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变化论文:国内外贸易的新变化综述

时间:2022-10-09 04:04:42

贸易变化论文:国内外贸易的新变化综述

作者:舒均治 单位:三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冷战后美台贸易关系的新变化

(一)美台贸易额波动性剧烈,增速下降据“TaiwanStatisticalDataBook2011”的资料分析,从增长形势看,台湾进、出口贸易以及对美贸易在1990年代后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过程,其综合性指标的跌宕起伏反映了台湾对外贸易、对美贸易增长波动性增强的趋势。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台湾对外贸易、对美贸易都出现了1990年代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翌年,在全球商品需求强劲增长的带动下很快触底反弹,台湾的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7•91%,而对美贸易则仅增3•14%。而在2000年台湾的对外贸易则实现了大幅跃升,增长率高达24•13%,是1989年以来的最快增长率,进出口总额高达2883•31亿美元,对美贸易增长18•47%,对美贸易的进出口总值、出口值与进口值都达到历史最高值,分别为:599•41亿美元、348•15亿美元、251•26亿美元。从台湾出口总值年均增长率、对美出口年均增长率看,1991-2000年台湾出口总值年均增长率达7•68%,对美出口年均增长率达5•06%,对美出口年均增长率比台湾出口总值年均增长率低2•62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台湾对美出口增速明显减缓了。2001年,在全球经济景气受“911事件”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世界贸易形势逐渐恶化以及因为上台后政党恶斗导致岛内投资、消费需求低迷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台湾的进出口总额、对美贸易额经历了历史上最大幅度的跌幅,2001年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增长高峰直坠低谷:增长率为-20•21%,贸易总额下降至2301•03亿美元,低于1999年2322•80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出口增长率为-17•24%,为1228•67亿美元,进口增长率为-23•43%,为1072•37亿美元。对美国进出口总额同样从2000年的增长高峰直坠低谷:增长率为-23•45%,对美国进出口总额下降至458•84亿美元,低于1995年471•79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对美国出口较2000年衰退20•57%,为267•63亿美元,自美国进口比上年稍有降低,为180•94亿美元。2002-2010年,一方面美国经济有一段时间强劲复苏,带动全球投资、贸易成长,另一方面两岸经贸关系特别是自2008年执政后更加热络,为台湾进出口复苏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内、外部经济环境较之2001年有很大改善。在此背景下,2002-2010年台湾进出口贸易尽管增长幅度有限,但基本逐年增长(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台湾2009年进出口出现较大的负增长);同期,台湾对美出口贸易恢复性增长,但增长幅度有限且有反复,都没有恢复到2000年355•88亿美元的最高水平,2009年台湾对美出口由于受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幅下降,仅为235•53亿美元,与2000年相差很大;2010年台湾的进、出口值与总值分别达到历史最高值,但对美出口尚不及2006、2007年的水平。从表3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台双边贸易的绝对值在1998年以前一直在增长,但增速却相比90年代以前下降很多(1979-1990年美台贸易额一直在增长,1990年美台进出口贸易总值较1979年增长了2•80倍。),且起伏较大。(二)美台贸易依存度降低随着台湾对美贸易增速的下降,冷战后台湾对美贸易的依存度与前一时期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例如:1991-2010年台湾对美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进出口依存度分别为18•3%、14•3%、16•4%,比前一时期(1966-1990年)分别下降了21•57%、8•87%、16•19%。这说明台湾对外贸易不再深度依赖美国了,2002年后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额超越了对美贸易额,对大陆的出口贸易依存度超越所有贸易伙伴,减轻了对美国出口市场的依赖。但在1991-2010年对美贸易湾仍然一直呈顺差状态,顺差金额年均达77•24亿美元,与1979-1990年自美获得的年均顺差83•11亿美元稍少。台湾在这一时期从美国获得的顺差额占对外贸易所获总顺差的比重降为49•24%,这与1966-1978年的512•5%、1979-1990年的97•7%相比有很大改变,说明这一时期台湾的顺差来源地分散了,分散出口市场的策略比较成功。(三)美售不降反升军售是一种高利润的特殊商品贸易。1949年以来,美国一直向台湾提供武器。从1950年到1965年,美国每年都以赠予或贷款方式提供1亿美元左右的军事援助。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国会迅速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要求美国售台足以自卫的武器。直到现在,《与台湾关系法》仍是美国对售的主要依据。但为了“联华抗苏”,中美建交后美国对售较为克制,1979-1990年,美国对售金额共计79•11亿美元。[2]但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美国对售金额迅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美方已80多次对台售武,总价值超过400亿美元。[3]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美国官方网站公布资料,美台历年军售,李登辉执政12年,计采购41项武器装备,162亿余美元;执政8年,计采购16项,84亿余美元;就任迄今仅3年余,计获售“新型通用(含救灾)直升机”等10项,连同2011年9月21日美国高调宣布的军售案,总额达183亿美元。[3]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地一个超级大国,放眼全球,傲视群雄,几乎天下无敌,其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人敢撄其锋,从而也导致了其单边主义、强权政治的作风愈来愈明显,[4]台湾则是美国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是其为遏制中国大陆而设置的环太平洋战略链的中间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现在虽然被称为“后冷战时代”,但冷战并未真正结束。美国对华政尺一会儿“接触”,一会儿“围堵”,一会儿“接触加围堵”,就反应了美国的复杂心态:中国是个大市场,但同时仍然是一个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就经济利益而言,要“接触”,就意识形态而言,要“围堵”,要防止中国强大。在美苏矛盾是主要矛盾时,美国在外交上主动放弃台湾,是为了像今天用台湾对付中国那样,用中国对付苏联。那时,美国对苏联打“中国牌”。今天,美国对中国打“台湾牌”。美国不会鼓励两岸统一,这是美国的国家利益至上使然,美国增加对台售武固然有经济利益的考虑,但更有战略上的考虑。

