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10-09 09:22:05

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影响因素研究

文章编号:1001-148X(2014)04-0057-07

摘要:本文以2003-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对影响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职工的平均工资和人均GDP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参保人员的失业率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显著为负。因此,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失业保险金标准,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功能,应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建立工资关联型失业保险金标准,并合理调节失业保险金、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间的待遇梯度。

关键词:失业保险金;影响因素;广义最小二乘法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12-10

作者简介:杨翠迎(1967-),女,西安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王国洪(1985-),男,贵州铜仁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经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公平分配与就业促进的社会保障制度待遇标准、待遇梯度及其调整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373152。失业是社会分工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作为失业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失业保险金对再就业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过高的失业保险金可能带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严重扭曲和社会总产出的下降;过低的失业保险金无法保证失业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求职需求,即有可能无法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稳定失业者的消费水平,也有可能损害经济运行的效率。要想科学地确定失业保险金标准,就必须了解影响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通过什么机制来影响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梳理,通过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实证分析了各因素对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西方发达国家对失业保险金的研究较为成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失业保险金最优水平、失业保险金享受期限和失业保险金给付方式等方面。在失业保险金最优水平研究方面,Mortensen(1977)将失业保险引入失业搜寻模型中,对失业者的搜寻工作的努力程度进行了动态的分析,认为失业保险金提高了失业者接受工作的保留工资水平,从而导致再就业的下降和失业持续时间的延长。Baily(1978)认为失业保险制度通过平滑消费实现稳定经济的目的,使人们不必通过储蓄来预防因失业而导致收入下降的风险。Flemming(1978)在Baily研究的基础上,假定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费用与再就业的概率是正向相关的,并将资本市场与失业保险制度联系起来研究,研究表明资本市场越完善,最优失业保险金水平应当越低;相反,最优失业保险水平应当较高才是合理的。Crossley&Low(2005)认为储蓄和贷款同时存在下的最优失业保险金水平,应配合养老保险制度来制定才是合适的。在失业保险金享受期限和失业保险金给付方式研究方面,Davidson&Woodbury(1993)认为最优的失业保险领取期限应当是无限期的,(Meryer,1990;Moffitt & Nicholson,1982)认为最优失业保险金的给付方式应该为递减的给付方式,而Cahuc & Lehmann(2000)却认为等额的失业保险金给付方式比递减的给付方式更能降低失业率。Fredriksson & Holmlund(2001)认为失业保险体系应分为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两部分,失业者在一定的期限内可以领取到失业保险,超过这一期限后将不再领取失业保险,而改为领取失业救济金,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期限是无限的。目前,对我国失业保险金制度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的还不是很多,杜凤莲和刘文忻(2004)对我国失业救济金与城镇人口失业持续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失业救济金降低了失业者再就业的概率,延长了失业持续时间。王元月和马驰骋(2005)对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差异下的失业持续时间进行了研究,认为失业保险延长了失业持续时间,且失业保险给付期限与失业持续时间正相关。吴永球、冉光和等(2007)基于微观个体数据,对失业保险金与再就业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失业保险金的提高对从事非正式工作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对从事收入水平较高的正式工作有显著的正效应。乔雪、陈济冬(2011)运用失业搜寻模型,考察了存在隐性就业情况下的失业保险政策对搜寻努力和社会产出的影响,研究认为提高失业保险税有可能扭曲人们的搜寻努力,加重隐性就业和降低社会产出。郑新业和王晗(2011)基于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参保人员的失业率对失业保险金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而失业保险基金的收入对失业保险金水平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王乔、李春根等(2013)对我国各省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确定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我国各省的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确定方法划分为四种:按失业者失业前平均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按最低工资的一定比例、按最低生活保险的一定比例和依据《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上下限标准进行不定期调整。总第444期杨翠迎: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影响因素研究••••商 业 研 究2014/04纵观这些文献,不难发现规范分析失业保险金标准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多,而实证分析的文献较少,在仅有的几篇实证研究中均没有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江苏省按失业者失业前收入的一定比例发放失业保险金外,其它省份均直接或间接地以最低工资或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来确定失业保险金标准。所以,以往研究中遗漏了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这两个最重要的解释变量。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主要有以下新特点:第一,本文除了考虑人均GDP、平均工资和参保人员的失业率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因素外,还考虑了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第二,本文运用FGLS方法对数据进行了估计,充分考虑了数据之间的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所以估计结果更加可靠。

