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时间:2022-10-09 06:51:58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清脉络、初步欣赏与运用能力。本设计以“感、读、悟、内化、运用”为线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朗读感悟语言的魅力中获得知识积累、学习方法与能力提升。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准确流利朗读课文。

2. “自问自探”学习,研习灰椋鸟归林时的优美句段的描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提升人文性理解能力,通过对鸟归的生动描写,自主获得对鸟类、自然的热爱之情与对鸟类、自然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自问自探”学法运行,对精美描写学习与运用能力;

2.提升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保护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入境生趣

1. 听《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交流搜集资料,展示对作者徐秀娟的了解和看法,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出示灰椋鸟的图片并作简介。

2.预习展示:投影“灰椋鸟”“水杉”“深涧”“栖息”“扑棱棱”“翩翩起舞”“情不自禁”“郁郁葱葱”等词语,师生合作,识记理解生字、词及书写与意义。

二、自学生疑,质疑问难

1.课题“灰椋鸟”能让我们想到什么,有什么需要问的?

给学生自由交流空间,让他们组内进行交流探讨。结合学生问题,提出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呢?(板书:写什么)

组织学生分节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交流讨论,形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认识和把握。结合学生的概括课堂板书。

(板书:想看――观赏――感受)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灰椋鸟”及课前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再看课题,思考给课题加上什么字,就能较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那句话可以对这篇课文全部概括?(“看”或“观赏”,“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结合课文分析与概括能力;提高对主题内容的把握能力。)

三、学习释疑,解决疑难

1.精读第1节。

思考:作者是怎么想到去看灰椋鸟的?

交流:“早就听说”,说明很久之前就想看;“就再也忍不住了”“亲自去看一看”,说明想看的欲望很强烈。

思考:先写“有什么好看的呢?”,后写“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前后矛盾,为什么写?

学生交流讨论,板书:为什么写(欲扬先抑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关注段落中重要词语和句子,通过分析掌握写作特色。)

齐读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4节。

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的?该段怎么写了灰椋鸟归来景象的,从哪些方面写的?

交流:“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排空而至” (规模大,数量多) “老远就听到叫声”(数量多)。

合作:谈谈“整群整群”、“数百米”、“巨大的椭圆形”等描写的优点。

思考:这是作者看到的灰椋鸟归来的壮观景象,那么,作者听到什么呢?

交流:“不停地鸣叫”,“互相倾诉”“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互相应和”“边飞边鸣” (板书:点面结合)

探究:假如你现在就是林中一只灰椋鸟,想象一下你向同伴倾诉哪些见闻和收获,会怎样去呼唤、和应自己的同伴与儿女呢?

学生大胆想象,自己交流,说话练习。

运用:用“好像……又像……”说话:

清晨,荷叶上的小露珠好像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点拨:可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

思考:读到这儿,看看课文围绕“壮观”而写,你有什么疑问吗?

交流:为什么写鸟儿的叫声?

讨论:这一段没有写出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却写出了鸟儿的富有亲情、人性化的表现,富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也正是有了对鸟儿的喜爱,才能写出鸟儿归林的壮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阅读、寻找课文中的精美描写内容,分析描写的方法和作用,通过想象探究、仿写运用加强对写作方法的习得。)

齐读第四自然段。

3.速读2、3节。

思考:我们学完了课文的第四节,再回过头来看看课文的第2、3自然段,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想想为什么写这两节?

交流:环境描写,是灰椋鸟多,归林壮观的原因呀!

四、反思学习,回顾小结

1.回顾所学,贯通学法,留下思考。今天我们跟着徐秀娟观看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作者之所以能写的如此生动传神,是因为――善于观察,欲扬先抑,运用了修辞手法。

2.对这篇课文前四节的学习之后,有什么收获?

内容、阅读方法、写作手法。

五、引导实践,迁移创新

1. 课后,请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归林后”这一个场面。

2. 选择一个写作方法,围绕“课间活动真有趣。”写一段话。

板书

灰椋鸟

写什么 怎么写 为什么写

壮观 想看 欲扬先抑

观赏 点面结合

感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洪泽县三河中心小学)

上一篇:第二节 猜测和揣度别人的心理活动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