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心悟之辨证施治重脾胃

时间:2022-10-09 08:29:19

[关键词] 脾胃;气血;痰湿;胸痹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8)11(b)-054-02

笔者在临证时,不仅重视气血的辨证,并且对脾胃的调理和辨证尤为注重。调整脾胃是总体的观念,此乃取其中庸之道。下面就此作一介绍:

从《内经》的四时法则来讲,脾胃的重要性。《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法则是作为人与自然联系的规律,根据天人相应的观念,民国时,恽树玉说:“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不明此理,则触处荆棘,内经无一语可通。”《素问・至真大要论》又说的:“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内经》的“四时之法”也就是研究生命规律的一种模式。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提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也就是强调四时与五脏的变化规律,更说明脾在五脏中的重要。至于脾,《素问・真藏论》则说:“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旁。”《素问・太阴阳明论》又说:“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也就是,脾通过主运化,化水谷之精微荣养四脏、运转气机斡旋四脏,是蕴藏于四时、四脏之中的调节中心。后世称脾为后天之本即此。那么,如何从脾胃而论治胸痹证呢?

1 从经络上讲(经脉关系)

脾胃居于中焦,心居于上焦,以膈为界,互不相连,但心脾以脾胃之支脉、大络、经筋紧密联系,络气互通,故心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足太阴脾经,其支者从胃上膈注心中。胃支大络,谓之虚里,而虚里乃心尖博动处。如《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2 从五行学说

心属火,脾属土,心之于脾胃乃母子关系。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之失调而波及心脏;再者,心火下交于肾,使肾水不寒,肾精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而呈心肾交泰之常。脾胃居于中焦,气机升降之枢纽也,若脾胃升降气机失常,亦可致心肾不交,而心肾俱病矣。

3 从气化(脏腑)功能

脾胃居于中焦,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之精微以养五脏,为后天之本。《素问・经脉别论》谓:“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气》亦说营气:“从脾注心中”。而心主血脉,“脉者,血之腑也。”所以有“调中央,以达四旁”。脾胃畅达,诸脏无疾。胃寒则血薄,胃热则血浊。血薄则血衰阳微,血浊则血流不畅而血淤。是故,脾胃的损伤是发病的关键。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升降失常对气血的生化可有直接的影响。心主血脉,血行脉中,由心气推动,但就其原动力乃宗气也。“荣气不能自动,必借宗气之力以运之。”宗气的充沛则有赖于脾胃的升降平衡。如《灵枢・邪客》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若脾胃失调,运化无权,则宗气匮乏,推动无力,则血运不畅矣。重者“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饮食失调亦可致虚实胸痹,饮食的失调是发生胸痹的关键因素之一。《素问・五脏生成论》谓之:“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此亦与现代医学的观点相吻合。膏粱厚味,过嗜烟酒,多食生冷,饥饱不常等饮食失调损伤脾胃,终可诱发胸痹。《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血。”血之生成来源于水谷,若脾胃受损,则心血不足,心必失所养,变生血虚、心气虚、心阳虚。而成虚证胸痹。另外,脾胃乃生湿化痰之源,若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使痰浊内蕴,阻碍胸阳而发于胸痹。《灵枢・百病始生》即谓之:“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即指“痰浊”阻碍胸阳而发为实证胸痹。

在临床中,对胸痹的辨证应以虚实为纲,虚:气虚、血虚,气虚:劳倦、易发作、气短、属阳虚,血虚:心悸、夜间发作多、属阴虚。实证多夹湿、淤,有胸闷痛、纳呆、头昏、沉重、有痰感,脉弦滑,苔厚腻等。

4 历代文献的记载

调理脾胃以治疗胸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杂病篇》云:“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灵枢・厥病》亦云:“胃心痛,取之大都、太白。”通过针刺脾胃经脉的腧穴,调理脾胃经气,以达到治愈因脾胃失调所致的胸痹心痛之目的。汉代・张仲景开创了以药物治疗胸痹之范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并治》中指出:“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即理中汤)、橘枳姜汤等方剂的运用,俱是从脾胃中焦论治胸痹,前者温补中阳,散寒祛湿;后者温胃散痞,行气消积。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方》中亦说:“心劳病者,补脾以益之,脾王则感于心矣。”明确指出调脾以心的法则。并且应用散寒行气、除湿化痰之“通气汤”,治疗以“胸满短气,噎塞”为症状表现的胸痹证。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心,贯于肺……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主张用健脾益气、燥湿散寒、升清降浊之草豆蔻丸,调理脾胃以治心病之源。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云:“归脾汤,治气血虚弱,以致心痛。”并将此类心痛名曰:“虚痛”、“虚痛者,心悸怔仲,以手按之则痛止,归脾汤主之。”

5 调理脾胃是治疗胸痹的治本之道

5.1健脾益气法 (健运中气法)

