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预习 助自学

时间:2022-10-09 07:26:40

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九年义务教育小语教材将《预习》编入课例,使预习成为小学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预习”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重视预习的个体差异,强化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尝试学习,自读自悟,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自学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但预习语文,对许多学生来说,常常感觉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么骑马观花,将课文粗略看一遍,就算是预习;要么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只查出几个生字生词,或至多了解一下文学常识,便以为是预习。结果与老师要求的甚远,预习与不预习半斤八两,那么如何搞好预习呢?

一、教给预习方法

1.粗读课文,解决字词,了解主旨预习课文,应对课文有一个大概了解。为此就应首先粗读课文,解决字词,扫清障碍,弄清课文的主旨,知道课文围绕什么而写,写了些什么,线索是什么,文章好在哪里。

2.读、思、图、画、查。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

3.对课文重点进行尝试性分析在掌握课文的重点之后,应在教师讲解之前,进行尝试性分析,而不要被动的等待老师讲解。通过分析,找出课文是怎样突出主旨的,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这些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什么用这些方法,从而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4.扩展、联想、想象、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预习课文,不要只停留在课内,还应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达到巩固、运用和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指导预习过程

1.赏读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把课文通读顺,而后整体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能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2.析读课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针对学生的这个弱点,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联系。

3.细读深究课文。结合课文,在对全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充分的预习之后,要尝试性地解决课后题,以检查自己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以便能及时查漏补缺,同时对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先画下来,当作自己的难点,以备听课时认真听讲,当堂解决。师要注意了培养学生“问”的意识,引导学生从敢问到善问,积极动脑,进入角色。质疑之后便进入讨论阶段,这是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在相对自由的讨论天地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大限度地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目标和思维形式,相机诱导,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听取别人意见的关系,适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

三、养成预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来之不易,预习要做到以下“四勤”:

第一,勤动脑。预习中要独立思考。孔子曰:“学而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用自己的头脑去做主动、独立、有效的思考,才能深入钻研,使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财富。

第二,勤动笔。做好简要的预习笔记。要在新课教材上圈点勾划,写简要评注;在此基础上写好简要的预习笔记。预习笔记可以同课堂笔记合一,使课堂笔记成为预习笔记的修订和补充。

第三,勤动手,多做练习、操作。结合课前预习,按新课要求及教师的提示,多做一些自选练习题、实际操作、现场观察等,以丰富感性知识,加深对新课的理解。

第四,勤问,求得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对预习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要同学请教。

四、预习的收效

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

2.自我的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预习有助于学生的自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下一篇:妙用课堂表演 服务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