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倡导高中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时间:2022-10-09 11:26:16

应倡导高中政治课教学生活化

摘要: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生活化,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在教师定位、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定位,理应成为实现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政治课 教学生活化 改革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也已吹响。当教师用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更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实现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怎样实现教学生活化,除了在以前提到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转变等方面,我们认为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教师定位:倾听与共舞

从本质来看,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由于对教师“权威”的过分强调,通常只有教师对学生说“不”。难怪,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把“缺服务意识”列为第一。因此,实现教学生活化其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倾听与共舞”式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不妨让政治课堂也呈现一种海纳百川的新气象;同时,“俯下身”用虚心的态度以学生为师,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让政治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舞”。

二、教学环境:从封闭、专制向开放、民主转化

教学时空方面:以往的教学,一般局限于书本和教室,教学空间单一、封闭,教学时间固定,随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间,教学时间也并不一定要固定在每周两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去获得信息,或可以利用网络或利用图书报刊资料,比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使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有更新更深的认识。

教学语言运用方面:教学中运用美的语言使知识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要讲究民主性,教师与学生作为民主平等的双方,教师在传达信息时也要使用民主化的语言,而不能是居高临下的指令性的语言。其次要讲究时代性。当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这些丰富的、全新的语言作为媒介,能拉近思想政治课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就是来源于生活当中的,从而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此外,还应讲究生活性。教师的语言要从过去偏重从文本中采词摘句转变为注重到学生生活中去提取语言,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范围内与学生对话,这样其语言就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

师生关系方面: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迁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三、教学手段:由单一向多元转化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还是使用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虽然教学内容很丰富,而且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了。事实上,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的,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生动的素材有时用简单的语言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就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必修三《文化生活》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往往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没有很好的教学实效。可是当我借助电脑课件,把汶川地震后全国上下抗震救灾的材料以图片和录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特别是看到5月19日大量群众自发在天安门广场集会默哀后,许多群众两眼含泪却振臂高呼“汶川加油、中国加油!”这一场面时,学生们早已热泪盈眶,他们的心灵已接受“洗礼”,笔者相信他们已经理解了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四、教学方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曾经读过《美国孩子的一节历史课》,里面有这么一个案例:

一天上课,达塔老师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后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拿钱来领纸,准备小测验。”教室里一片喧哗,孩子们纷纷嚷嚷:“这不太公平,为什么事先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商店里真的不是这个价钱啊!”“我的钱买了纸就不够午饭了,怎么办?”、“怎么别的老师不收我们的钱?”看着学生们的各种表情,沮丧、吃惊、生气、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小脸都憋得通红。老师低下头,再说:“对不起,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办。”孩子们持续不安,老帅坚持要收钱再发纸测验。一些平时的乖孩子,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闷头解答。只见最后一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请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上述案例中,达塔老师不是按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讲授学习内容,而是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事后执教的达塔老师说:“我是想让孩子们得到那种感受,即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这一教学策略使历史回到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学生此时对历史的感受和体验是深刻的、恒久的。这样的历史教学要比若干说教都鲜明得多,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

借鉴上述案例,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重演、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去掌握政治学科的思想方法,去发展政治学科的思维素质。当然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课前的时政演讲、合作探究、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等。但教无定法,无论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在体验感悟生活中学习知识、用知识理解分析生活,真正实现教学生活化和生活化的教育。

总之,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克隆,也不仅仅是能力的强化,教育的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让人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因此,让教师更正确地定位,让教学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也就是实现教学生活化的目标所在。

上一篇: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探讨 下一篇:关于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