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课程研究

时间:2022-10-10 02:10:38

初中科学教学课程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以初中科学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科学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教学效果

初中科学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最直接的途径,面对现在初中学生科普知识严重缺乏的现象,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是教学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教师的素养、教学的方法策略等方面出发,全面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只有具备过高的科学能力与极强的科学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探究科学的奥秘,引导学生发现科学世界的神奇。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不断思考、探索与实践中教师的水平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并且,不同的科研项目还有助于科学教师了解其他课程的知识,从而在教学中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初中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改革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注重以人为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由于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虽然习以为常,却很少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比如冰糕为什么会冒气?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蜜蜂怎样酿蜜?学生对这些事物并不陌生,对这样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很少思考其中的道理。通过教师的设疑、引导、点拨,他们就会将科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联系起来,并逐渐养成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意识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其次,增加演示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实验形式。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困难,而实验的直观性特点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筷子插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设计几个可行的实验来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像利用激光笔射入水中观察光点的位置等,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最后,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与探究能力。科学知识是通过大部分实验与探究而得出结论的,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例如,在教学《神经调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神经传递的过程表演出来,将神经元、突起、轴突与树突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表示出来。在学生一边摸索一边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探究出信息的处理途径,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开展综合实践,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进行科学实践的基础。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既改变了课堂教学中的沉闷乏味,又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并且在实践中,学生的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首先,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在开展科普知识讲座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进行,而不能空谈科学知识、科技发展等,要从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的小事来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理解与认识,丰富学生的见识。其次,学校可以举办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巩固并加强对科学的认识。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科技展览,激发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与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更加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养。最后,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初中生在学习时还具有一定的惰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一起克服科学实践中的困难,并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肯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初中科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解析不同现象的本质与原理正是他们感兴趣的部分。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使其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进而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作者:李武峰 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山下湖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郭聪聪.初中科学课堂开放教学的实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农村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策略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化学实验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