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进》:功夫在文外

时间:2022-10-09 04:21:29

《同舟共进》:功夫在文外

第二次在《杂文选刊》的“专版撷英”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与黄波先生评述《同舟共进》的前文不同,此文想谈谈编辑个人的感受。

其实,做编辑不是件容易的事,敏锐的观察和公正的判断是基本功,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可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做《同舟共进》的编辑更是如此。《同舟共进》的读者普遍关心国是,有着强烈的人文情怀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累。且不说作为各领域专家的政协委员和高校教师一双双锐眼“盯”着,即便社会读者“《同舟共进》是一个字一个字来读”的朴实话语,都让《同舟共进》的编辑们深感自身责任之重大,对待工作更需付出百倍的真诚和审慎。

进入《同舟共进》编辑队伍数年,眼见她从三五知己到高朋满座,作者群体和读者群体都在日益壮大,所载文章从读者之间的相互抄转到多次被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杂文选刊》、《杂文月刊》、《文摘报》、《团结报》等转载、转播,付出有了收获,备感欣慰。

自创刊以来,《同舟共进》便以开放的姿态和独特的风格,竭力为读者奉献深刻的思想盛宴,吸引来一大批杂文名家的垂青。近三年来,更是在“舟边絮语”这个经典杂文栏目编发了邵燕祥、陈四益、朱正、舒展、李国文、鄢烈山、毛志成、钟叔河等杂文界名宿的作品,并推出张心阳、黄波、陈鲁民、陈仓、狄马等后起之秀的佳作,以题材的广博、论述的精到、文风的泼辣赢得读者诸多好评。饱含赞誉和期许的读者来信,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也更坚定了以名家佳作为主,不断发现和挖掘新人新作的用稿理念。

一些作者担心:名流作品的持续露面,我等的文章在《同舟共进》面世的机会岂不是少了?而在编者看来,媒体应是公正平等的舆论平台,自当尊重每一个言说者的话语权利。《同舟共进》尊重名家,但不迷信名家,只要是佳作,就会有发表的机会。秉持这一原则,在编辑工作中,对所有杂文作品,无一例外地仔细阅读。诚望新老作者朋友们能有更多的精品与我们共享。

回顾近年“舟边絮语”所载杂文,大约可归结为如下几个特点:一为求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杂文的真,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历史、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体悟。“舟边”之求真,就在于真诚的态度,真实的表达。二为求深。说到深度,总不免遭遇深与不深的界限问题,一位读者给《同舟共进》的评语对此阐释得很是精妙――在别人停止思维的地方继续思考。“舟边”之求深,在于延续思维,洞见人之所未察,言人之所未言。三为求博。“舟边”之求博,不仅在文章题材及形式体例,更重于视野之博大,能将触角深入社会现实,关注深层问题。四为求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知识分子乃至国民大众素所追求的目标。“独立精神”在于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不盲目以他人的是非为是非;“自由思想”则在于自由随性,敢于质疑,甚至不失理据地说些相反的话。“舟边”之求新,不仅在观点和视角之新颖独特,“老瓶也能装新酒”,更在于有提出质疑的胆识和气魄。

这是一个言论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是杂文与时评的边界日渐模糊的时代。睿智的时评家们看到杂文写作的真实、自由、生动和诙谐,并借之于时评写作,使得时评作品更为理性和生动活泼。更因近年来言论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副刊同行担忧杂文会因受到冲击而日渐式微。而从《同舟共进》“舟边絮语”杂文编发的过程中,我却有一点小小的体悟:杂文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方式可以为其他文体借鉴,但其关注的话题和论述深度却非其他文体可比,如李国文先生读史品今的系列文章和《杂文选刊》选载的这几篇名家佳作,都可为后来的杂文写作者提供一个标尺。我所想到的是,只要我们还保有这个阵地,还能为优秀的杂文写作者提供广阔的言论平台,又何愁冷落了这棵文坛常青树?

作为编者,理应义不容辞地作好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在“舟边絮语”这座芳草园中,一如既往地精心耕耘。也感谢《杂文选刊》为作者、编者和读者进一步交流提供的机会。

(作者系《同舟共进》“舟边絮语”栏目编辑)

插图 / 侯海波

上一篇:为什么拿工钱总要如此血腥? 下一篇:散步是为了遇上可说服的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