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工业遗址改造思考地域性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时间:2022-10-09 03:40:56

从西安工业遗址改造思考地域性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摘要:本文认为,西安近年来的文化定位和地域性建筑的形式过于单一,“形式本位”现象严重,对城市历史定格在一个时期,忽略了不同的时代性,形式化的恢复所谓的历史遗痕;文章以“大华1935”为例,探讨了这个“以旧改新”建筑的意义,对西安地域性建筑的意义和城市的影响,批判文化趋同性发展,保持城市历史的连续性。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工业遗址;文化定位

一、西安地域性建筑现状:

全球化背景下,西安既要把握发展机遇,又要保护文化个性。近年来的西安也遵循“文化复苏”、“地域化发展”的口号、模式,个性越来越鲜明,但是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目前,西安的地域性建筑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大明宫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等,秦二世博物馆的覆土式也算作近年来地域建筑的一种,形式过于单一,没有跟随中国整体的地域性建筑的发展模式,很少有地域气候性建筑和遗址改造类建筑。而且还整体存在着“形式本位”意识,形式,几乎成为确定方案的唯一标准。如何才能树立全球化和地域性共处,摈弃形式情节的创新新观念,意识到地域性建筑的多样性,多元化发展,避免城市内部文化趋同现象?

二、工业遗址保护的进程概述:

近年来,工业遗址保护、改造与再利用的兴起:城市失去了大规模扩张的发展动力,而转向旧城更新改造和再生。“转变”、“再生”、“插建”、“适应性再利用”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关键词和实践主题。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于2003年发表了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获得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批准。成为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纲领性文件。

(二)工业遗产的价值:

历史价值:对认识普遍的或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重要的意义。

社会价值:记载了普通大众的生产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科技价值:在机械工程、工艺、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技术和科研价值。

审美价值:在工厂、建筑和构筑物规划设计,工具和机器设计和建造工艺方面具有美学价值,和启发后代人创造性思维的价值。

独特性价值:在场地适应、布局、机械和安装、城镇等工业景观、档案及留给人们记忆和习俗等非物质遗产方面,都具有内在的独特性。

稀缺性价值:某些遗产在工艺、场地类型和景观方面濒临消失,使该工业遗产独具价值,那些早期的具有开创性的工业景观更是如此。

三、“大华1935”的发展历程:

大华纱厂是西安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始建于1935年。在西安近代工业中,大华纱厂是迄今保留较完整的唯一一处近代工业遗存,是西安工业文明的符号和代表。作为陕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其旧址已入选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如今被“改造”为西安第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大华1935”项目项目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占地约140亩,总建筑面积约8.4万平方米,是大明宫遗址区综合商业配套项目。“大华1935”将传承近现代文明和彰显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实现这一工业遗存从原有纺织产业功能向新型文化产业功能的成功置换。

(三)现状改造:

“大华1935”业态定位为涵盖文化艺术中心、近代工业博物馆、微剧场、酒店餐饮、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多样文化、多元消费的“24小时消闲中心”。

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大华1935”南门内,是在大华纺织厂上世纪原有锅炉房基础上进行改造,总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它是用加法连接的一个组合体;用空间想象力将原来散落在几处的煤坑、煤廊、堆煤场、锅炉房、除尘塔、洗煤池等工业建筑体组合成一个超大的艺术空间。这个组合体的外墙采用锈钢板装饰,使人感受到一种锈蚀的工业遗存风范。

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展示中心,是利用大华纱厂民国时期所建的织布车间的建筑遗存改建的,面积3700平方米。这栋单层大空间的厂房建筑以前被称为“老布场”,是大华纱厂保留最完整的、最有价值的工业遗存之一。展馆改造最大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空间、充分展示原有车间风貌、使游客充分地立体地体验博物馆展示特色,形成一个开放、自由、流动、互动的参观游览空间。

商业片区:大华改造后大部分为商业空间,包括专卖商场、休闲场所、酒店等。设计方案最大程度地将园区原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保留锯齿形采光屋顶、钢三角结构厂房等特色,融入时尚元素并使用现代新型材料,实现建筑、景观及周边环境的完美融合。

四、改造的意义:

首先工业遗产保护性改造有利于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契机;第二,通过工业资源的整体利用,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传承城市历史记忆,丰富人文内涵;促进社会文脉的和谐以保护和利用工业建筑遗产最基本的本征价值衍生出的情感价值为前提促进社会文脉的和谐。第三,充分挖掘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价值,建设节约型城市。第四,突出地区特色风貌,形成多样化的城市形象。

五、对地域性建筑多元化发展的影响:

“大华1935”的改造独树一帜,使得西安又多了一个特色型历史建筑。首先,“大华1935”在保留的原建筑基础上,顺应时代的潮流,因地制宜的做了些许改造,使之在历史的遗迹上面,充分利用城市用地,建造符合当下城市需求的建筑。同时,工业遗址的保护性再利用突出了地区特色风貌,形成多样化的城市形象。对近年来西安地域性建筑的单一化,增添了新形式,也开拓了新方向,使大众认识到西安不只是有唐遗址、仿唐建筑等,还有近代工业遗址改造,这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时代本身就是一种独有的文化,可以互相影响,但绝不能趋同。在今天的全球化进程中,建筑学方面要有一种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尊的态度,对建筑文化的多样性进行必要的保护、发掘、提炼、继承和弘扬。

六、结语: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大国来讲,历史风貌建筑所中折射出来的历史与文化属性是建筑的本质属性之一,建筑遗产就是文化与历史的最重要的载体,对建筑遗产的保护首先是对建筑自身的修缮和再利用,包括对建筑空间的改造和建筑设备与建筑卫生条件的改造;其次是对环境的改造和再利用,将其赋予新的功能,焕发起新的活力;其三是对新建建筑和原有建筑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位与协调,而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保护设计中如何处理好新建筑与“建筑遗产”之间的关系,是要联系城市做仔细思考的。

参考文献

[1]吴良镛 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时龄 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与建筑[J].建筑学报 .2003

[3]邹德侬 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

上一篇:陕西风县北部地区构造变形与金矿成矿规律 下一篇:试论如何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