二、模型设定与指标选择(一)指标选择与说明众所周知各国设计的失业保险制度除了受失业保险制度理念、目标、内容影响外,还受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因素主要有制度因素、政策因素和经济发展因素等,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失业保险金是各个地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平均值。1.政策因素。失业保险金标准的政策因素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最低工资水平,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其中中央负责失业保险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地方政府负责失业保险制度的具体运行。根据国务院1999年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金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来确定。各省失业保险金确定的机制和标准各不相同,一部分省市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计算,具体比例为60%-80%不等。如浙江省、安徽省、四川省、辽宁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2011年安徽省失业保险金为528元,相当于最低工资740元的7135%;2011年四川省失业保险金为525元,相当于最低工资650元的80%;另一部分省市按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一定比例计算,但上线为最低工资标准,如和黑龙江,2011年黑龙江失业保险金标准为426元,相当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314元的135%。还有一部分省市根据失业人员失业前平均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或不定期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调整,但失业保险金标准均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也不高于最低工资标准。所以,无论从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的政策制定,还是从我国各省失业保险金发放的实践来看,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都是影响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的重要因素。

表1解释变量及含义影响因素[]指标选择[]含义[]预期符号政策因素[]最低生活保障金(LSn,t)[]国家对贫困线以下家庭的现金资助[]+[]最低工资(MINWAGEn,t)[]法律规定的最低劳动报酬[]+制度因素[]参保人员的失业率(IRATEn,t)[]参加了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与参加失业保险总人数之比[]-[]职工的平均工资(AWAGEn,t)[]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与在职职工人数之比[]+经济发展[]人均GDP(PGDPn,t)[]GDP与总人口数之比[]+

2.制度因素。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参保人员的失业率、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我国的失业保险由各地方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资金的筹集和保险金的发放,如果失业保险基金出现缺口,则由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进行补贴。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中央有明确的规定,即失业保险费为在职职工工资收入的3%,但失业保险金的具体发放标准由地方自行规定,故地方政府为了规避补贴失业保险基金的责任,倾向于维持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或稍有盈余。如2011年,全国失业保险基金收入923亿元,支出433亿元,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 240亿元;2012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 139亿元,支出451亿元,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 929亿元。为了便于分析,假定失业保险基金收入全部用于失业保险金的支付,失业保险基金实行现收现付制,且在职职工都按规定参加了失业保险。设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N,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为W,失业保险费率为T,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n,失业保险金标准为U,则失业保险基金的收入为N*W*T,失业保险金的支出为n*U,由于失业保险实行现收现付制,即失业保险基金收入等于失业保险金的支出,用公式表示为N*W*T=n*U,通过简单的变换,可得:U=W*T*[SX(]1[][SX(]n[]N[SX)][SX)](1)由于失业保险的缴费率T为由中央统一确定为3%,故失业保险金标准U与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W成正比,与参保人员的失业率[SX(]n[]N[SX)]成反比。3.经济因素。一个地区的失业保险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本文用人均GDP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越高,就具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失业保险支出,人均GDP的增加会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水平,解释变量的含义见表1。(二)模型设定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与发达国家的失业保险制度有着显著的区别,发达国家的失业保险金一般为职工失业前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失业前工资收入越高,领取到的失业保险金越多。我国的失业保险金同一地区是统一的,即无论失业者失业前工资收入为多少,失业后领取的失业保险金都是一样的。我国部分省市的失业保险金调整的直接依据是最低生活保障金水平或最低工资等。为了使模型能更好地模拟现实,本文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两个变量,具体模型如下:ln(UIBENEFITit=β1•ln(IRATEit)+β2•ln(LSit)+β3•ln(MINWAGEit)+β4•ln(AWAGEit)+β5•ln(PGDPit)+εit(2)在式(2)中,i表示个省、市、自治区,t表示时间,UIBENEFIT表示失业保险金水平,ITATE表示参保人员的失业率,LS表示最低生活保障,MINWAGE表示最低工资,AWAGE表示职工的平均工资,PGDP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εit表示误差项。(三)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3-2011年中国30个省份(除外)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原始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库,历年的《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失业保险金、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数据由各地区政府公布的文件中整理而来。(四)主要变量描述性分析本文利用式(2)对中国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因素及调整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模型中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变量名[]观测值[]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标准差失业保险金(UIBENEFITn,t)[]255[]418.4824[]165[]1519[]184.139最低生活保障金(LSn,t)[]270[]209.1519[]108[]505[]72.97025最低工资(MINWAGEn,t)[]270[]492.1185[]190[]1280[]191.0267参保人员的失业率(IRATEn,t)[]270[]0.026843[]0.00202[]0.132564[]0.015846职工的平均工资(AWAGEn,t)[]270[]25 645.69[]10 397[]75 591[]11 773.65人均GDP(PGDPn,t)[]270[]23 443.23[]3 504.16[]83 448.56[]16 110.42

