无证小作坊,并将其连窝端。这个生产车间只有400平方米,里面的一角有两个大水池,其中一个池里的水呈墨绿色,上面漂着一层污渍,而另外一个池子的壁上积了一层黄褐色的污垢,这两个水池就是用来洗桶的,正规水厂的药水冲洗、纯净水冲洗、灯管检测等程序,都省略了。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汉阳质检分局一位负责人在查处此水厂时称,从2007年到2009年他们已先后四次查封该作坊。而销售办公室里仍然悬挂着“湖北首选知名品牌”、“质量诚信单位”、“武汉名牌战略促进会(该“促进会”是“武汉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山寨版)”。

但其生产出来水的检测结果是,“电导率高”、“菌落总数超标”,均不合格。

“像武汉市做假水的厂家不下20家。”一位正规水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多数假水厂都只用纯水机过滤,省去了臭氧消毒的环节。“我见过最过分的一家黑作坊,用胶皮管分成两截,中间用丝袜套住,把水里的渣子过滤掉就往外卖了,连纯水机都省了。”

武汉市质监局稽查分局局长祝恒华在2010年5月30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武汉市有140多家桶装水生产厂家,但其中在武汉市质监局登记在册的只有31家。

《鄂商》记者经过调查发现,无证小工作坊除生产环节的卫生标准和各种指标不达标外,销售环节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不少送水经营部环境脏乱,并且兼营日杂用品,甚至煤气和农药。乱堆乱放等情况在城郊结合部尤其突出,不少杂货店都属于超范围经营。

记者走访了汉阳一家水店,该水店没有挂牌,旁边是一家洗车厂,在满是灰尘的店外边,堆放着乱七八糟的水桶,洗车的脏水像雨点一样的打在上面,地上到处是烟头、瓜子皮和吃饭掉的渣,苍蝇在上面飞来飞去。

假装听说这里有便宜的桶装水,过来打听价格。“你量多不多?”对方称,量大可以便宜到1.5元,如果套塑料袋,就得1.6元。但由于记者要的量过少,老板不耐烦的说:3元一桶。“你这都有什么牌子?”记者问。“想要什么牌子都有。”老板表示。“这水喝了不会拉肚子吧?”记者问。老板一听笑了:“不会,你放心!每天卖几百桶呢!”记者又问生产水厂在哪,该男子回答,你不需要知道水厂在哪,只要你要水到我这边来拿就是了。记者走的时候记下了电话号码,但过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再打此电话已经停机。

利益最大化,是制作假水的根源

全国桶装水专业连锁配送巨头吉福武汉分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吉福)总经理刘亚雄说,放着正品不卖,卖假冒水,究其原因是利润的驱使。经销店不愿意跟品牌桶装水生产厂家合作,原因很简单:因为卖假冒水的利润比卖合格水丰厚。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定律,在武汉市零售桶装水市场真实地上演了。

从山寨厂的查处发现,他们的造假成本仅为1元左右,每桶水出货价仅为1.2―3元/桶(18.9升),而正品桶装批发价则需5~6元/桶左右。这些无证桶装水贴上伪造的“QS”标志,主要销往武汉市内一些饮用水批发或零售店,批发给水店时的价格仅为每桶2元,但转手卖给消费者时,却是8~10元的正规产品价。

据业内人士估算,一个工艺齐备、设施完善的正规水厂投入至少需要数百万元,而一个假水厂的设备一般只在1万至2万元间,平时的生产成本仅在水电和桶装水瓶盖、套膜以及防伪商标上。生意好的假水厂一天可卖1000多桶。一般“出厂价”1.5元至2元,有些还自己开水店经销,可以卖到5元、8元甚至14元/桶,其间的暴利让假水厂半个月就能收回成本。

据了解,桶装水企业投资小、技术和资金门槛要求都不高,大多数都是夫妻店,投资几万、十几万买一套设备就开始生产,而在职能部门核发放生产许可证时,对设备规模并没有明确规定,也为造假者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因此投资者往往一拥而入。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2008年有生产许可证的水厂只有90家左右,而短短一年时间,就增加了30家,还不包括没有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几十家黑作坊。

“总是会有一些做假水的厂家找到我,让我到他那里进水,声称什么牌子的水都有,每桶水售价只有一两元钱,比厂家出售的要便宜四五元,但他们的生产成本更便宜,每桶只有0.5元甚至还要低。”武汉吉福总经理刘亚雄说。

由于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桶装水的质量优劣没什么特别清晰的概念,而生产厂家为了争抢更多客户,水站之间进行残酷的价格战,以至于桶装水企业不敢轻易提价,提价就可能意味着失去市场。

厂家牺牲产品质量来降低制水成本,部分经销商也不得不制售假水和降低服务质量。

“这店是我和我老婆开的,我老婆接电话,我送水,店里有娃哈哈、智慧泉、美星EP等五个品牌的水,我每天送水定在60桶左右,如果太多就忙不过来,之前也想过请一个送水工,但一个送水工送一桶水要1.5元,一桶水本身进价就已经到了4、5元了,再加上燃料费、房租、水电费根本就不赚钱,而市场上卖的4、5元一桶的水也有,都是水站收购牌子的空桶,然后让一些小企业代加工,以低于同品牌产品市场价格3、4元的价格出售,其实成本价只有一块多钱。”位于虎泉一位送水店的老板告诉《鄂商》。

