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矿坑水利用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2-10-09 06:40:18

鄂尔多斯矿坑水利用可行性研究

【摘 要】对鄂尔多斯(重点)煤炭矿区的疏干水(矿坑水)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水质,评价其作为供水水源的可行性。

【关键词】矿坑水;水资源;可行性研究

矿井水是矿床在开发过程中由大气降水、 地表水、 地下水和生活用水等涌入矿井而形成的水。近些年来,随着煤炭开采量的增加和矿区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用水更趋紧张, 以致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矿井水的资源化是解决煤矿缺水和矿井水污染环境的最佳选择, 可以达到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效益的。

1项目背景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7°35′24"~40°51′40",东经106°42′40"~111°27′20",总面积86752km2。鄂尔多斯市煤炭、天然气以及其它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鄂尔多斯盆地国家级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重点地区。随着能源基地建设和经济快速增长,水资源短缺已非常明显,成为制约能源基地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寻求破解鄂尔多斯市水资源危机的对策、协调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战略命题,急需开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科学、合理配置区域水资源,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新秩序。围绕鄂尔多斯市对水资源的需求,分析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并对具有供水前景的重点富水地段进行勘察与评价,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式,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今后一定时期政府决策提供地下水资源技术依据。

2鄂尔多斯矿坑水调查内容

鄂尔多斯矿坑水水资源调查分析取样时间为3-4月份,主要对(重点)煤炭矿区的疏干水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水质,评价其作为供水水源的可行性,取样是与测绘工作同时进行的。

3 鄂尔多斯矿坑水调查依据及评价标准

矿坑水利用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煤矿企业应充分挖掘矿坑水开发利用潜力, 尽可能做到矿坑水不外排; 其次, 与煤矿企业相邻的其它行业的工业企业, 在经济与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跨企业调用矿坑水; 第三, 煤矿企业处理达标的矿坑水一般排向沟渠或河流中, 沿河( 渠) 两岸的村庄为矿坑水利用提供了最为便利、最为普遍的开发途径, 或兴建各种蓄、提、引灌溉工程, 或直接引用矿坑水作为农村生活用水等; 第四, 利用废旧矿井建设地下水库贮存矿坑水, 变废为宝. 矿坑水综合利用。

目前矿井疏干水资源可广泛应用在采煤洒水、洗煤、冲洗厕所、的方向有: 矿井的防尘用水 、井下消防洒水、洗煤补充用水、热电厂循环冷却用水[ 、绿化道路及贮煤防尘洒水、施工用水、矸石山灭火用水、农田灌溉用水 、绿化等工农业生产及各部门。根据矿坑水综合利用途径,

4鄂尔多斯矿坑水调查结果

5矿坑水利用可行性评价

在缺水地区,新建项目采用矿井疏干水作为供水水源,实现分质供水、优水优用,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矿井水作为生活引用水需进行技术处理, 处理工艺为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处理, 主要是解决矿井水浑浊度、色度、细菌超标; 另外由于矿井水耗氧量超标, 需加粉沫炭吸附。经过净化处理后可达到用水标准。

近年来, 国内对矿井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了不少的尝试, 根据不同地区矿井水水量和水质特点, 研究净化处理工艺技术, 主要包括工艺参数、主要处理构筑物、主要处理装备以及与处理工艺配套的自控监控系统和专用药剂, 在确保处理水量和水质的前提下, 尽量降低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 并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矿井水处理方法相对成熟。一般的井下废水因其污染物主要是煤粉、岩粉及杂物, 含悬浮物质较高, 采用混凝、沉淀、过滤及杀菌水处理工艺, 是目前煤矿处理矿井水中悬浮物比较成熟的净化处理工艺, 混凝方式多采用泵前加药混合和管道混合器混合方式, 添加混凝药剂(如碱式氯化铝),反应过程是通过药剂的水解和悬浮物颗粒与胶体起电中和、架桥吸附和网捕作用, 使微细的颗粒及胶体脱稳, 相互碰撞凝集形成细小絮凝体。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能够满足生产用水要求。如果是高矿化度矿井水, 净化处理后, 可采用掺入低矿化度的水, 达到混合后降低矿化度的办法, 或采用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进行淡化, 出水水质也能够满足生活用水要求。

6结语

矿井水属深层地下水, 其水质优良,水量充足, 由于在井下汇集和输送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外排后, 不仅浪费了资源, 而且对水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对矿井排水加以利用, 不仅使矿井水资源得到了利用,同时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矿井水经净化后作为工业及生活用水, 不仅在国内有先例,在技术上也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参考文献:

[1]鄂尔多斯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大纲

[2]郑艳辉1, 任友山2, 司井丹1, 李滨江1。开发利用矿井疏干水是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6)

上一篇:高层建筑土建施工技术措施刍议 下一篇:深厚软土地区浅基坑及基础工程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