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的视觉传达艺术

时间:2022-10-10 02:44:55

数字影像的视觉传达艺术

[摘 要]数字技术的进步为电影表现形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数字科技制作的影像突破了人类传统视觉认知的范畴,把虚幻的世界逼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数字影像可以把创作者要传达的信息通过画面更加准确地传递给观众,从而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同时,数字影像通过其影像空间直达观众内心深处,画面更好地表现出影片的主题,由此触动观众的情感,带给观众新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体验,唤起观众的思索,体现出数字影像独有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数字影像;视觉传达;情感认知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而诞生。活动照相和幻灯放映这两种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前提。此后,经活动照相技术拍摄而形成胶片,再通过幻灯放映技术进行银幕放映就形成了最初的电影。技术的进步为电影表现形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同时也影响了电影创作的艺术理念。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一种形式像电影一样,与技术的关系如此密切。当前,数字科技制作的影像更是为电影艺术家开拓了巨大的艺术创作空间。通过数字合成的逼真影像,不但使创作者的艺术构想日趋完美地化作现实,更是突破了人类传统视觉认知的范畴,把虚幻的世界逼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数字影像突破了传统电影的表现手法,使电影创作者可以借助技术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带给观众新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体验。

电影技术的日新月异,其目的就是要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观影需求。如何吸引观众走进影院观看自己创作的电影,如何获得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收益,着实是电影人面临的难题。电影除关注自身质量之外,越来越关注观众的感受。而电影传达信息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视觉方式,如何把电影信息明白无误地传达给观众,这是“视觉传达”研究的内容。根据琪·克宾斯的理论,视觉传达实质就是通过视觉语言的方式完成信息传达。借助于包含不同信息的光色、形态、肌理等,采用最佳的视觉程序把信息快速准确地传达出去,并使接收对象能够通过自己的视觉经验和心理联想认识和理解视觉语言,将其表达的信息良好地接收下来,从而获得最佳视觉效果。[1]数字电影在视觉传达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不但把影片创作者要传达的信息通过影像准确无误地带给观众,并且带给观众更高的视觉享受和心理满足。本文从视觉与情感认知两方面浅析数字影像的视觉传达艺术。

数字技术最早进入电影制作过程是从1982年上映的,由尼古拉斯·梅耶科导演的科幻电影《星际旅行II》开始的。在这部影片中,电脑制作的画面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钟时间,但对电影艺术来说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数字电影的滥觞。它在当时带给观众的观影效果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即使观众走出影院后仍会对这一片段久久难以忘怀。电脑图形技术创造出浩瀚宇宙中的死星远景图,金色的光芒刻画出死星的外形。一艘星际飞行器飞速撞向死星,喷薄的红色火焰铺面而至,死星幻化出各色光晕如巨浪滚滚而来。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特效微不足道,但在当时,这段动画称得上开创了革命性的视觉效果。在《星际旅行II》取得巨大成功后,在艺术探索与市场利润的双向带动之下,许多电影人也充满热情地开始纷纷效仿,创作这一类型的影片。其中,1989年上映的《深渊》可谓其中的佼佼者。在电影中,数字技术首次把真实的人物与数字特技的影像自然、逼真地结合在一起,使虚拟影像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又一次带给观众以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将数字电影的发展再次向前推进。数字技术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形式,更颠覆了传统的电影制作观念,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地位正在由辅助转向为核心要素。

可见,数字影像视觉传达审美效果的实现,首要的是基于其艺术画面的陌生化,或者说距离感。这是针对现实世界中观众的日常视觉体验而言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家什克洛斯基就此曾经指出,艺术能够更新人们的生活经验与日常感觉。艺术的重要技巧就是使表现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2]数字电影最擅长、最突出的艺术特征便是其所提供的影像是日常生活中无法出现的景观。《星际旅行》等数字影片所获得的视觉冲击力,其关键并不在于画面的美,而在于画面内容的新奇和陌生。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更不可能近距离、高清度观赏的动态画面,使观众超越时空限制,进入另一个奇妙的、陌生的世界,这符合了观众的求新、求异的审美情趣,极大地满足甚至超越了观者的视觉“期待视野”。并且,科幻数字电影又在一定程度上会变成某种“科学的预言”,其带给观众的视听享受无论有多陌生与刺激,却不可能无限地脱离现实世界。这些基于现实,又具有前瞻性的“未来”的景象,有一天也许真的会从虚幻过渡到真实。这正是观众能够接受,并被数字电影所强烈吸引的一个心理前提。

其次,电影创作者将摄影机记录下来的不同的场景和片段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剪辑组合起来,构成银幕上完整的叙事的动态画面,而观众则随着画面进入电影描绘的时空中,体验独特的审美感受。观众在体验电影的审美感受时,首要的是视觉上的审美,因此,一部出色的影片必然要有其独特的影像风格。数字影像把满足观众视觉审美的要求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模型、抠像、合成等手段,使影片中虚拟造型得以逼真地实体化,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如同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一般。以1993年上映的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为例,片中真实呈现出曾经在地球远古时期称王称霸的庞然大物。蛇颈龙的头部高高耸立,再加上树的映衬,显得仿佛高耸入云一般。凶猛的霸王龙,巨大的颌骨森森的白牙,聚光灯般的大眼配上褶皱的皮肤,相比之下人是多么的渺小和无助。在恐龙和人对比的强烈反差之下,给观众带来的是视觉上的巨大冲击。《侏罗纪公园》无疑营造了视觉奇观,观众也非常愿意接受这种视觉奇观,因此斯皮尔伯格执导的这部影片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数字电影为了使虚拟世界更加真实,令观众置身其中丝毫无虚假之感,常常把虚拟事物与真实存在的事物并置于同一时空场景,达到真假并存、以假乱真的视觉体验。《侏罗纪公园》系列在这方面无疑很成功。真实的演员与虚拟的恐龙出现于同一画面中,在恐龙横行的城市里,人们恐慌性地狂奔,逃避恐龙的袭击。而城市几近被恐龙摧毁,市民体验着随时有可能被远古巨兽掠杀的恐惧。观众在紧张的画面刺激下,感受着超越现实的视觉,即使是知道眼前的画面并非事实,却不妨碍其真实性体验。在观众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担忧时,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在他们的心灵中完成了对接,这也正是数字电影创作者要实现的目的。

