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设计与实践

时间:2022-10-09 04:06:37

基于过程性考核的课程设计与实践

摘 要: 传统的课程设计和考核方法已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以《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为例,深入分析了当前高职教育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法。实践证明,按照工作过程设计的课程与考核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营销调研与分析》 过程性考核 课程设计 考核方式

1.问题的提出

《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目前在经管类高职院校中,基本上都开设了该课程,只是课程名称有所差异,如:《市场调查》、《市场调研》、《市场调查与预测》、《实用市场调查》等。

我所在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营销与策划专业,自2006年以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已设立《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我已连续四年教学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教学模式改革尤为重要,直接表现在课程设计和考核方式上,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2.《营销调研与分析》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摸索中不断前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一次次成为焦点。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很多实践性课程始终未能从传统的“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中取得实质性突破,《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设计不科学

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是主角,实践是配角,课堂讲授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侧重于对理论、概念、步骤、过程等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形式与应试教育无异,学生只是单向信息和知识传输过程中的接受者,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传统的课程设计直接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缺乏兴趣,以致教学环节的学生主体缺位。

2.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很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为了应付教务部门的检查,过于看重理论与实训的比值,很多课程没有结合自身特点,盲目追求“理论:实训=1:1”,如,很多课程连概述部分的内容都要安排实训;(2)开展实训的条件不成熟,无论是校内实训室,还是校外实训基地,都存在“挂牌不营业”的情况。比如,很多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们都没有去过,更不可能带学生去体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了;(3)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聘请的行业、企业专家也是流于形式,这就很难教给学生真正的技能。

2.3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考核方式多以知识为本位,考核只注重结果、形式单一,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背离“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1)围绕理论知识出题,题目大多以识记为主,这种片面注重知识的考核容易使学生养成惰性思维——平时学不学无所谓,只要考前突击就可以应付考试。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时常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识记性的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考核的结果片面、不公平,甚至有些学生临阵磨枪也能得到高分;(2)试卷设计不合理,单一的试卷和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灵活地考查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怎么样分析解决的能力;(3)现在很多课程盲目跟风,都采取笔试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但操作流于形式,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所学,虽然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比单一的考核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进,但只是最终一次性的考核结果,而忽略中间学习过程的考核;(4)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但在以往的考核过程中,平时成绩形式简单,没有根据课程特点设计平时成绩的构成要件,更多的是以平时一两次作业和考勤来评价,并没有体现过程性考核的特点。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3.1设计思路

改革的核心是创新,高职院校的课程不同于本科院校的课程,也不同于中专学校的课程。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方向。

课程设计离不开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是紧密相连的,是为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服务的。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邀请行业企业“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对相关行业企业岗位任职标准和工作任务进行逐层分析调研、论证,确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职业素质与岗位能力,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典型的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活动;以行业企业现行技术规范为参照,制定考核方案,设计突出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构建职业能力递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与课程体系。

《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设计正是基于上述思路展开的,该课程作为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建设内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成立《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建设委员会,并编写“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成果”《市场调研技术》教材。

3.2《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设计

《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的设计,将教材的十章内容划分为“4个专题+1个课程大实验”的形式:(1)4个专题将需要讲授的主要理论进行提炼和综合,理论学时共计32学时。针对每个专题按工作过程设计实训项目,实训学时24学时;(2)1个课程大实验是对整个学习内容的高度总结和实践,利用期末考试前两周共8学时完成。这样该课程的总学时64学时,理论:实训=1:1。

表 《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设计内容

4.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

依据课程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考核,必须做相应的改革,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相一致。成绩考核要融通企业用人标准,成绩考核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8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平时成绩注重过程性考核,由4部分组成:考勤(30%)+作业(10%)+团队实训(50%)+个人课程大实验(10%)。

4.1日常考勤

每次课前进行点名,除去相关放假调课,期末时按30次考勤计算,每次考勤计3.3分,日常考勤以30%计入平时成绩。

4.2平时作业

平时作业共5次,主要是所学知识点的基本考核,按上交情况进行评分,全部上交的同学计100分,折合10%计入平时成绩。

4.3团队实训

班级分组,《营销调研与分析》课程划分为4大专题,每个专题配有一次团队实训,每次实训由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并在课堂进行汇报,由教师评分。最终将4次成绩的平均分,按50%计入平时成绩。

4.4课程大实验

课程大实验是对整个课程学习之后的综合性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工作态度,其成绩按10%计入平时成绩。

5.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考核的改革和实施,我所带2009级营销与策划专业1、2、3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非常投入和认真,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情况良好,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的情况极少出现,很少有学生在课堂玩手机、聊天的情况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已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其中,用理论指导实践,期间如果碰到不懂的问题,还会主动请教老师、查阅书籍和网络资料,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过程变为一种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改革和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问题:理论与实训的分配、结合是否非常合理?团队实训过程中是否存在“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使得一部分学生成绩被提高?实训课程是否都能邀请企业专家来指导?全过程的考核和多角度的考核,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这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我将继续关注该方法的实施效果,并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唐凤秀.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6-68.

[3]罗炜.高职教育下市场调查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42-43.

[4]郭海红.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管理类课程改革与设计——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为例[J].商业经济,2009,(6):22-25.

[5]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54-155.

上一篇:中小学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编目 下一篇:十年磨一剑: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