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棉产区棉检队伍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0-09 05:46:04

非棉产区棉检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伴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检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非棉产区为代表的专业纤检机构棉花检验队伍正面临新老更替、人员流动、开疆破土的时代变迁。在法治建纤检、改革谋发展、全国纤检一盘棋的大背景下,非棉产区棉检队伍建设更显历史厚重感、使命感。以四川破题,探讨非棉产区棉检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思考工作的方向。

四川植棉变迁

据公元前2世纪的《尚书》记载,当时的海南岛居民已经种植棉花。至少在秦汉时期,四川盆地就开始种植棉花。从清末引入陆地棉种植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四川省棉花产量达到高峰,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四川作为产棉大省,棉花主产区集中在简阳、射洪、仁寿、三台、中江、南部、仪陇等县,皮棉年产量稳定在15万~20万吨,此后四川省棉花产量开始出现滑坡,至1998年每年皮棉产量仍稳定在10万吨左右。2005年以前四川省棉花产量滑坡逐年加剧,全省棉花产量在维持3.0万吨左右,成为棉花非主产区,形成了几大棉花种植片区:以射洪为中心的川中片区,是当时四川省棉花生产比较大和稳定的片区,包括射洪、大英、安居、蓬溪、中江、三台等县,年产皮棉1.2万吨;以南部为中心的川北片区,包括南部、盐亭、西充、仪陇、阆中等县,年产皮棉1.0万吨;以简阳为中心的沱江流域片区,包括简阳、仁寿、乐至、安岳等市县,年产皮棉0.8万吨。总体来看,1978―2005年,四川省棉花产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动[2]。目前,全省除射洪、三台等几个县零星种植外,其余产棉市县不再植棉。

影响四川棉花种植的因素主要有:(1)经济效益因素。受棉花和替代作物的价格比、棉花的单产、非农业就业机会和收入的提升等条件影响,四川种植棉花耗时、费工、产量少、成本收益比较低。棉农改种经济作物,或是选择就地、外出打工[2-3]。(2)气候地理因素。四川属于长江流域棉区,主要产棉区分布于北纬29°40′~31°39′之间,年雨量丰沛但分布不均,常年有夏旱和伏旱,棉花吐絮期间秋雨多[1]。四川省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同时,四川地区多丘陵、山地,土地错落、零散,制约了棉农规模化种植。绝大部分植棉土壤又是紫色土,且不同程度地缺硼,土壤肥力、水分渗透性对棉花生长产生着重要影响[4-5]。(3)制度政策因素。伴随国内棉花流通体制、检验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棉花宏观政策倾向性支持和调动拥有得天独厚棉花种植自然环境的新疆地区扩大棉花种植。同时,加入WTO后,国内进口棉花入关门槛降低,大量的进口棉花对国内棉花生产形成强有力竞争。(4)地方经济因素。随着四川省经济的转型发展持续推进,大部分传统棉花主产市县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同时,受产业转型升级、东南亚竞争激烈、国际国内消费市场不理想等条件制约,棉纺企业普遍效益不佳,用棉量下降,农村基本无植棉意愿。

四川棉检队伍现状

长久以来,许多纤检机构的业务工作都是围绕当地的棉花公证检验,但随着棉花检验体制改革迈入深水区,以新疆地区为代表的棉花主产区基本实现了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即通常所讲的“产地检验”,而使用棉花为主的非棉产区,以四川地区为例,近几年省内经营性棉花公证检验急剧萎缩,现基本无“销地检验”。

目前的区域优势是:依托凉山、南充、绵阳等市州的桑蚕资源优势;达州市的苎麻资源优势。为此,四川纤检机构独立或联合建立了中国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成都实验室、中国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凉山实验室、中国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南充实验室、四川省苎麻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展干茧和苎麻的公证检验工作。同时拓展了业务维度拉伸,以检验技术和职能职责为依托,突出行政辅助作用,加强与民政、教育、卫生、工商等系统以及大型商场、电商的合作,正在业务上进行改革转型。此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质监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给纤检系统带来了新课题、新挑战,内部资源整合、部门结构调整、业务模式变革等都对单位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近几年,许多棉检领域经验丰富的老同志由于年龄等原因相继退休,各纤检机构棉检队伍处于新老更替的局面,以中生代为主的棉检人员成为支柱,新生代的棉检人员成为后备力量。这一轮人事变动,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思维。然而,部分机构在棉检人员培养、造血能力上略显薄弱,体现在全省开展的棉花比对中颜色级、手扯长度两个项目相符率不理想,暴露出对国家棉花新标准没有吃准吃透、棉检业务骨干缺少日常技能练习、年轻同志手扯长度等基本功不扎实、工作浮躁不用心等问题。

