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的多元词汇化及认知解释

时间:2022-10-09 04:37:34

“早晚”的多元词汇化及认知解释

摘 要:现代汉语中的“早晚”是由古代的反义并列短语词汇化而来的,在词汇化过程中,它不是沿着单一路径演变的,而是存在多重演变路径,发生了“多元词汇化”,本文将对这一辐射状演变轨迹及其动因进行描写和阐释。

关键词:多元词汇化 隐喻 类推 情态化

反义并列双音词是指构成并列双音词的两个语素,在参与构成双音词时的义位相反或相对[1](P305)。“早晚”便是现代汉语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反义并列时间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其释义如下:(1)早上和晚上:他每天早晚都练太极拳;(2)或早或晚:这事瞒不了人,早晚大家都会知道的。(3)时候:他一清早就走了,这早晚多半已经到家了;(4)泛指将来某个时候:你早晚上城来,请到我家里来玩。那么这些义项是怎样衍生和发展的?其演变轨迹是怎样的?各义项之间的嬗变关系如何?“早晚”是何时成词的,词化后又有哪些发展变化?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询问时间“早晚”的词汇化及“将来”义的衍生

“早晚”最初连用是在先秦时期,不过我们仅在《韩非子》中发现1例:

(1)举事慎阴阳之和,种树节四时之适,无早晚之失,寒温之灾,则入多。(《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上例中的“早晚”宜解读为“过早或过晚”,在句中充当定语,是并列短语不是词。

汉至魏晋,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第四版)穷尽检索到11例“早晚”连用的用例,但其语义还没有融合,可表示“先与后”“早或/还是晚”“早上和晚上”等义,如:

(2)生有早晚,禄相当直,善恶异处,不失铢分。(《太平经合校卷》)——先与后

(3)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齐民要术卷第一》)——早或晚

(4)尚子昔薄宦,妻孥共早晚;贫贱与富贵,读易悟益损。(陶渊明《尚长禽庆赞》)——早上和晚上

(5)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抱扑子·内篇卷之十三》)——时间

以上(2)—(4)例中的“早晚”仍然是并列短语,因为“包含两个语素的双音组合,在中间或前后加上别的词语(主要是虚词),意义和功能基本不变的,一般可以认定为词组,反之是词。”[2](P42)并且从语义上来看,此3例中的“早晚”表达的是一正一反两个概念,其语义还没有融合。例(5)中的“早晚”与“常制”相对举,而“常制”在魏晋时期已经是一个凝固的词,表示“旧时的形制,通常的制度”等义[3](P23-24),所以这里的“早晚”可以理解为“常规的时间”,看做短语到词的过渡,是短语到词的接口。因为据程湘清[4](P58):区别词和词组,结构标准是可靠的,意义标准显然是不能忽视的,至于对举和频率则只能作个参考,因为古人在修辞上讲究对偶,并不像后来格律诗那么严格,出现在同样句式、同样位置上的双音组合是词还是词组并不见得是一致的。

直到北朝《洛阳伽蓝记》,“早晚”才真正成词,见例:

(6)太尉府前塼浮图,形制甚古,犹未崩毁,未知早晚造?(《洛阳伽蓝记校注卷第二》)

(7)有洛阳人赵法和请占“早晚当有爵否?”(《洛阳伽蓝记校注卷第四》)

《颜氏家训》中亦有类例:

(8)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时以为笑。(《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二》)

刘盼遂曰:此甲问乙子,乙将以何时可以枉过,乙子不悟,答以其父已往,遂成笑柄。盖六朝、唐人通以早晚二字为问时日远近之辞,洛阳伽蓝记璎珞寺:“李澄问赵逸曰:‘太尉府前砖浮图,形制甚古,犹未崩毁,未知早晚造?’逸曰:‘晋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姚泓,军人所作。’”由此可见,上3例中的“早晚”均是询问时间,表示“什么时候”,此时的“早晚”已经成词,因为在句法位置上其都位于谓词前,并且在语义上其不再代表两个相反的概念,而是两个语素合成后共同表示一个概念,用于询问时间。不过此时的“早晚”还不是副词,只是相当于现在的疑问代词。

“早晚”询问时间用法一直沿袭到唐宋,并且见次率较高,其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用于询问过去之事,如:

(9)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其子曰:“顷来有之。”(《北史卷九·列传第七八》)

(10)迁又回:“和尚自离曹谿,什么时至此间?”师曰:“我却知汝早晚离曹谿?”(《五灯会元·卷五》)