表3影响失业保险金标准因素的参数估计结果解释变量[]OLS估计结果[]FGLS估计结果[BHDG1*2,WK11,WK9,WK11,WKW]系数[]标准误[]系数[]标准误LS[]0.1158*[]0.0669[]0.1160***[]0.0372MINWAGE[]-0.0432[]0.0698[]0.1164***[]0.0398AWAGE[]0.3152***[]0.0830[]0.3513***[]0.0516IRATE[]-0.1038***[]0.0300[]-0.0556***[]0.0193PGDP[]0.2113***[]0.0487[]0.1830***[]0.0382常数项[]-0.0498[]0.3917[]-0.9432***[]0.2483地区数量[]30[]30样本数量[]255[]255注:*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 表示在1%水平下显著。

三、实证分析(一)模型的检验与说明对于式(2)中参数的估计,如果就计量分析方法而言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这些方法包括混合最小二乘法(Pooled Ordinary Least Squares,POLS)、固定效应(Fixed Effect Model,FEM)和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 Model,REM)。这些方法的基本假设和适用的范围各不相同,在进行参数估计之前应对数据进行异方差检验和自相关检验。进行异方差检验可考虑使用似然比(LR)检验或沃尔德(Wald)检验,本文使用了Wald检验方法来检验各省之间是否存在异方差①, P值为00000,故拒绝各省级数据之间同方差的假设,即认为各省数据存在异方差性。除了进行异方差检验外,通常还应考虑自相关性问题,本文采用Wald检验方法进行了自相关检验②, P值为00067,故拒绝不存在自相关的假设。因此,本文选择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异方差和自相关问题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easible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FGLS)进行估计。(二)模型的参数估计及讨论将选择的指标变量带入式(2)中,在STATA120下,用FGLS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估计结果见表3。为了与FGLS估计相对比,故将OLS估计结果也放入了表3中。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通过FGLS估计的解释变量系数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通过OLS估计的最低工资和常数项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OLS估计没有考虑到个体效应、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本文接下来重点对FGLS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1.政策因素与失业保险金标准。研究结果表明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即最低生活保障或最低工资标准越高,失业保险金标准也越高。最低生活保障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弹性系数为01160,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最低生活保障每提高1%,失业保险金标准随之提高01160%;最低工资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弹性系数为01164,即最低工资每提高1%,失业保险金标准随之提高01164%。这一发现与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政策基本一致。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除了江苏省按失业者失业前收入的一定比例发放失业保险金外,其它省份均直接或间接地以最低工资或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来确定失业保险金标准。2.制度因素与失业保险金标准。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平均工资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弹性显著为正,且在解释变量系数的绝对值中是最大的,达到03513,这表明失业保险金标准对平均工资最为敏感。平均工资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平均工资的提高可以大大增加失业保险金的收入,因为失业保险金的缴纳是按工资收入的3%缴纳的;另一方面,平均工资的提高相应地提高了地区的生活水平,相当于间接提高了贫困线标准,即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而我国失业保险金又是与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正相关的。因此,平均工资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水平。参保人员的失业率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为负,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参保人员的失业率越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就越低;反之,参保人员的失业率越低,失业保险金标准就越高。参保人员的失业率与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弹性为-00556,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参保人员的失业率每提高1%,失业保险金标准就降低00556%。参保人员的失业率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保人员的失业率影响失业保险金的收入;参保人员的失业率低说明参保人员相对缴费比例比较高,即增加了失业保险金的收入;二是参保人员的失业率影响失业保险金的支出;参保人员失业率低时,失业保险金的支出也相对较少,即减少了支出。此外,参保人员的失业率往往与经济的繁荣与萧条息息相关,当参保人员的失业率低时,说明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相反,如果参保人员的失业率较高时,说明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经济周期往往也对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有一定的影响。3.经济因素与失业保险金标准。