受制于非棉产区的客观因素,各纤检机构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将公检类职能整合进一个部门或是检验中心,大多数棉检人员在日常从事着其他产品的检验,部分注册棉检师转岗或是调离纤检系统,不再从事棉花检验工作。人员流动性的增加导致部分单位的棉检人员技能的生疏,棉检技术人员过少以及棉检队伍体系建设的困难。

棉花检验既是专业性强的工作,更是政策性强的工作,“全国纤检一盘棋”的战略部署主要就体现在棉花公证检验上。近几年,围绕国家棉花宏观政策的实施,新疆棉花公证检验工作的需要,根据中纤局统一安排,许多纤检机构都参与了国储棉、新疆监管棉的入库公证检验。管理、技术业务骨干以及各岗位抽调的中青年同志克服了远离家庭、气候严寒、工作强度大等不利因素,顽强拼搏,充分履职,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探讨

(1)加强棉检核心队伍的相对稳定。以棉花为代表的公证检验通常具有时间短、任务重的特点,这就要求团队尤其在关键岗位减少磨合期,分工合作迅速形成战斗力。为此,非棉产区的纤检机构在日常组织管理和工作任务上,需要考虑棉检队伍核心成员的相对完整性。同时,采取“传帮带”、任务责任制等方式培养多名中青年棉花检验骨干,有利于核心岗位的新老更替和人事调配。

(2)加强棉检技能水平的提升。通过日常内部定期技能培训、考核,以及参加全国、片区、全省棉花检验比对,提升非棉产区棉检人员技术水平。此外,继续开展国家棉花新标准特别是颜色级检验的再教育工作。

(3)加强棉花质量督查工作的力度。棉花作为纤检机构的核心职能,在基本无经营性棉花公证检验的现状下,非棉产区更需要采取寻访、调阅资料、现场查看等方式对棉花仓库、纺织企业的棉花质量开展监督检查。

(4)增加对棉检队伍的关怀理解。在国家棉花宏观政策调整,以及非棉产区机构、业务改革双转型的大趋势下,棉检人员总体上会呈现上半年参与其他检验活动,下半年赴新疆参与棉花公证检验的周期性状态,业务量和工作强度并不轻松。因此,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理解,增加群体的归属感、荣誉感。同时,适时采取轮换等方式有利于锻炼纤检队伍的品质,以及维护棉检工作的长期发展。

专业纤检机构的法定职责和发展历史,决定了棉花工作在机构中的基础地位。反观现阶段,依据单位改革定位和市场化发展程度,非棉产区多数纤检机构仍然离不了棉花。因此,需要加强非棉产区棉检队伍建设,开展好棉花公证检验、棉花监督检查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伯祥,张大勇,张杰,等.四川棉花生产滑坡原因及其对策[J].江西棉花,2008,(4):6.

[2] 钟甫宁,胡雪梅.中国棉花生产区域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8,(1):5-9.

[3] 朱启荣. 中国棉花主产区空间布局变迁研究(1980―2002)[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4] 唐时嘉,罗有芳,张建辉,等.影响四川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土壤障碍因子研究Ⅰ.四川植棉土壤肥力特性背景[J].西南农业学报,1991,(3):58-63.

[5] 张建辉,唐时嘉,罗有芳,等.影响四川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土壤障碍因子研究Ⅱ.四川植棉紫色土的水分物理性质及其对棉花生长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1994,7(2):82-88.

(作者单位:四川省纤维检验局)

上一篇:印度:解码中国技术纺织品市场 下一篇:简析影响HVI检测数据有效性的几点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