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技术不断进步,数字电影呈现给观众的画面只能用梦幻来形容。2010年初上映的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影片《阿凡达》,创造了影史上一连串令人惊叹的纪录,其票房高达27亿美元。影片利用动作捕捉技术,使潘多拉星球上的类人生物纳威人与人类动作非常接近,而且更加飘逸灵动。影片的3D视觉特效把观众带入了梦幻神奇的潘多拉星球,悬浮缥缈的哈利路亚山,晶莹飘舞的树之精灵,七彩妖艳的女妖翼兽,一切仿佛就在身边。观众仿佛插上了翅膀和“魅影”一起翱翔,潘多拉星球的奇特生物真实得仿佛触手可及,其逼真程度令人目瞪口呆。《阿凡达》的成功不仅在于为观众创造了一幕幕令人叹服的奇幻画面片段,更在于导演为观众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外星世界。生存在这个广袤天地里的有各种植物、各色动物和拥有自己语言的蓝色精灵。它们为保卫自己生存的家园、捍卫生命的尊严,勇敢而顽强地与地球侵略者展开殊死抵抗。这些都无不令观众心灵震撼,进而对现实进行自省与反思。

数字影像创造了真实和虚幻完美对接的世界,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但数字影像若只停留在视觉冲击的层面,则会成为徒有绚丽的外表,沦为吸引观众的噱头。数字影像只有通过其影像空间直达观众内心深处,才能触动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思索,才能体现出数字影像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数字技术本身与电影艺术并不矛盾,滥用数字技术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才是降低数字电影艺术性的问题所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电影创作者有了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数字影像可以把创作者要传达的信息通过画面更加准确地传递给观众,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影片的主题。2004年上映的科幻灾难片《后天》,不仅通过灾难现场画面惊呆了观众,更是通过故事中的人性光辉震撼了观众的心灵。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老科学家和两个助手喝着他珍藏多年的最后一瓶威士忌,安静地等待结局;滔天巨浪涌入纽约,市民踏雪逃亡最终冻死在严寒的街头;主人公杰克博士在儿子遇险的情况下不顾生命危险赶往纽约,父子之情令人动容;冰天雪地的纽约,杰克和助手对幸存者的搜救,彰显灾难中人性的光芒。影片通过数字技术把一个灾难性的“后天”展现在人们眼前,但特技的后面是带给观众心灵深处的震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的多发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片中主人公没有拯救世界,没能阻止气候的变迁和灾难的到来,而现实中的我们能做什么呢,也许放手什么也不做,“后天”真的并不遥远。正是通过数字影像的逼真效果,《后天》完成了创作者的意图,影片直达观众心底,唤起了人们沉睡的环保意识。

数字影像带来的视觉奇观使观众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突破了观众的生活常规经验。同时,数字影像在情感演绎方面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以数字技术参与制作的《泰坦尼克号》(1997)和同题材的电影《冰海沉船》(1958)相比,前者在表现“泰坦尼克号”的原貌、船上游客的情感经历、这场空前海难的细节等方面都远胜后者。[3]例如杰克和罗丝站在船头,罗丝展开双臂飞翔的经典镜头,先是这艘梦幻之船破浪而行的远景,镜头逐渐拉近的同时围绕和杰克和罗丝发生旋转,淡红色的霞光下,杰克和罗丝身边的海水飞速而过,映衬出飞一般的速度感,杰克和罗丝紧扣的十指间,浪漫的爱情被诠释得如诗如画。此外,数字技术对画面的艺术处理,使画面本身亦呈现出写意性,画面的形式被赋予了文化意义。以张艺谋的影片《英雄》为例,数字技术的应用使画面充满东方文化的神韵。在武打画面的处理上,风格唯美灵动,在青山秀水间,剑客的身姿飘舞其中。无名与残剑的湖畔一战,两人翩若惊鸿,水面上的打斗犹如东方的古老舞蹈,二人的动与平如镜的湖面相结合,凝固的瞬间犹如一幅水墨画。飘逸的剑客和点到即止的君子之斗,把二人的洒脱、豪情诠释得淋漓尽致。数字技术的处理使画面的节奏感错落有致,配合数字化的音效、色彩,使影片本身无疑充满了古老东方文化的神韵。

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数字影像无疑已经成为电影的行业标准之一。3D乃至4D电影的推出,无疑会给观众带来更高的视觉审美体验。同时,如何利用好技术更好地为电影主题服务,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就需要电影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乃仁.设计词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隆溪.20世纪西方文论评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3] 潘源.传统电影美学的现实延伸——数字化电影再思考[J].艺术评论,2008(02).

[作者简介] 贲琦(1980— ),女 ,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上一篇:浅析人文关怀在微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英美文学作品与电影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