(二)用于询问未来之事,如:

(11)早晚是归期,苍穹知不知。(《全唐诗·第八八九卷·菩萨蛮》)

(12)常问三命僧化成曰:“吕参政早晚为相?”化成曰:“吕给事为参政,譬如草屋上置鸱吻耳。”(《东轩笔录卷之七》)

(三)用于询问现在的时间,如:

(13)山置经曰:“日头早晚也。”师曰:“正当午。”(《五灯会元·卷五》)

上例中“日头早晚也”应该解读为“现在什么时候了”。

(四)用于反诘句,表示否定,如:

(14)怀耽十月千般苦,起坐身心早晚安。都讲阇黎著气力,如擎重担唱看看。(《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

经云:阿娘怀子,十月间(艰)辛。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因此句中的“早晚”虽然仍可以今译为“什么时候、何时”,但不是疑问点,而表示的是一种反问,其意在否定。

正因为“早晚”可以询问过去、现在、将来之事,所以才具有了向“将来”之义嬗变的理据,“早晚”表示“将来的某个时候”即来源于询问将来时间的“早晚”,这种用法大约出现在元代:

(15)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你只讨那打骂吃。(《元·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楔子》)

例(15)中前面有“如今”与“早晚”相对,表示“现在你在蔡婆婆家,以后如果顽皮将会被打骂的”,此处的“早晚”明显也应解读为“将来”义。

“早晚”表“将来”之义在明代使用已经很普遍,但是到了清代中叶以后从书面语中逐渐引退了,消失的原因,据谭耀炬[5](P40-41)是因为词汇的兴替,因为清代以后表示未来时间的“将来”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在书面共同语中慢慢取代了“早晚”,至今“早晚”只是在少数方言中还使用着。

因为“早”和“晚”是时间域的两端,可以概括指代整个时间语义场,所以“早晚”可以由表示具体的时间概念(早上和晚上、早或晚)向抽象的上位概念隐喻投射,从而引申出“一般时间”之义,又由一般向特殊隐喻投射,产生了询问时间“什么时候”之义,因此可以说,并列短语“早晚”通过两次隐喻过程完成了这次词汇化。词汇化之后的“早晚”又因为可以询问未来之事而引申出“将来”义。

二、“早晚”向“多早晚”“多咱”的发展

通过上述论证可知,询问时间义的“早晚”成词于北朝,在唐宋得到了发展,然而到元代,通过语料的检索考察发现,询问时间很少使用“早晚”,而是被“多早晚”所代替。如:

(16)(唱)你姨姨早晚在那里?(俫云)敢是请太医去了也?(正末云)多早晚去了?(俫云)早辰间去了。(《全元杂剧·无名氏·都孔目风雨还牢末【第一折】》)

(17)(秦修然云)小姐,我此去,明日多早晚来?(正旦云)你白日休要来,可在晚间来。(《全元杂剧·石子章·秦修然竹坞听琴【第一折】》)

(18)鬼力,是多早晚时候也?(鬼力报科,云)报的尊神得知,夜至三更也。(《全元杂剧·刘唐卿·降桑椹蔡顺奉母【第三折】》)

以上几例中,(16)例是用“多早晚”来询问过去之事,(17)是询问将来之事,(18)是询问现在的时间,由此可见,元代口语中的“多早晚”在意义和用法上与唐宋时期的“早晚”大致相同,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元代口语中会用“多早晚”替代“早晚”来询问时间这不是一个词的偶然变化,而是与一系列同类词语同步发展的结果。因为在近代汉语或之前,除了“早晚”之外,还有“大小、近远”等反义并列式复合词也可以用于询问度量,如:

(19)帝又问:“尊师饮户大小?”净能奏曰:“此尊大户,直是饮流,每巡可加三十五十分,卒难不醉。”(《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

(20)于延陵授建州刺史,中谢,上问之曰:“建去京师近远?”延陵曰:“八千里。”(唐《东观奏记下卷》)

像“早晚”询问时间一样,“大小”可以询问容量,如例(19),“近远”可以询问距离,如(20)。后来“‘大小’、‘近远’等前加‘多’分别代替‘大小’、‘近远’这种疑问形式,形成了‘多大小’、‘多近远’的形式。”[5](P11)如:

(21)“那珠儿多大小?”(《朴通事谚解》)

(22)那军每说:“帖木真家里有也无?离这里多近远?”(《元朝秘史·卷三》)