人均GDP对失业保险金的影响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其系数为01830,即人均GDP每提高1%,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01830%。这说明人均GDP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可能的原因如下:一是人均GDP的提高说明该地区人均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工作效率的普遍提高必将提高职工的工资,职工工资的提高将导致失业保险金收入的提高,从而实现失业保险金标准的提高。二是人均GDP的提高往往会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也就意味着政府有更多的财力可用于失业保险金的支付。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在综合考虑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政策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因素有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参保人员的失业率、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和人均GDP,并构建了影响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理论模型,并以我国2003-201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对影响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参保人员的失业率、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和人均GDP对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有显著的影响,除参保人员的失业率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为负之外,其它四个因素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均为正。(2)在这五种影响因素中,职工的平均工资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弹性系数最大,说明职工的平均工资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最大;参保人员的失业率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弹性系数的绝对值最小,说明参保人员的失业率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较小。(3)从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政策对其它因素的替代弹性来看,失业保险制度的替代弹性为140,而失业保险政策的替代弹性为206,这充分说明失业保险制度对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影响大于失业保险政策对失业保险制度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包括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的职工,还有一大批劳动者没有被覆盖,包括农民工、临时工、短期工和自由择业者,而这部分劳动者往往比较容易失业,且由于收入较低,平时的储蓄可能很少,所以失业时更加迫切需要失业保险来保障其基本生活开支。但由于目前他们都没有参加失业保险,所以当他们失业时无法享受到失业保险金待遇。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往往都是工作较为稳定,不太容易失业的人,且平时收入相对较高,即使失业,对失业保险的需求也不大。这就没有发挥失业保险应有的作用,也不符合失业保险设计之时的宗旨。所以,我国应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把农民工、临时工、短期工、自由择业者和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覆盖进来,等以后条件成熟时,逐步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覆盖到失业保险中来,以期实现失业保险的全覆盖。2.建立工资关联型失业保险金标准。我国失业保险费由企业、个人和政府共同负担,失业保险费按劳动者工资收入的3%缴纳,其中企业负担2%,个人负担1%,政府负担失业保险运行的相关费用。在失业保险待遇方面,我国《失业保险条例》规定了失业保险金应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失业保险金的具体数额和发放标准都没有统一的规定,但各省的标准都比较低。除江苏和海南省外,其它各省均以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为失业保障金标准的上下线,且每个失业者领取到的失业保险金都是相等的。所以,我国是筹资上的失业保险,待遇标准上的失业救助。这导致参保人的权利和义务严重的不对等,严重地影响了参保人的积极性,不利于失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的稳定。因此,我国应将现行的失业保险金标准改为按失业者失业前工资标准的一定比例来确定。这样做即可以保证失业者在失业期间的收入不至于下降太多,有利于平滑消费和稳定经济,也有利于激励人们积极参加失业保险。3.合理调节失业保险金、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之间的待遇梯度。失业保险金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和功能各不相同,失业保险金制度的功能是为了预防劳动者因失业而导致收入下降的风险,最低工资制度的最主要功能是保障劳动者及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对于低收入劳动者群体来说,这三种制度的待遇标准理应是最低工资标准最高,失业保险金标准次之,最低生活保障最低。三种制度之间的待遇梯度是否合理,不仅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收入分配本身,而且会对人们的就业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三种制度之间的待遇梯度不合理,很容易导致部分劳动者产生逆向选择行为。如当低收入劳动者失业时获得的失业保险金与工作时获得的最低工资之间的差距不够大时,获得低收入工作的劳动者倾向于放弃工作,选择领取失业保险金;同理,当最低工资标准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不够大时,低收入劳动得倾向于放弃工作,选择接受最低生活保障。所以,在制定失业保险金标准时,不但要综合考虑失业保险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要考虑到制度之间的合理梯度问题。

