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护理对重症脑梗死偏瘫康复的影响

时间:2022-10-09 03:23:27

路径护理对重症脑梗死偏瘫康复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讨路径护理对重症脑梗死偏瘫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96例重症脑梗死偏瘫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路径护理组(路径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路径组进行建立护理档案、疾病知识讲座、心理康复护理、康复锻炼护理、日常生活能力训练(ADL)等措施,持续时间3个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路径组精神压力明显减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关键词】 脑梗死; 路径护理; 偏瘫; 康复

重症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的闭塞,导致超过24 h,局部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它与恶性肿瘤、心脏病被称为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重症脑梗死后即使生存,其致残率也极高、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精神上、经济上沉重的负担。为此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0月对重症脑梗死患者开展了路径护理研究,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0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脑梗死偏瘫康复期患者96例,全部患者符合2006年泰安重症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均为首次发病,无意识障碍。其中男60例,女36例;年龄35~85岁,平均61.5岁;左侧偏瘫49例,右侧偏瘫47例。随机分为路径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护理,路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路径的方式,每周2次,持续3个月。

1.2.1 建立护理档案 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四肢肌力等基本情况。

1.2.2 知识讲座 定期对患者及其家庭照料者进行脑梗死的知识讲座,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宣传、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等,增加患者及家属对重症脑梗死防治知识的了解。

1.2.3 心理康复护理 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对治疗和康复护理有很大作用。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接待,并全面评估患者,包括社会、心理、生理状况,注意沟通技巧,多与其沟通,鼓励患者面对现实,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治疗目标,提高自我效能[1]。其次重视家属和社会的支持,特别是配偶,应多关心患者,做好生活料理,注意情感交流,使患者减少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 康复护理 (1)实施康复护理时间:重症脑梗死恢复的时间基本上是在3个月以内,在最初的几周恢复最快。因此在入院24~48 h后要及早行康复训练,使患者得到最大的康复。(2)肢体功能恢复:95%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到平台的时间,上肢为发病后6~10周,下肢为发病后4~11周。良好的肢位摆放是早期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肌肉萎缩最有效的方法。应取俯卧位,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定时翻身,更换[2]。在入院24~48 h后有规律地运动关节,每日3~4次,每次每个动作活动10次左右。活动次序由上及下,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运动,由被动到主动运动。同时指导患者自我运动训练、主动运动或健肢协助患肢被动活动,鼓励练习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动躯体,练习腰背肌、腹肌,让患者下肢自由伸屈、立膝、扭动骨盆,与坐位平衡训练,逐步增加训练时间,待下肢肌力4级后,可做步行训练。协助或指导患者做下肢负重训练,让其在平地、阶梯、斜地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态训练,耐心完成好每一个动作,认真纠正不良姿势。

1.3 评价方法

1.3.1 采用Hamilton的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通过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手册(CCMD-III)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Hamilom焦虑量表(HAMA)测量患者的焦虑或抑郁情况。HAMD(包括17个项目,采用0~4级的分级评分法)总分≥17分肯定有抑郁。HAMA(包括14个项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方法)总分≥14分,肯定有焦虑;≥7分可能有焦虑;

1.3.2 采用Serthel指数法,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ADL能力分级>60分为良,表示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为中,表示功能障碍,稍依赖;

1.3.3 肌力评估 采用Lovett RW1916年提出的手法肌力分级法的0~5级的6级计分制[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比较见表1。与对照组比较,路径组中可能有焦虑、肯定有焦虑、肯定有抑郁的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较,路径组ADL>60分患者36例,对照组18例,路径组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比较见表2。与对照组比较,路径组肌力恢复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路径是近几年国外出的一种诊疗新模式,它通过个性化、流程化、标准化的诊疗护理方案,兼顾效益――成本,达到预期的诊疗效果,控制患者的医疗费用。重症脑梗死起病急,病情重,常伴有肢体障碍、焦虑、抑郁心理[4],在康复护理工作中,做好心理护理是康复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路径护理对促进重症脑梗死患者的恢复、预防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功能锻炼时间越早越好,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神经症状不再进展,48 h后即可开始。锻炼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活动要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小关节到大关节,活动时间由短到长。当瘫痪肢体的功能逐渐恢复时,鼓励患者减少被动活动,增加主动运动。对于肢体功能较差而又难以恢复者,通过日常生活动作的一些代偿性训练,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自理水平。早期康复治疗可能加速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组织的重组或代偿,极大地发挥了脑的可塑性。功能锻炼能提高患者功能恢复的程度,使其能够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早期康复训练可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模式来影响输出,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达到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目的。

研究发现,重症脑梗死后肢体功能恢复发病后6个月最快,康复效果与康复护理开始早晚有关。早期康复的介入能更快、更好、更大程度上改善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提高ADL能力,降低偏瘫肢体残疾程度,使其生活尽早达到自理,减少对家庭照料者的依赖,减轻家庭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对重症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路径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服务,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杨廷忠,施卫星,许亮文.自我效能:临床护理的一种思路和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5):394-395.

[2] 崔爱环,张静,任秀.脑外伤致残患者的早期综合护理干预[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32.

[3] 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0.

[4] 刘爱信,张瑞珍,薛继芳.脑中风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5):72.

上一篇:批量急性毒蜂蜇伤的抢救与护理 下一篇:高龄体弱患者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护理配合探...