(23)(末唱)妻呵!你道是我置下我死合穿,知他这土坑中埋我多深浅?(《元刊杂剧三十种·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杂剧【第二折】》)

综观以上分析可知,元代“多早晚”代替“早晚”询问时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同类反义并列式复合词表疑问或反诘时的发展形式一样,经历了由“正反词多+正反词”的演变路径,由此也体现了词汇发展的系统性。不过元代文献中“多大小、多近远、多深浅”这样的疑问形式并不多,而是大量使用“多大、多远、多深”这样的“多+积极义形容词”表疑问或反诘,并且这种形式一直保留到了现代汉语中,因此我们认为这类反义并列式复合词表疑问或反诘是经历了“正反词多+正反词多+积极义形容词”的演变历程的,那么“早晚”有没有遵循过这一演变模式,发展成“多早”来询问时间呢?

通过穷尽检索《汉籍全文》(第四版)明、清两代的文献发现情况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明清两个时期询问时间的除了“多早晚”“多早”以外还出现了“多咱”①,这三个词在此期间一直共存使用着,只是使用频率不同,见下表:

多早晚 多早 多咱

明 代 4 3 31

清 代 130 10 69

由上表可知,与元代相比,明代“多早晚”的使用频率下降很多,这一时期主要使用“多咱”来询问时间,到了清代“多早晚”的使用又频繁了起来,不过这一时期的“多咱”用频也比较高,反倒是按照常理规则应该发展起来的“多早”在两个时期的见次频度都很低。

通过考察发现,明清两代使用“多咱”有明显的方言倾向。明代“多咱”的31条用例都是出自《金瓶梅词话》(24例)和《明清民歌时调集》(7例),而这两部著作的作者分别是山东的兰陵笑笑生和江苏的冯梦龙,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现在的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晋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中都还使用“多咱”,因此我们推测“多咱”的使用是跟作者的方言有关系的。同样据卢志宁[7](P28-34)清代“多咱”明显体现了北方方言词的特点,因为从其出现的文献看,多数作品作者的籍贯都属于北方方言区,所以可以断定“多咱”一词主要存活于几大方言中,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多咱”的原因所在。

那么“多早”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呢?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这可能跟另一个同样用于询问时间的形式“什么时候”的迅猛发展有关。在元代仅发现1例用“什么时候”询问时间的用例,而到了明代一下子增到了34例,清代更是增加到了384例之多,在数量上以绝对优势压倒了“多早”,而“多大、多远、多深”等都没有遭遇这样的竞争,所以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其实,在明清时期“什么时候”跟“多早晚”同样进行了竞争淘汰,最后“多早晚”不敌“什么时候”而慢慢消失,“什么时候”成为现代汉语中询问时间的主导。

三、“早晚”向“这早晚”的发展及其偏义现象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元代“多早晚”取代了“早晚”用以询问时间,“早晚”的“什么时候”义逐渐消失,但是通过考察发现此时“早晚”引申出了“时候”义,并开始与“这、那、喏或偌、好”等词组合,于是在元代文献中出现了“这早晚、那早晚、喏(偌)早晚、好早晚”等,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8](P363)指出“‘早晚’用作疑问词的时期,疑问的意思就含蓄在这两个对待的形容词本身上。到了‘多早晚’的形式出来之后,疑问的意思转移在‘多’字(=多少)上,‘早晚’就凝固成为一个多少跟‘时候’同义的词,这才产生出‘这早晚’这个词。”见例:

(24)老身今日且不索钱去。专在家中等候。这早晚窦先生敢待来也。(《关汉卿戏曲集·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一出】》)

(25)想你当初不得志时,提着个灰罐儿,卖诗写状,那早晚也是东厅枢密使来?(《全元杂剧·无名氏·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26)姐姐,好早晚了也呵。(《全元杂剧·王实甫·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第一折】》)

(27)喏早晚不来,莫不又是谎么?(《西厢记杂剧·第四本:张君瑞梦莺莺杂剧【第一折】》)

(24)中的“这早晚”意为“这时候”,相对(25)中的“那早晚”意为“那时候”,而(26)、(27)中的“好早晚、喏早晚”则宜理解为偏指用法,言其晚,意为“这么晚”。其实“这早晚”据吕叔湘[9](P363)分析也有偏义用法,指出:“这早晚”有三个意义,一个意义是中性的,相当于“这会儿”;一个意义是言其晚,等于“这么晚”,句子里一般有副词“还”或“才”;还有一个意义是言其早,等于“这么早”,句子里一般有副词“就”,这个意义比较少见。

