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应该关注什么

时间:2022-10-10 12:09:26

【关键词】 文本解读 学生 主体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1.11.004

一、 “由言逆意”解读文本法及其局限性

解读文本时,教师容易受到思维模式的制约,即通过带领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层层解剖、分析,真实地还原作者所表达的意图,也就是作者或编者在创造文本时所要表达的意图成为教师解读文本的原始动力和教学活动的追求目标。虽然这种文本解读策略能使学生在思想升华、人生感悟方面少走弯路,但却存在两个缺陷。首先,这种“由言逆意”的文本解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语言发展。这种通过对文本言语的“分析”推导出文本“内涵”的策略,虽然也与言语“打交道”,但它更关注的是“说什么”的问题,只要学生知道了文本说了什么问题,教学的目标就基本实现了。虽然教师也会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但它是服务于解决“说什么”这个问题的,至于“怎么说”这个实实在在的言语训练则往往被淡化,或被遗忘,所以学生在“怎么说”这一方面习得较少。其次,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学生主体意识的淡化。在解读文本时,关注文本的思想、作者(编者)的意图,成为教学追寻的主要目标,而学生思想的生成则成了配角。那么,如何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角呢?

二、 关注文本“怎么说”

解读文本时,固然要解决文本“说什么”的问题,但更要关注文本“怎么说”。因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就是,语文关注的是“怎么说”,也就是言语形式;其他学科则重在关注“说什么”。所以解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应让学生学到何种方法和思想,更要考虑学生如何对方法和思想进行表述。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的本色,才能让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当然,我们也要注意“怎么说”的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文本多数是名家名篇,但由于所处的环境、心态等因素的影响,作者在表达某一观点时,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因此我们在关注文本“怎么说”的同时,还应依据文本的不同特点,综合地考量、选取“怎么说”的策略。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有一组描写动物的文章――《白鹅》《白公鹅》《猫》《母鸡》,是学生学习“怎么说”的良好范本。丰子恺笔下的《白鹅》,主要采取对比烘托的手法,突出白鹅高傲的个性,并用“反语”的手法来表达感情;而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则运用大量的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幽默的语言,表现了鹅的神气、威武。同是老舍笔下的动物――猫和母鸡,作者在描写它们的时候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猫》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猫的古怪,而《母鸡》则采用前后对比的方式,突出母鸡的慈爱、勇敢和辛苦。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模式,指导、训练学生“怎么说”,从而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地提高语言的素养。

三、 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多一点学生的视角,既要把握作者的原意,又要适时地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是在解读文本时要考虑学生思维的“浅层性”。目前,教材中使用的文本大多是名家名篇,它们或反映风土人情,或展示人性的伟大……作者在创作文本时都运用了一定的写作手法以彰显其艺术性。但学生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仍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导的思维模式中,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世界,很难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比对。如课文《水》,作者通过“取水难、雨天洗澡、窖水纳凉”这三件事表达了“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主题,然而以“雨天洗澡”这件事为例,学生很难从中体会到水的珍贵,反而感受到的是快乐。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思维的“浅层性”,以“孩子、大人们为什么要在雨天洗澡”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感受水的珍贵,也唯有此,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体悟水的珍贵。

二是解读文本时要考虑学生意识的生成。解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把握作者的原意或重建作者的思想,还要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真理与现时生命的思维性沟通。如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词语“飞来横祸”是学生必须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很多教师在处理这个知识点时,都会这样进行引导:“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司马迁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横祸”?从而导出他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因而入狱遭受酷刑。这样的文本处理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词语“飞来横祸”的内涵,但由于它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知识”层面上的,因而忽视了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和正义感的培养。因此教师不能将解读文本的视角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否则学生只能从中体会到遇事要三避其害的观点。

(责编 郝勋)

上一篇:例谈语文课堂的生成艺术 下一篇:善问方能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