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倒挂”,纺企遇阻

时间:2022-10-09 04:01:26

国内外棉花差价倒挂、进口棉冲击国内棉花市场、左右为难的收储政策等,正严重影响着国内棉纺产品的竞争力。

6月6日,企业从2013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获悉,从今年7月31日起,国家将暂停储备棉抛售。消息一经传出,立即成为纺织企业的关注热点。

有分析称,这是为了避免在新棉上市后,“转圈棉”灰色地带的出现。所谓“转圈棉”主要指企业将低价抛出的储备棉重新打包冒充本年度的新棉交储,以当前20400元/吨的收储价和19000元/吨左右的抛储价计算,每吨转圈棉可盈利1400元。

来自原料的制约,使得纺企经营艰难。“以前市场基本是自产自销,而在目前低价棉纱的进口冲击下,加上配额等的因素,纺纱企业这两年的压力比较大。”山东一家拥有6万纱锭的纺纱企业经理李子枫对本刊记者说。

由于国内外的棉价倒挂,中国进口印度、巴基斯坦的中低支棉纱,加上关税、运费仍低于17000元/吨,也就是说,国内的原料比国外的产品价格还高2000块。

棉纺织企业处境的艰难已在下面的数值上体现出来,今年1—4月的纺织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较去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据了解,今年前4个月,大型纺织企业开工率为90%,大部分小企业不足85%,亏损面为25%。

在纺织业竞争中,进口棉配额是制胜的关键。为减轻高棉价给纺企带来的压力,今年我国实行3:1的进口配额拍储比例。也就是纺企要购买3吨国储棉,才能获得1吨进口棉花配额。李子枫说,通过竞拍购入的国外的配额棉价在14000元/吨,国储棉的价格在19500元左右。国企等大企业优先获得配额,中小企业竞拍资格缺乏,导致一些拿不到配额的小企业大批倒闭。

高棉价、高差价带来的冲击,使得下游的服装产品等开辟多元的原料途径,用化学纤维来替代棉花。当翻开缝在衣服内侧的面料成分标签,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面料成分为棉、涤纶(聚酯纤维)、氨纶、锦纶、莫代尔等,在这里面,只有棉是天然纤维,其他都是各种化学纤维。

国储棉:“有形之手”

始于2011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是一只有形的手,对于这只“有形之手”的利与弊,各方的态度不一。

国储棉是一个在政策设计之初定义为阶段性的临时收储政策,但是如今却不得不承载着托住全年度棉花市场的巨大压力。除了资金、仓容等方面的有形压力外,还有来自内外棉价差、市场运转机制、纺织承受能力等方面的无形压力。

从近两年的收储效果看,收储政策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保护棉农、稳定种植面积的作用。由于棉花种植效益低以及农村劳动力减少等原因,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减幅较大。粮棉相较,种棉比种粮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政策补贴亦是种棉不如种粮。而这种情况下,进口棉配额,成为国家控制进口棉数量、保证国内棉销量、保护棉农的重要手段。

但是通过连续两年不限量收储,国家累计收储量超过1000万吨,本年度中国的棉花库存占全球期末库存的50%以上,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国产棉存在的丝、麻、毛发等“三丝”问题严重,杂物多,有时塑料夹杂在里面,会在纺纱时形成瑕疵的孔洞。除了新疆棉,纺企想用国内棉花做高附加值、高档次的纱线和面料很难。

在棉花收储政策下,有的贸易商当起了专门的“配额经纪”,而根据规定,配额是禁止私下买卖的。李子枫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市场上每吨进口棉配额的成交价格在2500元,水涨船高时甚至达到4500到5000元/吨。

对于今年7月底停止抛储的举措,有分析称,这一方面可能是为了防止“转圈棉”的出现,另一方面也表明新花上市后国家将继续执行新花敞开收储政策。如果没有有效防止转圈棉现象的举措出台,在7月底停止抛储后至新花收储前的空档期,继续抛储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同时,纺织企业在连续呼吁抛储不能停。据悉,国家可能采取折中方式,在7月底抛储暂停两周后,继续投放储备棉,具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直补”:万全之策?

业内有很多建议,比如建立棉农直补政策,从根本上保护棉农利益。按照中纺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的分析,2011/12年度收储313万吨,收储价为19800元/吨,耗资619.74亿元;2012/13年度的收储价提高至20400元/吨,收储量累计高达650万吨,耗资1326亿元,两年累计收储量963万吨,合计耗资1945.74亿元。

高勇说,农发行贷款是收储的资金来源,收储和放储的差价则由财政部补贴。收放储差价加上仓储、管理、人员等费用,一吨棉花国家大约倒贴3000元。但是如果改用直补政策,可能只需要花费其中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便可达到保护棉农、稳定市场的目的。

但是显然的,直补政策在实施之前必须解决好一系列细节问题,如直补的依据,是按交收籽棉量还是种植面积;补贴的具体标准如何;补贴的执行主体是某个部委还是协会,亦或者是下放到企业;补贴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如何来进行并尽可能防止寻租行为等。

涉棉政策在“后收储”时代,可能采取用“有限收储”代替“敞开收储”的方式,并在有条件的地区(主要是新疆)试点直补政策。推动棉花种植产业化的发展,并最终实现棉花产业向机械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完善棉花政策的长效机制。

在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的环境下,预计涉棉企业为规避风险、提高市场影响力,将提高对期货工具的使用,棉花期货市场将重新活跃起来。

棉花直补政策使纺织服装业有望获得价格更为低廉的原材料,但若直补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并未从根本上保护棉农利益、稳定棉花产量,那么,可能反而会因棉花供应大幅波动而导致棉价大起大落。因此,政策设计者就显得十分谨慎。

2010年,国内棉价曾如“过山车”般的大幅起落,大起至16000元/吨,大落至5100元/吨,棉价的跌宕起伏让棉农和棉纺企业苦不堪言。李子枫说,对自己经营的纱企来说,棉花的价格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棉花价格的平稳。对于收储政策可能到来的调整,李子枫表达了他的担忧,如果国家猛然放开市场价格,棉纱价格必然随之下跌,高价购入的棉花,与低价棉纱之间形成的差价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加之工厂每天有20吨的棉纱产量,历来当天出货,一旦库存,将是很大的压力。

上一篇:疾风知劲草:泰山钢铁创新突围 下一篇:彷徨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