因为“那早晚”“好早晚”“喏早晚”使用频率不高,并且没有用开,所以本节将主要讨论出现频率很高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的“这早晚”的意义特别是其偏义现象。

吕叔湘先生指出“这早晚”的三个意义,其中“这会儿”是其中性义,本文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在元代文献中有很多这样的用例,如:

(28)云梅香,这早晚多早晚也?梅香云是申牌时候了。(《全元杂剧·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第二折】》)

(28)例中“这早晚”与“多早晚”连用,意为“这会儿什么时候了?”但是像下面例句中的“这早晚”该如何理解?

(29)这早晚还没得早饭吃,兀的不饿杀我也。(《全元杂剧·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三折】》)

(30)(黛玉)因说道:“这早晚就跑过来作什么?”宝玉说道:“这还早呢,你起来瞧瞧罢。”(《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按照吕叔湘先生的观点,(29)、(30)中的“这早晚”均是偏义用法,前例言其晚,后例言其早。但是“言其晚或早”是“这早晚”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还是句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呢?下面通过变换来寻求答案。

A.去掉“这早晚”,句子“言其晚或早”之义有否丧失?

(29’)还没得早饭吃,兀的不饿杀我也。(《全元杂剧·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三折】》)

(30’)(黛玉)因说道:“就跑过来作什么?”宝玉说道:“这还早呢,你起来瞧瞧罢。”(《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29’)、(30’)中去掉“这早晚”之后,虽然语句的通顺度降低了,但仍是合法的句子,重要的是“言其晚或早”的语义并没有消失,句子依然传达着说话者觉得时间晚或早的态度。

B.用“现在,十点,此时”等时间词语来替换“这早晚”,句子“言其晚或早”之义有否改变?

(29’’)(现在/此时/十点)还没得早饭吃,兀的不饿杀我也。(《全元杂剧·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三折】》)

(30’’)(黛玉)因说道:“(现在/此时/十点)就跑过来作什么?”宝玉说道:“这还早呢,你起来瞧瞧罢。”(《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通过观察便会发现,替换其他时间词语时,句子的“言其晚或早”之义照样是存在的,如果按照吕先生的观点,那么“现在、十点、此时”等都应该具有“晚或早”的义项,而显然这是违背语言事实的。

因此,我们认为(29)、(30)的“言其晚或早”之义是句子本身所具有的语义,是语境义,并不是“这早晚”所具有的词汇义。

那么如果“这早晚”与具有“言其晚或早”语义的句子不断共现,随着共现频率增高,语义积淀会不会出现语境吸收,从而使得“这早晚”产生“晚或早”的义项呢?

借助《汉籍全文检索》(第四版)对元代文献进行了检索,共得到“这早晚”有效用例325例,其中表示“这时候”义的“这早晚”有247例,有“言其晚”之义的句子78条,没有1例是“言其早”的②,并且表示时间晚的句子重复率非常高,大多是“这早晚不见……”“这早晚不来……”“这早晚怎生……/怎生这早晚……”“这早晚才……”“这早晚还……”等句式,况且因为副词“还、才”本身便可以“言其晚”,所以当“这早晚”与之共现的时候,也可以理解为“这时候”,因此语境吸收一说不成立。另外元代后,“这早晚”的使用频率就逐渐减少,至今只是在少数方言中才使用以表示“这时候”之义。最后《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在释义“早晚”时也没有“早”和“晚”两个义项,这也表明编大词典的学者的语感与我们基本一致,没有感到“早晚”的这种临时的语用义可以重新分析为两个定型的新义项。

因此吕先生所说的“言其晚或早”,是将句子本身的语义归结到句中某个词语的身上,是不正确的。原因有三:(1)将词语在特定的句子中才具有的临时语用义归结为脱离语境也有的词汇-语法义;(2)将“早晚”与“多少”两类发展结果不同的反义复合词混为一类了③;(3)所举的例子实在太少,尤其是表示“早”,如果真要归纳出这样一个义项,那么就必须作大规模的调查,并作出精确的统计。

四、时间副词“早晚”的形成

前三节分析了询问时间“早晚”的词汇化,及其如何向“多早晚”“这早晚”发展的历程,厘清了“早晚”发展脉络之一。下文将着重分析并列短语“早晚”的副词化及其向情态义的发展概况。

