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完成“一本”

时间:2022-10-09 07:45:18

在伦敦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代表团以95金71银65铜、231块奖牌高居奖牌榜首位,金牌数和奖牌数分别超越北京残奥会,创造了新的历史。每位运动员的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不妨让我们走进袁艳萍的世界,了解她背后的酸甜苦辣。

“一本”让五星红旗高高升起

袁艳萍是一名盲人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了2012年伦敦残疾人奥运会盲人柔道项目,并在决赛中,以一技“一本”将对手摔倒,摘得冠军。虽然她双眼残存一丝视力,站在领奖台上,周围的一切是模糊不清的,可她能感受到观众们注视的目光。尽管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摘得冠军那一幕,时常在她脑海里浮现。

2012年9月1日,在上千名观众的注视中,袁艳萍站在了盲人柔道70公斤以上级的决赛场上,虽然她看不清对手的样子,但她告诉自己,只要战胜对手,就能让《义勇军进行曲》在这里奏响。

现场观众们的叫喊声让袁艳萍感到异常嘈杂,她根本听不清教练员的指导。比赛开始后,袁艳萍将对手拉扯到离教练最近的位置,牢牢地压住她的大领,寻找着进攻机会,当对方身体重心向她倾斜时,教练高声嚷道:“老袁,控制好手,向后摔她!”袁艳萍知道机会来了,迅速将左腿伸到她身后,然后用全身的力量扑向她。此时观众们的叫喊声停止了,袁艳萍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感觉到:自己和她腾空而起!随即,裁判高举单臂,判决为:一本!

找到人生中的“一本”

“一本”是柔道比赛的最高得分,一旦选手成功做出“一本”动作,该场比赛就宣告结束。取得一本的胜利,对袁艳萍来说,不仅是赛场上的得分,也是她在逆境中挑战自我的完胜!

为了这个胜利,她也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艰辛。

1998年,那时袁艳萍的眼睛还好,还在平常人的柔道队里从事专业柔道训练和比赛,而转瞬之间,她却站在了运动生涯的尽头,告别了柔道赛场,那一年她才22岁。

那是一次训练时的意外,导致脚踝和腓骨受伤。经过两次手术,一块钢板和六个螺丝钉留在了腿里用来固定骨头。钢板、螺丝钉固定的不仅是她的身体,更拴住了她憧憬未来的希望。2002年袁艳萍无奈地选择了退役,曾经属于她的荣誉、奖牌,一瞬间成了过去。

2004年,袁艳萍走进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她又有了新的梦想,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完成她人生中再一个“一本”。

未来似乎应该很美好,但是——厄运却降临了。2004年底,她的视力直线下降,已经到了几乎什么也看不到的地步。在经过检查和治疗后,袁艳萍被告知:自己的视力已无法恢复。那一年28岁,在青春即将逝去的时候,她却看不清未来。

视力的急剧下降,让袁艳萍看书写字时,只能将书本尽量靠近眼睛,看不了几眼,她的双眼就酸痛难忍,出现重影。她不想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己视力有多糟糕,更不知道自己能支持多久:每天早上6点起床,开始练习听力,用复读机一遍遍地放着晦涩难懂的英语对话;晚上下了课,就去自习室,将白天所学的课文反复抄写,直到可以默写出来。她还和一位学妹组成了学习对子,每当老师布置英语作文,袁艳萍就将写好的文章交给她,请她帮忙检查,有时200多字的文章,改过三四遍,才算完成。

坚持是完成“一本”的唯一方法

在苦苦坚持的时候,她得到一条消息:国家盲人柔道队在北京集训。尘封已久的记忆被唤醒了,袁艳萍想重新站在柔道场上,用漂亮的“一本”战胜对手。尽管那时她已年近三十,还带着一身的伤病,她问自己:“袁艳萍你的身体吃得消吗?能挺住大运动量训练吗?”可挑战自我,能够再次站上领奖台的愿望,让她不顾一切地将这些顾虑抛到了脑后,袁艳萍把想要加入柔道队的想法通过邮件发给了北京市朝阳区残联,不到两个星期,一件全新的柔道服便真的穿在了她身上!

尽管在学习方面还是很吃力的,但她也不想放弃自己最爱的运动,为了两方面都不耽误,没有其他办法,只能坚持,坚持,再坚持。周一到周五在学校学习,星期五下课后就背上自己的训练装备,换乘两趟车去训练场地,周日再返回学校。没有节假日,没有娱乐活动,不能同父母见面,就这样,她咬牙扛下了两年。天道酬勤,在这两年中,她不仅收获了盲人柔道世锦赛和世界盲人运动会共三项个人冠军,同时也顺利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接着,又在北京残奥会上以三个“一本”完美夺冠。

2012年,袁艳萍36岁了,偏大的岁数,让她在训练时力不从心。残奥会封闭集训从2011年11月开始,每天两到三练,实战课上,全部都是和健全男队员对抗,有时对抗太激烈,被摔得一股股钻心的疼痛从后脑涌到眉骨,两三天都缓不过来。天天大运动量的身体素质练习,让两条腿只能直着走路,膝盖没法弯曲,每天下楼,身体都要侧着,一级一级台阶地往下挪,或许是因为年龄大的缘故,训练得越累越睡不着觉,有时只睡三个小时。因为疲劳和压力,她常会从梦中惊醒。但辛苦没有白费,在伦敦盲人柔道决赛中,袁艳萍在五秒内,以“一本”战胜对手,摘得冠军。

赛场上,她是一名盲人柔道运动员,生活中,还是一名普通的残疾人工作者。没有集训的时候,就在北京市朝阳区残联负责文体宣传工作。撰写活动策划、联系场地、组织编排活动,这些工作虽然琐碎,但袁艳萍感到骄傲,因为她在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将国家对残疾人的关爱传播给更多的人。

袁艳萍的生活需要挑战,因为能带给她成就感。2016年,袁艳萍将40岁,但对于自己未来的运动生涯,她要说:“只要国家需要,身体允许,我就义不容辞,再次踏上残奥会的征程,完成下一个‘一本’。”

上一篇:女人独行,妙不可言 下一篇:伊丽莎白:把帽子文化带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