主症:中气不足,胸闷阴阴而痛,活动加重,兼见体倦乏力,四肢倦怠,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方选桂枝汤、丹参饮、香砂六君子化裁。药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砂仁、广木香、炒枳实、桂枝、丹参、炙甘草、白芍。如心悸明显、失眠多梦重用炙甘草、加枣仁、柏子仁;淤血明显加红花、川芎;头目眩蒙加葛根(项背几几,葛根主之)。黄芪可在临证时辨证加入,或生或炙。若痰多胸闷甚,加入瓜蒌、薤白,瓜蒌滑润开胸涤痰,薤白辛温散胸膈结气,桂枝与薤白合用以通阳宣痹。

5.2 健脾养血法 (健脾益心法)

用治心脾两虚之证,临床中以胸痛或胸闷,心悸气短,腹胀,纳差,乏力不寐或多寐,面黄体瘦,食后加重,舌体胖或淡红,苔白腻,脉沉细或见结代等,多以归脾汤化裁而治。本人在临床以生脉并四君子合二陈汤而用,药用:太子参(人参)、 麦冬、五味子、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半夏、 枳壳、厚朴克、生内金、 赤芍、 丹参。本方心脾同治,脾为心之子,脾虚运化失职累及心,除胸闷痛,可现腹胀、纳差等,故以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以健脾,枳壳、半夏、陈皮、厚朴、内金以行气开脾,以助脾之运化,脾运则胸痹消。气虚加黄芪,阳虚重加桂枝、薤白,痰湿盛加胆南星,痰热加瓜蒌、葶苈子,心悸多汗加龙骨、牡蛎、柏子仁,阴虚加圣生地、地骨皮。

5.3 醒脾化湿法

由于湿邪阻滞所引起的胸痹证,以胸闷气滞。闷痛或不痛,阴天加重,脘闷、纳呆、不饮,恶心、肢体沉重、头如裹、大便不爽、小便不畅,舌胖有齿痕,脉濡细。为湿邪痹阻之证,在治疗上,以醒脾化湿法,方剂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辨证加减,药用:杏仁、生苡米仁、白蔻仁、荷叶、苏梗、厚朴、石菖蒲、半夏、茯苓、枳壳、黄连等。湿热盛者,加茵陈、黄芩、黄柏,寒湿象重加干姜、大枣,苡米仁用炒。血淤加红花、丹参、檀香。

5.4 健脾涤痰法

此法用治痰浊阻滞,胸闷痛或刺痛、痛彻背、恶心、呕吐、身体多胖、肢体酸重、倦怠、舌淡红略暗、苔厚腻,脉弦滑,此为痰浊涌滞所致。方选黄连温汤、小陷胸汤加味,药用: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石菖蒲、瓜蒌、黄连、郁金、枳实、竹茹、白术、丹参。大便秘结或粘滞加大黄、重用瓜蒌,心阳虚,去黄连、竹茹,加附子、仙灵脾。

5.5 温脾(阳)理中法

中阳虚寒,胸闷痛、绞痛、肢寒畏冷、唇青、舌淡暗、脉沉迟或紧、遇寒加重,方选理中汤加减。药用:附子、干姜、党参、白术、桂枝、半夏、良姜、白蔻仁、当归、茯苓、甘草。喘促阳气欲脱加红参、五味子,阴阳两虚,加生地、麦冬、炙甘草。

《内经》中脾胃是不分的,皆和而论之,如:“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故《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说明脾胃已不限于化水谷、降糟粕的功能,而包括了对肝、心、肺、肾四脏的调节作用,故有“存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之说,《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不之使”其间肝心之升旺与肺肾之降藏互制,肝与肺、心与肾互制,而脾胃则斡旋其中,以成四脏升降之用。

脾胃为生湿化痰之源,而痰湿为怪病之本。湿邪又分外湿和内湿,湿邪阻滞脾胃中焦之病,则胸闷、纳呆、便滞、苔腻、口黏等。故温病家用药多精、清灵、量轻,因为药味多而味厚,有碍于脾胃得运化。药多选用化湿开胃之砂仁、陈皮、桔梗、杏仁,去湿醒脾之藿香、佩兰、薄荷等,方剂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湿邪的特点:季节性、隐袭性、重浊性、阴邪、粘滞、可致痰淤、头重、胸闷等;秽浊性,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带下腥臭有异味;迁延性,阻滞气机,而胸闷或闷痛,纳呆,腹胀满;侵袭全身,五脏、六腑、皮肤、躯体;兼证多风、寒、热、气等。吴鞠通说:“土为杂气,藏污纳垢,杂病百出。”《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太阴阳明论》亦有:“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可见,脾胃之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仕玉,彭树刚,刘子彬.脾胃学说在痹证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46(10):89-90.

[2]张玉平.脾胃论治的妙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76-77.

(收稿日期:2008-05-26)

上一篇:临证心悟反佐药举隅 下一篇:乳腺癌彩色高频多普勒超声65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