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体家庭重大灾害社会弱势群体政府救急机制建设框架初探

时间:2022-10-09 11:53:15

单个体家庭重大灾害社会弱势群体政府救急机制建设框架初探

摘要:目前,社会弱势群体某一家庭遭遇重大灾害,救急机制一般表现为社会各界人士及慈善机构的赞助,救急资金取决于媒体的宣传报道面、轰动效应和持久性,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度和支付能力;救急性质表现为个人、企业、社会、自发行为;救急功效只能解一时之需。反映出人民政府的救急机制缺位。为此,应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政府救急机制。

关键词:社会弱势群体;个体家庭;重大灾害;政府救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1-019-02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内涵、救急对象确定与重大灾害情况的界定概述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内涵

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期间出现的一个特定群体,主要是指凭借自己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生活,需要国家和社会扶助、支持的社会困难团体。目前,我国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残疾人,城乡贫困人口,失业下岗人员,天灾人祸中的受害者,农民工,老龄与高龄人口。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政府救急对象,特指这部分群体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单个家庭或其中遭遇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的某位成员。

(二)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情况的界定

救急情况主要限定在:

1、自然灾害如局部山体滑坡、洪水冲击、雷击失火等,造成的社会弱势群体某一家庭所占有的唯一的住房倒塌、毁坏,无力重建等事项。

2、生活状况导致的社会弱势群体某一家庭某位成员身患致命疾病,无力医治等事项。

3、意外事故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的社会弱势群体某一家庭房屋及全部财产损失使其陷入极端困境等事项。

二、目前某一家庭遭遇重大灾害社会弱势群体救急机制现状分析

(一)资金来源

1、社会赞助。国内外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的专项捐款及捐赠物资。

2、慈善救助。慈善总会通过医疗救助,发放助医卡、临时救急等方式开展的对社会弱势群体某一家庭成员的重大疾病专项助医。

3、公益救援。各种媒体、一些社团等组织开展的各种救急公益活动。

(二)目前的救急机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救急资金变数大。因为社会赞助、慈善救助和公益救援的单位不一、出资随意、时间无序,导致救急资金数量上的不确定性,时间上的不连贯性。

2、救急保障脆弱。救急资金数量的大小和到位的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的宣传报道面、轰动效应和持久性;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度和支付能力。

3、救急性质社会化。救急性质属于个人行为、企业行为、社会行为,自发行为。这其中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没有机会得到体现。

4、救急功效薄弱。以上三个原因从根本上导致了目前社会弱势群体某一家庭遭遇重大灾害救急机制的功效甚微,只能是解一时之需,无后续能力,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5、后续反映良莠不齐。救急方式上如果不能营造一种平和、自然的氛围,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自尊心较强或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受助者经济上暂时走出了弱势,心理上又长期进入了“弱势”,少数人甚至会终身留下阴影,长期受到精神压力。

三、政府救急机制缺位原因分析

1、主观上,政府在反贫困战略中,着重“救贫”。以“救贫”为主,尽了最大努力不断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线而忽略了“救急”。同时,“救急”又是以社会弱势群体为整体单元,忽略了社会弱势群体某一家庭或单个成员遭受的重大灾害、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

2、客观上,在现实国情下,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要靠激发所有具有劳动能力人群的经济活动,低保线只能针对特定的失去工作能力的人群,而不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福利,让社会弱势群体某一家庭或单个成员遭受重大灾害、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时,及时得到政府的救急保障。

四、政府建立社会弱势群体重大灾害救急机制的重大意义

1、政府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救急机制,是政府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

2、政府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救急机制,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为公民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是新形势下政府转变行为,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提高公信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3、政府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救急机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2006年提出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具体体现。

4、政府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救急机制,为民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是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为政之德。

5、政府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救急机制,是政府凝聚民心、激发信心,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的重大举措。

五、政府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救急基金的框架构想

(一)资金来源渠道构想

1、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每年直接拨款部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32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至3%设置预算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据此,各级政府可以区县管辖范围为单元,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救急预备费”。保证遭受重大灾害家的庭能够得到及时、足额的救急资助。

2、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救急基金税种

(1)调整部分税收项目的支付渠道和额度,将原有的一些税收项目如宴席税、个人所得税、高档商品消费税等,直接解缴一部分(如1%-5%的税额)进入救急基金。

(2)开征新的社会弱势群体重大灾害救急基金税项目,如高档次的商品房(花园洋房、别墅)房产税附加费、福彩体彩基金税、股票交易税等,纳入救急基金。

3、社会福利的部分收入纳入救急基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发行费、公益金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发行社会福利,筹集更多的社会福利资金,是国务院为发展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制定的一项特殊政策,也是国务院赋予民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据此,该项资金的部分收入可以纳入救急基金。

(二)资金管理体系构想

建立政府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救急基金财政专项账户,纳入政府“预备费”范畴管理,并根据财政部条法司《预算法手册》的解释:“在当年预算执行中,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救灾开支,发生原来预算没有列入而又必须解决的临时性急需开支,发生事前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时,可以动用预备费”原则动支预备费,专款专用。

(三)社会弱势群体建档管理

民政部门负责,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建档管理系统:

1、制定社会弱势群体衡量标准。随年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平均收入水平,一年一次确定社会弱势群体衡量标准。

2、确定社会弱势群体潜在救急对象的规模。根据社会弱势群体衡量标准,以区县行政区划为范围,每年调查一次,确定本区县社会弱势群体的具体数量(户数、人数),以确定政府救急机制潜在救急对象的规模。

同时,据此规模,再对照政府救急基金资金储备量的大小,衡量政府救急基金的应急能量和应急持久性,以便政府随时保证救急基金资金的足额储备。

3、分户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家庭财产及生活状况档案。通过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村(居)民委员会,一季度一次核实社会弱势群体各个家庭财产状况、日常生活水平,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元分户建档,以确保某家庭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救急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救急程序构想

第一步,当社会弱势群体某个家庭一旦发生重大灾害,可通过居(村)民委员会向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申请救急资金。

第二步,当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助理员根据分户建档情况,上门审查该家庭财产状况、日常生活水平,与医疗、救援机构一起评估救急资金使用额度,共同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救急资金使用额度审核表。

第三步,经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领导签注意见后上报区县民政部门审核,报经区县长批准。

第四步,区县民政部门专人与医疗、救援机构衔接,根据医疗或救援进展适时拨付救急款项。

(五)全面监督体制的建设

1、区县“人大常委会”确定一个专门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财政部条法司《预算法手册》的解释,颁布《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政府救急基金监管办法》,据此监督政府预备费的收支预算、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政府救急基金的征管和财政专项账户的管理状况。

2、区县审计部门根据区县“人大常委会”的《社会弱势群体重大灾害政府救急基金监管办法》,制定《社会弱势群体重大灾害政府救急基金财政专项账户审计实施意见》,通过一定的程序报区县“人大常委会”审核通过,据此监督“政府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救急基金财政专项账户”的专款专用状况,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救急基金的开支程序、开支数额的真实准确性。每年向一年一次的“区县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专门报告。

3、媒体关注政府预备费的预算、社会弱势群体单个家庭重大灾害政府救急基金的使用效果和社会反响,随时组织系列报道积极宣传、广为告之,增进了解、增加信任、凝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范道友.建立健全弱势群体医疗保障机制[J].卫生经济研究,2008,(7).

[2]林毅夫.政府反贫困应以“救急”为主[J].望新闻周刊,2003-4-28.

上一篇:略论好的生活 下一篇:关于权利问题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