关于副词“早晚”的源结构,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或认为副词“早晚”是由询问时间的“早晚”演变引申而来的,或认为是由“早或晚,早还是晚”的并列短语“早晚”词汇化而来。经过文献考察,我们赞同后一种说法,因为“早晚”经历了“早或晚,早还是晚”“不管早还是晚”“不管怎样,反正”这样的演变路径,下面具体阐释。

关于“早晚”的初始义参看例(1)—(4),此不赘述。时间副词“早晚”最早用例出现在《敦煌变文集》中,如:

(31)不要称怨道苦,早晚得这个新妇,虽则容貌不强,且是国王之女。(《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

上例中的“早晚”已经副词化,其原因在于:第一,句法结构上,“早晚”位于动词前的状位,这是副词化的典型句位;第二,语义融合,上例中的“早晚”不再是其语素义的简单加合,而是经过整合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并增加了交际职能,含有说话者的主观态度,表示“不管怎样,总归”的肯定语气。综上二因,可断定(31)中的“早晚”已经是典型的时间副词。

除了上例之外,唐代诗词中也有见例,如:

(32)早晚东归去,同寻入石门。(《全唐诗·第八四一卷·荆门病中寄怀贯微上人》)

上例“早晚”都是典型的时间副词,用在谓词性成分前,是整个述语的修饰限制成分,在意义上应该理解为“总有一天,不管怎样”。

宋元明清时期,时间副词“早晚”发展得更加成熟,如:

(33)后有二子:长曰殊哥,小曰青哥,早晚必有太子。今月十一日,想已册立了当。(《大宋宣和遗事·贞集》)

(34)你吃这酒,早晚带累我。不要你在城市中住,则今日便与我村里庄儿上住去,你好歹断了这酒者。(《全元杂剧·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第一折】》)

(35)吾闻袁公路久镇淮南,兵多粮广,早晚将为天子。(《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36)问他家庄客,又说有事去了,不得知到那里去,早晚一定回来,因是家下无人,不好留客。(《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隐名姓巧扮作西宾 借雕弓设局赚侠女》)

上四例中的“早晚”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已经基本一致,其经常与“必、将、一定”等词共现,共同表达说话者肯定的语气,表示“不管怎样,总归(什么事必定会发生)”之义,带有一定的主观情态。

五、结语

一般的词汇化都是沿着单一路径演变,但有一些词汇化现象却沿着两条或可能更多不同的路径发展,存在多重路径(multiple paths)的演变。这种多重的演变即“多元词汇化”,“早晚”就属于其列。“早”和“晚”是汉语中的一组反义词,在先秦时期二者就连言而用,在由并列短语到词的演变中同样经历了“多元词汇化”的过程。其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图示如下:

由上图可知,并列短语“早晚”的词汇化是沿着两条不同的途径进行的。其一:“早晚”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了词的雏形,到了北朝才真正获得词的地位,用来“询问时间”,这一用法繁盛于唐宋时期,然而到了元代,由于表疑问的“正反词”向“多+正反词”形式的发展,“早晚”也发展成了“多早晚”,此时疑问转移到了“多”身上,“早晚”便演变出“时候”义,并跟“这、那、好、喏”等组合成“这早晚、那早晚、好早晚、喏早晚”。到明代由于双音化影响,“早晚”合音为“咱”,“多早晚”变成“多咱”,至今沿用于几大方言中。其二:“早晚”的副词化。并列短语“早晚”的副词化发生在唐代,虽然是继询问时间的“早晚”之后词化的,然而二者之间不存在渊源、纽带关系,副词“早晚”也是从并列短语“早晚”词化而来的,而不是询问时间义的引申,二者同源异路,是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发展的。

(本文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ZTH12007。)

内文注释:

①卢志宁(2003)认为“多咱”是“多早晚”的合音,并对此进行了考察和阐释,我们觉得其论证是合理的,因此不再赘述,详见其文。

②我们在清代才找到“言其早”的例句。

③吕叔湘先生对“多少”也进行了分析,“多少”最后是衍生出了“多”和“少”这两个义项的。

引文注释:

[1]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年版。

[2][4]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占云芬:《单音反义形容词组合A1A2式相关问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5]谭耀炬:《“早晚”一词将来义探源》,语文研究,2002年,第2期。

[6][7]卢志宁:《近代汉语中的“早晚”与“多咱”》,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3年。

[8][9]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

(陈全静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201815)

上一篇: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走”现象 下一篇: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