注释:

① 进行异方差检验的程序xttest3来自美国波士顿学院的Christopher F Baum(2001),并通过STATA实现。

② 自相关检验的程序由Drukker(2003)在Wooldridge(2002)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得来,并由STATA实现。

参考文献:

[1] 郑新业,王晗.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决定因素[J].世界经济,2011(2):103-118.

[2] 张燕,王元月.中国最优失业保险水平设计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123-136.

[3] 吴永球,冉光和,曹跃群.失业保险金与再就业行为[J].经济学季刊,2007,7(1):231-253.

[4] 别朝霞.最优失业保险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8(8):108-112.

[5] Mortensen, D.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Job Search Decisions [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 view, 1977,30(4):505-517.

[6] Bailey,M.N.Unemployment Insurance as Insurance for Workers[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 Review,1977,10(4):495-504.

[7] Feldstein,M.The Effect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on Temporary Layoff Unemploy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8: 834-846.

[8] Flemming,J.S. “Aspects of Optimal Unemployment Insurance: Search, Leisure and Capital Market Imperfections”. NBER Working Paper,1977.

[9] Crossley,T.F.and Low,H. W.“Borrowing Constraints,the Cost of Precautionary Saving and Unemployment Insurance”. 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2006.

[10]Di Tella,R and MacCulloch,R.J.The Determination of Unemployment benefits[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2,20(2):404-434.

[11]Enrenberg,RG and Oaxaca,R.L.Unemployment Insurance, Duration of Unemployment, and Subsequent Wage Gai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6:754-766.

[12]Meyer,B.D. 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Unemployment Spells[J].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90:757-782.

[13]Cahuc,p.&E.Lehmann.Should unemployment benefits decrease with the unemployment spell?[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3,77(1):135-153.

[14]Davidson,C. & S.A.Woodbury.The displacement effect of reemployment bonus programs[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3,11(4):575-605.

[15]Moffitt,R.&W.Nicholson. The effect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on unemployment[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2,64(1):1-11.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s Standard

YANG Cui-ying,WANG Guo-hong

(The S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Based on 2003-2011 provincial panel dat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s standard using Feasible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 method.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minimum wage, the minimum living allowance, the average wage and per capita GDP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s standard, while the insured unemployment rate h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s standard. Therefore, in order to develop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s standar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we should expand unemployment insurance coverage, establish 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s standard associated with wage and reasonably regulate treatment gradient among 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s, the minimum wages and minimum living allowance.

Key words: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s; influence factors; Feasible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 method

上一篇: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癫痫对儿童认知功能影响 下一篇:让我们回归音乐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