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去哪儿了

时间:2022-10-09 09:57:53

近期复旦大学校庆宣传片事件可谓让众人大跌眼镜。尽管学术作假、论文抄袭等现象屡有曝光,国人的心理承受力也因此被锻炼得日益坚强,但还是不由得被此事闪了一下腰。原因很简单,复旦大学,名门望族,旦复旦兮,百年有余。这才子辈出、精英荟萃之地,又是110周年的大日子,何以让本该传达核心精神的作品陷于如此境地?而反观被“借鉴”之作品无论时空均不遥远,2014年东京大学校庆之作,这就更加让人气馁。

让人气馁,是源于对这所大学的景仰;让人气馁,也是源于一种忧虑。复旦大学百年的人文传承不可谓不丰富、莘莘学子的骄人故事不可谓不动人,面对如此丰富的素材却因何未能蕴育出新鲜独特的表述,我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去哪儿了?

想像力和创造力好比一对孪生兄弟,正是丰富的、自由的、天真的、无拘无束的想像让人们拥有了创造力的迸发与张扬。在太空遨游、坐在家里购物,这些如今看起来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生活可能只源于当初一个天马行空的想像,而今天人类生活中那些貌似异想天开的奇思,同样可能正是未来某项伟大发明的起点所在。

科技如此,艺术创作同样如此。

复制与雷同可能是艺术创作最大的敌人,没有创新力的、缺乏想像空间的作品就像一桌子已经连续吃了百天的食物,即便再丰盛,也毫无惊喜与期待可言。而不能带给观者惊喜与期待、触动观者思考与想像的作品又怎么能成为一件艺术佳作?!一个缺乏想像力与创造力的作者又怎么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呢?!

如果说缺乏想像力对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是可怕的,那么比缺乏想像力更可怕的是缺乏对保持想像力的渴望。正因为缺乏这种渴望,才懒于学习、懒于积累、懒于探索、懒于冥思,只求拿出一个结果。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就像一个没有营养的果实,也许可以果腹,但却无利于生长。既然不能给他人带来营养,谁又会把它捧在手心?

所以当我们举起相机准备拍照时,如果你躲不开被众人涉猎的题材,请一定躲开被众人涉猎的视角。学习、思索、冥想,寻找到自己独特的、富有诗意的、能够带给人想像空间的表达,这样的创作才会被别人珍视、这样的作品才会被别人捧在手心。

上一篇:方振宁·北京时间 中国馆的困惑与挑战 下一篇:刘水石携手叙利亚国家馆,界限跨越的艺术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