市场混乱企业苦不堪言

6月21日中午,武汉的天气酷热,温度上升到33度。武汉好尔思桶装水厂(以下简称好尔思)位于汉南路武汉一棉集团院内,其两扇铁大门敞开,院内一片狼藉。记者从门前走过两趟都没有发现里面有一个水厂,在附近居民的带领下,抬起头才看到院墙上面挂着一个褪了色的广告牌,牌子上面写着“好尔思”三个不太显眼的字,广告牌子图案已经模糊不清,如果不是细看很难看出。经过铁大门往右拐才看到院内摆放的一桶桶矿泉水,生产车间的机器发出隆隆的响声。

好尔思成立于1996年,位于武汉第一棉厂院内,是一家民营企业,生产环境几无改变,看上去陈旧不堪。

“桶装水利润本来就比较薄,根本就没有办法加大投入。”武汉好尔思桶装水厂一位负责人告诉《鄂商》:“武汉市场桶装水价格平均8到10元/桶,团体价格更低,平均4到6元/桶,价格远低于深圳等其他城市,现在的水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

好尔思的一位负责人跟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桶售价8元的18.9升桶装水,经过生产、运输、经销商、营销等多个环节层层刮薄后,厂家的利润已经不到1元。“利润如此之薄,能有多少企业有心投入更多的成本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呢?”

“我们并没有赢利,甚至没有利润可言。”武汉名水饮品有限公司(原智慧泉、正广和)生产总监陈楚平告诉《鄂商》,“今年与去年相比市场销售量提高了30%,但是劳动力成本上涨了40%,包装材料上涨了20%,桶装水的价格仍然没有变,按说是要提高价格的,但市场状况根本不允许。”

陈楚平介绍:“每天生产10000桶水和生产100桶水是不一样的,生产量越大节约成本越多,开一次机关一次机,都很浪费电,而有些小作坊由于生产的量少,为了节约成本,就开始做假,比如过滤不严格,没有臭氧杀菌,品牌包装差等,他们生产一桶水的成本比我们要低的多。”

业内人士称,产能达到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可以维持生存,而小规模桶装水企业却面临生存压力,苦不堪言,就因市场恶性竞争,逼迫一些做合格桶装水的厂家也跟着做假水,还有的企业干脆关门转让。

武汉工商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说:“由于桶装水是从销售点或生产点直接送到用户手中,这种点对点交易的方式,加大了检查监管难度。如果没人发现问题并举报,工商部门要查也只能靠从用户家抽样后倒回去查的方式,这本身就使查处范围很有限。而查处中发现,假水作坊一般设备简易且隐蔽,较难发现,查处后极易‘复工’。”

在桶装水质量检验方面,按照规定企业必须每一批次至少进行一次抽检,并作好登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桶装水抽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因为质量监督部门每年定期进厂抽检两次,其余时间则是不定期抽检,给企业留的余地比较宽”。一些桶装水企业负责人表示,抽检环节上,责任心强的企业可以多抽检,而责任心差的企业可能会减少,不排除让不合格桶装水流入市场的可能。企业是否按照流程生产、检验,也许只有企业才清楚。

34家企业联合自救

桶装水已经成为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有医学专家指出,长期饮用菌落总数超标等不合格的桶装水,小则呕吐、腹泻等症状,大则危害到人的健康安全。如果有关部门不加制止那些制造不合格桶装水的小工作坊,这个行业则无法健康良性发展,最终危害的是消费者的健康。

据《贵州日报》2008年4月19日报道:阳南明竹源天然矿泉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竹源牌”桶装水,由于在生产过程当中消毒不严,桶装水达不到卫生标准,造成贵阳299人因不洁桶装水感染甲肝。

专家指出,近年来,从源头开始,成本不断上涨,水企利润已被越刮越薄。桶装水价格上涨必然先由成本开始上升,最终引发的产品价格调整是一种自然发展趋势。如果为保市场而“按兵不动”,其必然牺牲的是产品品质,那么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武汉名水饮品有限公司陈总监认为,应重建市场消费信心,让水行业健康发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少企业均表示同感,他们认为重建信心的做法是企业首先要自律,严格执行水市场的各项标准,让桶装水成为健康、安全、实用的水;其次对水资源进行保护、维护,合理利用;再者,武汉市有关部门坚决执法,对于不符合国家QS标准的水应杜绝。

对此,武汉桶装水协会会长建议:“水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情,虽然国家在2005年7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对桶装水实施了QS认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桶装水水仍存在不少问题。作为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大执行的力度,彻底的消灭‘黑心’的桶装水,特别是周边地区的小作坊,让人们能放心的饮用‘桶装水’。”

今年5月,蒋伟群根据检查情况,征求了协会34家桶装水会员企业的意见,起草了一份《关于武汉市桶装水产能过剩问题的建议报告》,递交主管部门以求行业“自救”。

蒋还透露,此次准备递交给主管部门的建议报告,就明确提出了希望质检主管部门,以年产能达到100万桶以上,作为新增桶装水企业生产许可证审核发放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以此提高桶装水的准入门槛,鼓励发展大企业。

针对生产不合格桶装水的小作坊,蒋伟群也给予建议:由大企业委托灌装,由小作坊变成一个水站,生产出的桶装水仍可以打自己牌子,但要明确的标注出厂家以及厂家的地址,这样小作坊由生产商变成一个质量监督商,另一方面让几家小企业合并,以整合资源,来购买大设备,生产质量合格的桶装水。以此大大降低市场上不合格的桶装水。厂家造假,经销过程被污染

上一篇:物联网:虚幻的狂潮? 下一篇:和湖北一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