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时间:2022-10-09 03:27:23

岐山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摘 要:肉牛饲养业是岐山县畜牧业中的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工作力度,推进了肉牛产业化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以自己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建议

岐山县地处八百里秦川西部,属宝鸡市所辖,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耕地53.3万亩,全县辖10镇,总人口48万。县内外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优势明显。

1 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1.1 肉牛品种及生产水平 我县肉牛的主要品种是以秦川牛为基础,引进法国利木赞进行杂交形成的改良型肉牛品种,还有部分西门塔尔改良型品种。同时,积极探索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路子,建立了高档优质肉牛品种繁育基地,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现有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提纯复壮,培育新型高档优质肉牛品种。目前,肉牛个体体重最高达1250公斤,育肥期日增重达1.5公斤,育肥期四个月,每头牛纯利润达900―1400元。

1.2 生产模式 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户均3―5头,饲养数量在10头以上的规模经营户比重不到30%。宝鸡秦宝良种牛繁育有限公司建立了1200头规模的肉牛育肥示范场,带动了县内集约型规模化肉牛饲养的发展。

1.3 发展趋势 一是我县秸秆资源丰富;二是肉牛养殖效益稳定;三是牛肉产品市场前景好;四是我县肉牛产业化水平具备大发展的基础。因而,我县肉牛业发展潜力较大,发展前景广阔。

2 存在问题

2.1 养殖总量不足 岐山县肉牛户数分散,规模养殖户少,直接导致全县养牛总量不足。

2.2 生产方式滞后 饲养管理水平大多滞后,秋、夏季以农田杂草和四边草地放牧为主,春、冬季以秸秆为主,补饲麸皮、饼类,饲养方式粗放,育肥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养殖水平不高。

2.3 肉牛品种较差 农户饲养本地牛的居多,肉质不好、养殖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商品性能差。

2.4 环境污染严重 肉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整体较低,养殖场户(小区)大多缺乏必要的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粪便污染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2.5 加工企业发展滞后 目前,缺乏肉牛加工龙头企业,肉牛销售仅仅依靠集贸市场简单周转,加工增值链条短,产业化经营环节不全。

2.6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 县、镇、村肉牛人工授精繁育网络基础设施薄弱、仪器设备陈旧、技术人员老化,缺乏发展后劲。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导致母牛资源减少,尤其是经过改良的一代母牛不能保留,递次改良不能进行,优秀基因难以传承。

3 肉牛养殖的几点建议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循环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充分发挥我县种草养畜基础好、潜力大,群众养牛有传统,自然环境优越的优势,持续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建设养殖小区,全面落实品种改良,大力推广实用技术,积极推行秸秆利用,切实加强龙头企业培植壮大,着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实现畜牧业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

3.1 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提高品质、增加总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原则,把凤鸣、枣林、安乐、祝家庄等镇作为肉牛生产的重点区域来发展,多方扶持发展百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和养牛小区,积极培育5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大户,形成从户看属小规模饲养,从区域看则是大群体的优势产业带。二是优化种源结构。采取补贴、保护等措施,发展能繁母牛,调整牛群结构,扩大能繁母牛数量,加快推进肉牛产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三是优化养殖模式。进一步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和各种类型的健康养殖模式、生态养殖模式,切实转变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提高肉牛养殖水平。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清洁养殖,在规模养殖户和养殖小区配套建设沼气工程,积极发展“畜―沼―果(菜)”循环经济模式,有效解决肉牛养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3.2 发展龙头企业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带动农户、滚动发展”的思路,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加快肉牛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从用地、贷款、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既积极扶持改造现有养殖大户、养殖协会、企业做大做强,又大力鼓励县内外各类经济组织和个人新建一批肉牛规模饲养、加工和营销企业。

3.3 抓好饲草料生产 围绕肉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配套抓好饲草料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多渠道扶持养牛户修建青贮窖,积极引导农户适时收割农作物秸秆,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率,实现秸秆过腹还田、产肉增粮的良性循环。按照“政府扶持、联户种植,分户管理”的原则,加大退耕还草和农闲田地种草建设力度,增加饲草饲料总量,使种草成为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积极推广安全高效的肉牛补充料等工业化饲料,保证肉牛的育肥效益及产品质量。

3.4 重视疫病防控 认真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确保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健全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落实防疫责任,强化防控措施,实现依法防控、科学防控。二是完善冷链体系。加大冷链体系建设投入,确保县有冷库,乡有冰柜,防疫员人人有冷藏包,确保防疫物资安全有效。三是强化基础免疫。按照“县不漏镇、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药、药不失效”的八不要求,全面提高免疫密度、免疫质量和免疫效果。四是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县、镇、村三级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完善重大动物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动物疫情预测预报能力。五是健立追溯体系。健全畜禽养殖备案登记制度,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管理,建立引种、饲料、兽药、防疫登记档案,完善动物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六是处置动物疫情。一旦发生动物疫情,要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要求,果断予以处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3.5 加大扶持力度,争取肉牛良种补贴 一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积极争取省级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财政、发改、扶贫、农办等部门要按照省市要求,足额落实项目资金,对肉牛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实施重点支持,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共同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二是加大信贷扶持力度。重点支持肉牛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的发展。对年出栏育肥牛100头以上、年存栏能繁母牛5头以上的饲养户,符合贷款条件的,农行、农村信用联社要优先予以贷款支持。

上一篇:如何推广农业机械化 下一篇:水利工程设计工作存在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