冷战后美台贸易关系新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台湾出口贸易集中于美国与日本两大市场的程度日益加深,1970-1982年的平均比重超过50%,其中美国高达37%,日本为13%。1982年台湾出口商品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达39•4%,1984年更提高到48•8%。[1](P231)由于美国对外贸易逆差日益扩大,来自台湾的贸易入超,引起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极度不满。1985年当台湾成为美国的第二大逆差来源之后,美国国会及行政部门就一再公开表示,要求台湾新台币升值和扩大开放岛内市场,否则将动用301条款对台湾进行报复。广场会议之后,美国完成了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谈判,随即将矛头直指台湾,要求新台币汇率升值。在美国的严厉逼迫下,台湾在谈判中没有任何有效的筹码可进行讨价还价,新台币汇率被迫迅速提升。1985年新台币兑美元汇率为39•85比1,1987年提升为28•55比1美元,1988再提升为28•18比1美元,1989年之后在25•89比1美元上下浮动。新台币的大幅度升值,削弱了台湾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除了汇率之外,美国还要求台湾开放市场,以平衡美台贸易,这对台湾岛内产业形成不小的压力。美国陆续采取自动出口限制、依序行销协议、反倾销税等新的保护措施,以致台湾的劳力密集型工业品出口扩张受到限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逐渐上涨,岛内环保运动方兴未艾,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台湾企业生存日艰,而且,出口市场过度集中问题趋于严重,不利于台湾增加出口机会和促进经济成长。为解决这一问题,台湾企业必须加快对外资本输出,并进而分散出口市场,将市场开拓转向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台湾周边地区。岛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迫使台当局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经济制度进行改革,采取更加开放的自由化、国际化政策,以适应国际社会的要求;二是分散市场策略,积极开辟新的市场;三是促进产业升级,提出工业的发展应以提高附加价值为主的指导方针,力图使台湾工业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困境。这三方面的改革结果都导致了台湾对外贸易的市场多元化及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具体说来,台湾当局的主要应对措施如下:(1)实施贸易自由化政策,大幅度解除进口管制及限制,持续大幅降低进口关税税率。1993年正式通过《贸易法》,将进口行政管理改为“原则自由,例外限制”,进口项目改成“负面表列”方式;并且多次修正海关进口税则,使其名目关税税率的平均水平大幅下降。通过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台湾的对外贸易自由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对台湾的对外经济关系格局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2)逐步放宽对大陆经贸政策。贸易方面:1988年4月台湾当局规定两岸间接贸易只要符合“不直接由大陆通商口岸出航、不直接与大陆进行通汇、不直接由台湾公司进行接触”等“三不原则”即属合法。此后又陆续出台了《大陆地区产品间接输入处理原则》(1988年8月)、《对大陆地区间结输出货品管理办法》(1990年9月)、《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贸易许可办法》(1993年4月),并于1996年7月将实行多年的进口大陆工业品的“正面表列”管理方式,改为较为宽松的“负面表列”。投资政策自1990年起也作了多次调整。如出台《对大陆地区从事间接投资与技术合作管理办法》(1990年10月)、《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许可办法》(1993年2月),《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1992年9月)等。台湾当局对大陆经贸政策的调整,使两岸经济关系有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促进了两岸贸易、投资的快速成长。[5]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调整改革,使台湾对外经济关系地区构成上“脱美转亚”,摆脱了对美国的严重依赖;两岸经贸关系日益成为台湾对外经济关系最主要的内容。(二)两岸贸易迅猛增长,美台贸易让位于两岸贸易自1949年起至1987年,由于台湾当局奉行“汉贼不两立”的大政方针,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离状态,两岸经济交往、人员交流处于不正常的冷冻状态,仅有通过港澳中转的零星贸易交往。1987年11月,台湾正式开放部分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湾对大陆经贸政策也呈现逐渐松动趋向,两岸经贸往来开始恢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岸经贸关系日益热络,贸易规模年年攀升,台湾对大陆出口额逐年扩大,大陆对台贸易逆差逐年增加。据国台办的统计资料标明(表略),1991-2010年两岸贸易额从57•93亿美元增加到1453•7亿美元亿美元,20年来两岸贸易额累计已达10931•9亿美元,其湾对大陆出口总计8941•2亿美元,台湾自大陆进口总计1990•7亿美元,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额累计高达6950•5亿美元。[6]1992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大陆又超越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03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台贸易与两岸贸易此消彼涨。总之,冷战后,美台贸易关系远不如冷战时期那么热络了,美台贸易关系的地位已经被两岸贸易关系取代,两岸贸易关系成为台湾对外贸易关系的最重要内容。

上一篇:外贸增长论文:地方外贸增长因素透析 下一篇:国内贸易论文:国内贸易与环境管见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